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意识理论在车载AR-HUD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汽车智能化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正逐步成为智能座舱中关键的人机交互媒介。本文基于Endsley提出的情景意识(Situation Awareness, SA)三层次理论模型,探讨其在车载AR-HUD界面设计中的应用路径。通过梳理SA在感知、理解与预测三个层级的功能实现,分析典型系统中的应用实践,揭示当前车载AR-HUD设计中在信息呈现、环境适应与人机协同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本文指出,尽管现有系统在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交互效率方面已有进展,但仍面临认知过载、环境适应性差、缺乏标准化评估体系等挑战。本文旨在为车载AR-HUD的智能化与人性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情景意识理论,车载AR-HUD,设计应用,现状研究
一、引言
随着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升级,车载界面设计正面临从功能性向认知友好型转变的迫切需求。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作为新兴的人车交互方式,因其信息直观性和前向感知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复杂驾驶环境中,信息的过载、呈现方式的失衡,常常干扰驾驶员对环境的判断与决策。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驾驶员对所处情境的感知与理解,成为界面设计优化的关键问题。情景意识理论以其对操作主体在动态环境中获取、解释并预测信息的能力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框架。本文试图引入SA三层次模型,探讨其在车载AR-HUD设计中的适配机制与应用策略,旨在从认知维度重构界面逻辑,提升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
二、情景意识理论和车载AR-HUD概述
(一)情景意识理论的核心框架
情景意识理论最早由Mica R. Endsley于1995年提出,认为情景意识由三个层次构成:(1)感知环境元素的状态;(2)理解当前情境的含义;(3)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该模型强调信息的动态处理与认知过程的闭环反馈,适用于需要快速决策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操作场景。
情景意识的缺失常常是导致操作失误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高效的情景意识可显著提升操作效率、降低事故率。因此,在设计涉及信息展示与人机交互的系统时,SA理论常被用于指导界面布局与功能优先级设定。
(二)车载AR-HUD的技术特征
AR-HUD是通过在挡风玻璃或特定光学装置上叠加虚拟图像,实现导航、警示、车道信息等内容的增强呈现。与传统HUD相比,AR-HUD具有更高的信息整合度与场景对应性,用户无需转移视线即可完成信息获取,有助于保持注意力集中在前方道路。其功能多集中于辅助导航、危险预警、盲区提示等。当前主流的实现技术包括激光投影、波导成像、视觉融合算法等。
(三)情景意识理论与AR-HUD的关联性
AR-HUD与SA理论在核心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均旨在提高驾驶员对环境状态的认知、理解与反应能力。通过将SA模型引入AR-HUD界面设计,可以指导信息的层级展示与视觉焦点匹配,提升系统对复杂动态场景的适应性。
例如,第一层级的感知层可通过实时呈现车速、导航路径实现;第二层级的理解层则通过红绿灯状态、车辆距离预警等实现;第三层级的预测层则需基于环境建模实现如变道建议、前车刹车趋势提示等。
三、情景意识理论在AR-HUD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一)信息呈现优化策略
AR-HUD系统的设计正在逐步吸纳情景意识理论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在支持驾驶员感知、理解与预测能力的界面构建方面。
1 感知层优化
感知层对应于驾驶员对环境中关键元素的初步识别,AR-HUD在此阶段的优化目标是提高信息的可见性、显著性与直觉性。
(1)高对比度显示:为增强驾驶员对关键信息的感知能力,部分AR-HUD系统采用高亮度投影与RGB三基色编码技术,将警示区域以高对比度红色进行视觉突出处理。研究表明,红色在周边复杂背景中具有最强的视觉吸引力,能有效引导注意力集中。
(2)动态优先级管理:现代系统开始引入基于SA状态的动态信息调度机制,根据实时驾驶任务复杂度与用户认知负荷调节信息密度。例如,当系统检测到车辆进入复杂路口或高速变道场景时。将临时压缩次要信息展示,仅保留路径指引与碰撞风险提示等高优先级内容。这种策略可有效避免信息过载造成的感知迟滞。
(3)空间透视增强:通过投影透视算法与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技术,AR-HUD可将虚拟图像准确叠加于现实道路元素之上,实现三维空间信息的可视化。该功能有助于驾驶员建立直觉的空间方位感知,尤其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具有显著优势。
2 理解层支持
理解层关注驾驶员对感知信息的意义建构与场景逻辑推演,AR-HUD通过视觉语言设计与感知通道协同,增强驾驶者对当前情境的认知深度。
(1)语义编码优化:为缩短信息识别与认知的时间,系统普遍采用符号化表达将导航、限速、预警等信息转化为高辨识度图形。例如,将“限速80”用黄色数字圈呈现于视野正前方,使其区别于其他辅助图标;将车辆偏离路径以虚线动态形式标注,增强情境表达的直觉性。
(2)时空关联机制:优质的AR-HUD设计将信息展示与驾驶环境建立强耦合关系,基于车速、位置、行驶方向等时空要素实时更新内容。例如,在进入十字路口前系统自动浮现转向提示,并以拟合真实路面形态的箭头引导路径。
3 预测层增强
预测层是情景意识模型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目标是辅助驾驶员推演环境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操作决策。
(1)实时数据融合机制:借助ADAS系统提供的雷达、摄像头与激光雷达等多源数据,AR-HUD实现了对周边目标物体的动态跟踪与行为识别。如车距变化、行人穿越、盲区车辆接近等事件可被实时识别并投射至驾驶视野前方,形成未来状态的可视预测提示。
(2)自适应策略优化:不同道路场景与驾驶风格对应不同的显示需求,系统应具备基于环境动态调整内容策略的能力。例如,在城市拥堵环境下弱化导航路径突出危险提示;而在高速巡航状态下,简化界面仅保留车速与车距信息,减少冗余干扰。
(二)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1 小鹏-华为“追光全景”
小鹏G7首发的“追光全景”AR-HUD在导航场景通过空间锚定算法实现车道级指引,在情景意识理论的应用上面,感知阶段,通过华为自研LCoS光机实时捕捉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环境要素,结合SLAM算法实现虚实贴合,确保驾驶员对当前路况的精准感知;理解阶段,导航箭头与车道的空间关系通过动态渲染技术(如车道线颜色变化)直观呈现,帮助驾驶员快速理解导航意图;预测阶段,基于ADAS数据预测潜在碰撞风险(如前车刹车),通过红色闪烁框和语音提示实现未来状态的主动预警。

图1 小鹏G7追光全景AR车道级导航(图源小鹏官网)
2 2025款领克08 EM-P
2025款的领克08 EM-P所搭载的AR-HUD系统相较于之前做出了巨大升级。在情景意识理论的应用上,感知阶段,该AR-HUD支持眼球追踪联动,可以根据车主的眼球转动情况,自动调节画面亮度、高度等参数,提升了驾驶者对信息的感知效果;理解阶段,将导航箭头、车道保持体示、前车距离、障碍物预警等信息以动态分层方式叠加在真实道路中,通过色彩编码(如绿色通行、红色警示)和动态箭头设计,强化驾驶员对信息的快速识别与理解;预测阶段,通过红绿灯倒计时、前车距离预警、行人预警、智能规划路线等功能,帮助驾驶者进行预测和决策。

图2 领克08EM-P AR-HUD界面(图源网络)
(三)现存设计缺陷与改进方向
尽管AR-HUD系统在感知、理解与预测层面已初步构建起情景意识支持框架,但在当前产品与研究中仍存在一些关键性设计缺陷。
(1)信息层级结构不清晰
部分AR-HUD系统缺乏清晰的信息优先级划分,导致辅助信息与核心预警信息视觉层级接近,用户难以快速区分。例如导航路径指引与速度提示图标在视觉上等权处理,可能在紧急情况下遮挡关键危险警示,降低驾驶反应速度。
应引入分层信息编码机制,采用颜色、透明度、图层浮动等手段强化关键内容的优先显现,如红色高亮用于紧急预警,低对比灰色保留背景辅助信息,仅在安全状态时呈现。
(2)界面适配性不足
当前大多数AR-HUD显示布局为静态模板,缺乏对不同驾驶环境、用户状态和车辆动态的响应能力,造成信息使用上的通用性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例如在高速巡航与城市拥堵中,所需信息类型与密度应显著不同,但实际显示常未能有效切换。
(3)交互方式单一
多数AR-HUD以视觉通道为主,未充分引入其他感官协同,面对复杂情境时容易造成视觉负荷过重。同时,当前交互逻辑主要为系统单向推送,缺乏驾驶员对信息内容的反馈机制,不利于形成人机共识的SA模型。
探索语音交互、触觉反馈、眼动识别等多模态人机协同机制,是提升信息通达路径灵活性的有效方法;设计有限度可调节的信息反馈选项,建立驾驶员参与的互动闭环,有助于提升系统与驾驶员之间的共同情景意识。
四、AR-HUD情景意识应用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情景意识理论在AR-HUD设计中的嵌入程度日益加深。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结合当前研究与产业动态,本文从用户体验与系统集成等层面,归纳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未来演化方向。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1 信息冗余与认知过载问题
尽管AR-HUD旨在通过信息叠加增强驾驶认知,但在信息呈现密度缺乏精细管理的情况下,易导致驾驶员注意力分散。尤其在高交通复杂度场景中,过多图层可能干扰道路观察,反而降低SA效率。这与Endsley提出的“信息选择性过滤”原则相悖,亟需更精准的动态信息调度策略。
2 环境适应性不足
AR-HUD在雨雾、夜间、隧道等低能见度环境下表现不稳定,虚实融合效果不佳,易出现投影失真或图像模糊。此外,不同车主驾驶风格及认知偏好的差异,使得一刀切的信息布局方式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3 评估机制缺失
目前尚无统一、系统的AR-HUD情景意识评估框架,相关研究多停留在感知精度与用户满意度层面,缺乏对SA三层级全流程的定量评估模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优化路径的科学决策。
(二)未来发展趋势
1 基于认知负荷调控的自适应界面
未来AR-HUD将更侧重人机协同中的认知负荷动态感知,结合眼动追踪、脑电反馈等生理指标,实时判断驾驶员注意力状态,自动调整显示频率、图层密度与图标复杂度,实现“认知驱动”下的信息可视化。
2 标准化评估体系建设
建议构建以SA三层级为基础的AR-HUD交互效果评估体系,涵盖主观认知体验、行为响应指标与任务完成效率等维度,为技术迭代与设计优化提供量化依据。同时,推动行业联合制定AR-HUD界面信息排布与安全提示的通用标准,有助于提升产品一致性与使用安全性。
五、结论
本文围绕情景意识理论在车载AR-HUD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展开分析,指出该理论在提升驾驶安全性、交互效率与系统智能化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技术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信息冗余、界面适配性不足、多模态交互缺失等问题。未来,车载AR-HUD设计亟需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认知为中心”的设计范式,结合个体差异、认知负荷、驾驶情境等因素,构建更加智能、灵活与安全的人机交互系统。同时,建立标准化的SA评估机制,将为AR-HUD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工程规范,推动智能驾驶体验向更高水平演进。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