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古诗文教学创新实践——以《钱塘湖春行》为例
在当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古诗文教学模式。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教学面临着情境隔阂、兴趣匮乏、理解障碍三大困境。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人、多模态学习等技术的崛起,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路径。
《钱塘湖春行》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以生动的早春意象和精妙的语言艺术成为探究人工智能教学价值的理想样本。本论文以该诗为例,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案例,系统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通过深度文本解析、多模态情境构建和跨时空对话体验,促进古诗文课堂的深度学习与文化浸润,为语文教师提供可迁移的技术融合方案。
一、人工智能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三维应用价值
人工智能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已从单纯的工具辅助走向深度赋能,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深耕、教学过程活化与教学评价革新三个维度,共同推动古诗文教育向更高效、更沉浸、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内容层面,从平面解析到立体深挖。构建知识图谱时,人工智能工具可瞬间生成立体知识网络,将地理意象与文化典故实时关联。这种时空关联使孤立的知识点转化为多维文化图谱,例如通过人工智能还原唐代西湖水系图与现今西湖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水面初平”的地理特征。
在教学过程层面,从单向讲授到沉浸式体验。在多模态情境构建方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教师可将诗中意象转化为动态视听素材。例如将“早莺争暖树”生成动画场景,用3D建模展示“新燕啄春泥”的细节,使抽象文字具象化。利用豆包平台创设白居易智能体,解释其选择“行不足”而非“看不足”的创作心理,使文学鉴赏转化为跨时空访谈,极大地提升学习沉浸感。人工智能还能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推送分层任务:基础薄弱者通过增强现实识字游戏掌握“没(mò)马蹄”等字词,能力较强者则挑战人工智能辅助的仿写创作。
在教学评价层面,从结果考核到过程赋能。人工智能作文平台可自动批改写景小散文,从意象丰富度、语言凝练性、情感真挚度三个维度进行评分,并精准定位“浅草才能没马蹄”改写段落中的细节缺失问题。
二、《钱塘湖春行》的人工智能教学设计实例
本节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为例,设计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完整课例,覆盖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三阶段,展示人工智能如何重构古诗教学流程。
(一)知识图谱构建与个性化预习
学生运用虚拟实景技术进行导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漫步”孤山寺至白沙堤的路线,在360°全景中标注诗中提到的早莺、暖树、春泥等意象位置,并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场景分析报告。这种空间浸润式预习使学生在文本学习前,已建立地理空间认知与意象初步关联。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融合跨学科知识,运用地理学知识阐释“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成因,增强理解的深度与说服力。
(二)多模态解析与生成式创作
课堂采用“四站式”循环教学法,每站均设人工智能支持任务。第一站是诵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使用智能软件录音,实时获评“节奏得分”与“情感曲线”。第二站是意象挖掘。小组合作多模态交互屏完成任务:通过人工智能对比分析,探究“几处”为何非“处处”,理解初春特质。第三站是跨时空对话。学生用平板访问白居易智能体,提出预设问题:“您用‘行不足’表达留恋,为何不直接说‘看不足’?”智能体基于白诗语言风格库回应:“‘行’乃步履丈量之美,春色非静观之物,必亲历方知其妙。”此环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生需评估智能体答案的合理性并追问。第四站是实时创作迁移。诗词作为东方美学的浓缩表达,为学生提供意境营造的经典范式。例如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质,为学生提供意境营造的经典范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组合则展现留白艺术的审美张力。当学生为《江雪》配水墨画,或将诗词改编为舞台剧时,其色彩感知、空间想象与艺术创造力均得到综合提升[1]。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协作完成进阶任务:输入“校园春晨”关键词,人工智能生成意象清单;选择符合七律平仄的模板,协作完成诗句;人工智能评估仿写相似度与创新指数。
(三)项目化学习与智能评价
基础组完成人工智能互动游戏——“诗句拼图”重组乱序文本;提高组制作数字微纪录片《寻迹钱塘湖》,用人工智能剪辑合成实地考察素材与诗意再现动画。
三、人工智能赋能古诗文教学的未来方向
人工智能在古诗文教育领域的应用正从工具性辅助走向范式重构,未来将在情感计算、大模型进化、跨学科融合三个方向实现深度突破,推动文化传承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例如,学科大模型将支持跨诗互文解读:输入《钱塘湖春行》自动关联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对比白描与比喻手法的审美差异。
四、结语
人工智能在《钱塘湖春行》教学中的实践揭示了一条人机协同的新路径:技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替代教师解读“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美学境界,而是破除时空壁垒,与白居易共听早莺啼鸣;不在于断言“绿杨阴里白沙堤”的终极释义,而是构建对话场域,让千年前的文字经由数字血脉流入当代青春心灵。未来教育的核心命题是让人工智能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酶”,在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的交汇处,生长出具有中国根基与创新魄力的诗意心灵。当学生借人工智能重构西湖春行图时,他们不仅是科技使用者,更是文化传承者。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