个案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探析
目前,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社会变化奇快,而大学生群体构成大多是“95”后甚至是“00”后,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反复性和突发性较强,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跟踪,无法及时察觉学生心理状态,大学生心理建档问题迫在眉睫。个案工作方法是从社会工作专业延伸出来的,综合利用个案研究的优势,更精准地反映学生心理特征,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1 大学生心理档案现状及问题
1.1 心理咨询人员不够专业
对施测人员如何进行科学培训,如何选择合适的心理测量表,选择何种适当的方式消除测试对象的心理顾虑以及如何对测试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
1.2 心理档案工作专业化水平低
同时心理档案工作专业化水平低,缺乏规范性政策辅助,心理档案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利用率有待提高。
1.3 对测试结果的保密性不足
只关注心理偏差群体,缺乏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心理档案建立的科学性不高等。
2 个案工作的介入过程
2.1 案例概况
2.1.1 学生资料
姓名:Q
性别:男
年龄:18岁
生理特征:肤色健康,外貌清秀,个头较矮
性格特征:内向,愿意与外人聊天
家庭职业背景:父母在不同城市工作,家庭条件较好。
家庭感情:有两个姐姐,且都是研究生学历,姐弟感情较好,与父母关系较差。
2.1.2 案例陈述
根据Q舍友及班干部反映,其近一个月常有异于常人的表现。例如一个人不自觉发笑、半夜突然从床上坐起来不说话、上课盯着地面一动不动、老师提问不回答、偶尔无故逃课等等。与该生面谈时,发现其会无理由地笑,且反应较为缓慢或迟钝,不能完整理解或回答问题。通过与该生的面谈发现其认为目前学习内容较难,因此很大可能是学习障碍导致其“怪异”症状的复发。据与该生的母亲会谈了解到,Q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尖子生,高一谈恋爱被老师批评,面子受损,高二成绩下降并分手,且认为是母亲告密,母子关系紧张。高三被诊断为轻微抑郁症,并服药,考上大学后停止服药。
3 案例介入过程
3.1 问题与需求评估
根据新生心理测查结果得知该生被列为一类学生。因此我安排心理委员关注他情况并上报。之后与Q母亲取得联系,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和观察法与该生进行面谈。
3.2 问题及成因
①抑郁症状显现。据该生母亲所说,Q在高中时曾患轻微抑郁症,且服过精神药物。与该生进行约谈时,观察到其时常低头、说话小声、容易脸红,不能进行良好且有效沟通。
②亲子关系较差。在与该生母亲联系时了解到,由于高中误以为是父母将自己的恋情告知老师而责怪父母。
③无故缺课且拒绝请假。班干部反映其几次无故不去上课,且不愿意听从意见请假。与他面谈询问原因时不回答,但获悉其认为课程较难。
3.3 需求界定
①精神需求:亲子关系较差,缺乏足够的关怀和帮助。其次,班级同学对于他“怪异”的行为表示不能理解,与其疏远。
②学习需求:该生看重学习且愿意学习,但其认为课程较难。
3.4 服务计划
3.4.1 服务目标
总目标:减轻其抑郁情绪,消除其系统功能的失调,提供学习指导,使其恢复社会功能,回归正常生活。
3.4.2 服务策略
针对该生情况,采用社会支持网络为主的方法。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需要对其强调自我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是与该生面谈,收集材料,建立信任关系;
二为找到任课老师及学习委员,指导他学习,缓解学习压力;
三是找寻Q父母及家人共同配合,改善亲子关系;
四是寻求院新康中心帮助,联系专业心理老师,减轻心理问题;
五是做跟进服务。
3.5 实施过程及效果描述
①第一阶段:与该生进行面谈,收集信息,建立信任关系。
与Q面谈前,我与几位班干联系,了解情况。面谈时发觉Q沉默寡言,反应较慢,不能进行良好地双向沟通。会谈过程中,对他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进行观察,发现该生并不排斥与我谈话,且运用同理心得到了他的一定信任。
②第二阶段:与老师及同学联系,减轻学习压力。
与该生科任老师联系,说明该生情况,得到老师理解和帮助。同时安排同学帮助其完成作业,拉近了同学间距离,减轻学习压力,助其修复社会网络系统。
③第三阶段:联系家人,缓解亲子矛盾。
与该生母亲取得联系,了解其早年经历,发现Q对父母一直有误解。与其母亲达成协商,尽早安排时间来校探望,消解家庭“寒冰”。
④第四阶段:寻求专业教师帮助,减轻其心理问题。
与校心康中心老师取得联系,说明该生情况,希望得到心康中心的专业帮助,安排与其约谈,减轻心理问题。
⑤第五阶段:跟进服务。
为了不引起该生注意,一方面安排心理委员和班干部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关注,另一方面我也时常与Q联系,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并给予适时的心理开导。
4 案例分析
考上大学的喜悦使得该生轻微抑郁症消失,因此刚入学时,该生并未表现出所谓的“怪异”现象。情况的发生是军训结束后,课程的陌生、教学模式的改变与同学关系的疏离等使其抑郁症状复发,归根究底也是大学新生心理调适不得当引发的心理问题。
4.1 问题产生原因
4.1.1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新生对大学有着各式各样的期待,包括学校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都有着美好设想。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自由、欢快、轻松的。但事实上,学校有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约束作用,学校活动不如所想那么精彩、课程不如所想那么易懂、人际关系不如所想那么简单。随着时间的累积,这种落差不断加大,从而导致心理失衡,使得心理问题频发。
4.1.2 对大学学习内容及方式的不适应
初高中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不厌其烦的重复,但大学却是相对开放的,新生未及时适应并做出调整。且大学老师不会时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当无法融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产生厌学情绪。
4.1.3 新生对心理问题调适不得当
人的心理状态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陌生的环境和同学让新生产生了一种无所适从感,不知道怎样更好地面对新生活,因而采取了逃避等形式,从而引发乃至复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4.2 介入方法
4.2.1 高度重视新生心理问题
学院对新生进行过心理测查,且进行了分类并关注。该生心理问题的发现正是由于学院对重视心理问题,使得我在得知Q心理测查结果出现后,安排心理委员时刻关注他状况,出现问题及时上报,因此才能及时地在该生出现心理问题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新生走出困境。身为辅导员应加大在特殊时期心理方面的关注度,做好心理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
4.2.2 充分发挥学院心理健康中心作用
首先通过学院新康中心进行的心理测查,发现该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其次,在于该生约谈后发现其需要专业心理老师辅导,因此按照要求填报周报表并上交,随后联系心康中心老师安排时间与该生约谈,并进行跟踪记录,进一步完善心理档案。
4.2.3 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支持作用
得知该生曾患有轻微抑郁症是因为及时与该生母亲取得了联系,希望其母亲能与老师充分配合,发挥家庭作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缓解亲子关系。之后将过程进行记录和归档。
5 个案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建档的意义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新局面,需要强化优势,补其短板,将心理育人质量不断提升。加强心理疏导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案,建立完整的档案建设,能够实时监控学生动态心理变化,更好地促进心理育人服务。
5.1 弥补了对特殊学生的断裂性跟踪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不完善,仍处于不断摸索阶段,难以实时监控学生动态心理。该案例是典型的个案研究,过程清晰明了,将学生的数据都记录下来,并非是单纯从心理健康入手,而是希望心理档案能够在大学四年都有数据,方便跟踪了解其心理状态变化,延续整个大学生涯,以免在某一时期中断了观察,构建大学生心理预警系统,形成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最后形成完整系统的心理档案体系。
5.2 增强保密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大一至大四都有心理问题高发时期,每个阶段面临的心理问题会不同。该生处于大一时期,对大学生活有着很大的憧憬和期待,但现实和理想的较大落差使得心理失衡,从而诱发心理问题。因此,在大学每个阶段,都必须慎重对待学生心理问题,首先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充分发挥学校心康中心作用,利用它的专业性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该生解决心理问题。其次,利用家庭网络帮助其改善亲子关系。最后发挥朋辈关系,减轻其学习压力。多种方式联合使用,效果较为明显。
6 结语
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的心理问题学生,都存在其特殊性,如果此时建立档案可以更好地观测他们,及时发现并预防心理障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正确引导他们。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本文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http://www.zzqklm.com/w/kj/2122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