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AI时代舞蹈评论的范式转型初探
摘要: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艺术领域的创作、传播与评论生态。文章以舞蹈评论(专业)为切入点,探讨AI技术如何挑战传统评论范式,并分析其带来的创新机遇。通过梳理AI在现实中的应用案例,结合技术与人文的辩证关系,提出舞蹈评论的转型路径,强调人机协同的必然性与艺术批评的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AI);舞蹈;舞蹈评论;范式转型
舞蹈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文化和历史。舞蹈评论则是对舞蹈作品、舞蹈表演及舞蹈现象进行分析、评价和阐释的活动,它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还能为舞蹈创作者提供反馈,推动舞蹈艺术的创新与进步。
近年来,AI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其应用范围涵盖了众多领域。在舞蹈领域,AI技术的应用已经体现在舞蹈创作、表演辅助等多个方面。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大量舞蹈动作数据,生成新的舞蹈动作组合,为舞蹈创作提供灵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AI时代舞蹈评论的范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范式转型”意味着要比较旧和新之间的差异。为了便于区分,在本文中笔者将未被AI介入的舞蹈评论形式称为传统舞蹈评论(仅在本文方便对比,并不意味着这种评论方式已过时)。
1.传统舞蹈评论的范式特征
传统舞蹈评论长期以“文化表征”为核心范式,强调舞蹈的群体性、功能性与静态传承(如风格、程式等),其范式特征根植于文化表征理论框架,在方法论与价值取向上呈现出鲜明的体系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本体论层面的具身主义
传统舞蹈评论的核心范式建立在人体动作的生物性载体之上,将舞蹈定义为“以身体为媒介的肢体运动艺术”。在传统舞蹈评论的本体论层面,具身主义有着独特且重要的体现,它强调身体在舞蹈创作、表演与理解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具身主义视角下,舞蹈身体的动作并非简单的肢体活动,而是承载着丰富意义的符号系统。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源于舞者身体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与表达。例如在许多民族民间舞蹈中,模仿劳动场景的动作,像插秧、收割等,这些动作不仅是对现实劳动行为的再现,更蕴含着该民族对劳动生活的情感、态度及文化记忆,是民族文化意义通过身体动作的直接呈现。同样的,观众在欣赏舞蹈时,并非被动的旁观者,而是通过身体的感知积极参与到舞蹈意义的建构中,实现从身体感知到情感理解的升华。
1.2方法论层面的经验主义
传统舞蹈评论的认知基于经验积累与代际传递,评论者通常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涵盖舞蹈历史、舞蹈理论、舞蹈技巧等多个领域。他们能够准确识别舞蹈动作的规范程度、难度级别及所运用的舞蹈风格特点。例如,对于古典芭蕾舞中阿拉贝斯克舞姿的评判,专业评论者能精准指出其手臂、腿部的伸展角度是否符合标准,身体线条是否优美流畅。同时,传统舞蹈评论者往往在舞蹈界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他们的观点和评价具有权威性,能够影响舞蹈作品的传播范围、舞者的职业发展及大众对舞蹈艺术的认知。
1.3价值论层面的人文主义
传统舞蹈理论的价值论植根于人文主义精神,通过伦理规范维护舞蹈艺术的人文底线。在舞蹈评论中聚焦舞蹈与人的紧密联系,强调舞蹈对人类精神、情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彰显人性关怀和对人类价值的尊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舞蹈作品人文内涵的挖掘:传统的舞蹈评论注重剖析舞蹈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元素,如爱情、友情、亲情、勇气等。通过对舞蹈动作、情节、情感氛围的解读,揭示作品对人性的刻画和思考。例如,在评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舞蹈作品时,评论者会关注作品如何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战争中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在困境中人性的光辉与脆弱,强调舞蹈作品在引发观众对人性深度思考方面的价值。
二是强调作品的文化与社会意义:舞蹈评论者会从人文主义出发,考量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往往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评论者会分析作品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或者对当下社会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例如一部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舞蹈作品,评论者会强调其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以及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理解的作用。
2.AI舞评的技术特点
AI舞评依托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出一系列独特的技术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舞蹈评论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舞蹈艺术的理解和传播带来新的视角与方式。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简述AI舞评的技术特点:
2.1效率革命
AI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凭借其强大的数据抓取能力,能够在瞬间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收集与舞蹈相关的数据,包括舞蹈视频、音频、文字介绍、观众反馈等,并且生成速度快。在数据处理方面,AI能够运用先进的算法对收集到的数据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精准解析舞蹈动作,量化动作的难度、准确性和流畅度;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梳理观众的文字评论,总结大众对舞蹈的看法和情感倾向。这种高效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大大缩短了评论准备时间,使评论者能够更快地对舞蹈作品发表见解。
2.2形式多元
AI技术推动了评论形式的多元化。在AI的赋能下,舞蹈评论的形式发生了诸多创新,为舞蹈艺术的传播、理解和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视角。主要有个性化评论推送,自动生成文字评论,视频化评论,跨语言智能翻译评论,观众反馈数据可视化等等。如视频化评论,AI能够自动生成视频形式的舞蹈评论。它将舞蹈作品的精彩片段与专业的解说、分析相结合,通过直观的画面展示和生动的语音讲解,向观众传达对舞蹈的评价。
2.3多维驱动
AI舞蹈评论能够从多个维度对舞蹈作品进行全面评价,且生成评论的速度极快。AI不仅可以分析舞蹈的技术层面,如舞蹈动作的规范性、难度系数、技巧完成质量等,还能深入探讨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包括情感传达、意境营造、风格特色等。此外,AI还可以考虑到舞蹈作品的创新性、与文化背景的契合度及对观众的影响力等因素。在短时间内,AI能整合这些多维度的分析结果,生成一份详细、全面的舞蹈评论。这种“宏观+微观”的分析视角,有望推动舞蹈评论从个体经验向系统性研究的转型。
3.AI技术引发的范式冲击
随着AI技术的渗透,舞蹈评论的生成逻辑、传播方式及价值标准正经历深刻变革。尽管它不能完全等同于人类基于丰富生活阅历和深厚艺术修养所产生的深刻见解,但在技术赋能下,也展现出相当深度的分析能力。因此,要正视AI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简答讨论AI与传统舞评碰撞带来的影响。
3.1创作范式颠覆:从“人类中心”到“人机协同”
在传统舞蹈评论中,评论主体主要是专业的舞蹈评论家、学者及资深的舞蹈从业者。他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艺术感知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舞蹈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然而,AI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一相对单一的评论格局,AI能通过算法分析舞蹈作品生成评述。
一方面,AI技术本身成为一种新的“评论主体”。例如,一些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AI系统可以对舞蹈演出进行自动评论。这些系统通过对舞蹈作品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生成一定的评论内容。它们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数据,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的把握等方面给出量化的评价指标。
另一方面,一些舞蹈评论者在写作时利用AI工具,将自己的写作思想与AI生成的内容进行结合,打破传统的“创作者主体”模式。这种“人机协同”的写作方式为舞蹈评论带来了诸多全新的发展态势与深远影响,既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3.2数据化分析:从“经验主义”到“数据驱动”
传统舞蹈评论基于评论家长期的艺术实践、观赏经历及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评论家凭借多年沉浸于舞蹈艺术领域,通过反复观看各类舞蹈演出、参与舞蹈创作过程等方式,逐渐形成对舞蹈艺术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是一种基于生活和艺术实践的经验沉淀。而AI舞蹈评论语言数据化则以海量的数据为基础,通过网络爬虫、数据接口等技术手段,从各种渠道收集与舞蹈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涵盖舞蹈艺术的各个方面,从舞蹈动作的细节到作品的传播范围,从观众的年龄分布到不同地区的喜好差异。AI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构建起对舞蹈作品的认知。例如,在分析一部当代舞蹈作品时,AI可以迅速收集来自全球多个平台的观众评分、评论内容,以及作品在不同时间段的播放量等数据,以此作为评论的依据。
3.3主体性消解:从“学者主体”到“版权争议”
当AI成为舞蹈创作的“共作者”,人类舞者的主体地位如何界定?在传统版权法中,作者被定义为创作作品的自然人,作品必须是作者独立创作的成果,体现作者的个性和思想。但AI生成的舞蹈评论往往是基于已有的数据和模型进行学习和生成,很难确定其是否具有足够的原创性。AI的开发者认为,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进行算法设计、模型训练和系统开发,AI生成的舞蹈评论是其技术成果的体现,因此应享有作者权。舞蹈评论的使用者,如媒体平台、舞蹈机构或个人,在使用AI生成评论时,可能认为自己在选择数据输入、调整参数设置等方面付出了创造性劳动,对最终生成的评论内容有一定贡献,从而主张作者权。由于目前法律尚未明确规定AI生成作品的作者权归属,因此,对于AI生成的舞蹈评论版权归属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
4.未来弥望:AI时代下舞蹈评论发展方向
AI工具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精准的分析技术,在舞蹈评论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在舞蹈领域,若评论者过度依赖AI工具,可能削弱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使评论沦为“算法推荐”的附庸。下面是笔者关于舞蹈评论未来走向的一些思考:
4.1建立互利观念
为了应对舞蹈评论AI时代下带来的挑战,需要构建多元评论主体协同机制,促进不同评论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专业的舞蹈评论家和学者应发挥引领作用,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向普通观众和AI评论系统传播专业的舞蹈评论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评论水平。同时,积极与普通观众和AI评论系统进行互动,倾听他们的声音,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丰富自己的评论视角。
对于普通观众的评论,舞蹈评论界应给予尊重和关注。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或社区,鼓励普通观众发表评论,并组织专业人员对这些评论进行筛选和整理,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纳入到AI舞蹈评论的数据范畴。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针对普通观众的舞蹈评论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评论素养。
对于AI评论系统,人类评论者应充分认识到其优势和局限性。一方面,合理利用AI评论系统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高效性,为舞蹈评论提供数据支持和量化分析结果;另一方面,要对AI生成的评论进行人工审核和修正,补充其在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方面的不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舞蹈评论工作。
4.2重构价值体系
针对舞蹈艺术创新与传统评论标准的冲突,需要建立一套适应AI时代的评论标准体系。这套标准体系应在保留传统舞蹈评论标准中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AI技术对舞蹈艺术的影响,从多个维度对舞蹈作品进行评价。
在审美维度,除了关注传统的舞蹈动作之美、节奏之美、情感表达之美外,还要重视科技与艺术融合所带来的新的审美体验,如人机共舞的和谐之美、AI生成动作的独特创意之美等。在技术维度,不仅要评价舞者的传统舞蹈技巧,还要对AI技术在舞蹈作品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包括AI技术与舞蹈表演的融合度、AI生成内容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等。在文化维度,要考察舞蹈作品在传承和创新文化方面的表现,以及AI技术如何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创新维度,重点评价舞蹈作品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创新程度,以及这种创新对舞蹈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建立这样一套综合的评论标准体系,可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AI时代的舞蹈作品,为舞蹈创作和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框架。
4.3转型培养目标
在AI时代,评论者需从“内容生产者”转向“思想引导者”,培育批判性AI素养。例如,舞蹈评论家可借助AI完成数据整理,转而专注于作品的情感解读与哲学反思。
尽管AI在技术层面不断突破,但其本质仍是“文化的镜子”,而非“文化的创造者”。舞蹈评论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人类独有的共情能力与批判思维,揭示作品背后的生命体验与社会隐喻。评论者需掌握AI工具的使用逻辑,同时警惕其局限性。例如,AI生成的诗歌虽符合语法规范,却缺乏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因此,舞蹈评论者应通过“算法解构”训练,识别AI评论中的模式化陷阱,保持批评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5.结语
AI时代的到来为舞蹈评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挑战方面,舞蹈评论主体的复杂多元化、海量数据化,以及舞蹈艺术创新与传统评论标准的冲突,给舞蹈评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然而,机遇同样并存,数据驱动的评论分析方法、AI辅助的评论创作工具及拓展的传播渠道,为舞蹈评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总之,AI时代舞蹈评论的转型,既是技术倒逼的被动适应,也是艺术自觉的主动革新。在这一过程中,评论者需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工具,同时坚守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唯有在“人机共生”的生态中,舞蹈评论才能突破传统范式的桎梏,实现从“描述艺术”到“对话未来”的跨越。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