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剧目排练课程优化路径研究
摘要:剧目排练课程是专业技能“课堂”走向“舞台”实践表演的基础,是舞蹈专业技术课程的综合体现,对学生专业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随着社会发展对毕业生要求趋于多元化考量,高校课程教学应尽可能贴合社会岗位需求,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文章将通过剧目排练课堂内容与课外实践做有效衔接,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文化赋能课程,课堂与实践协同创新发展。优化课程内容,强化舞台实践能力;加强理论研究能力;提高校企合作频率,把剧目排练课程实践教学以多渠道拓开展,课程内容交叉融合教学。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剧目排练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路径,使教学内容高度贴合社会、市场需求,缓解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高效培养舞蹈创新人才。
关键词:剧目排练;课程优化;路径研究;舞蹈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各行各业人员的工作岗位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专业能力过硬,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对舞蹈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的调研中发现,各单位都需要动手能力强且具有实操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社会也高度需求全面发展的舞蹈人才。舞蹈表演专业剧目排练课程是学生专业技能综合体现较强的一门课程,对培养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的舞蹈人才具有关键作用。以该课程为突破口优化其授课方式及内容深入融合实践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鉴于此,为丰富剧目排练课程内容,探索优化实践路径,实现高校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1.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剧目排练课程的重要性
舞蹈表演专业剧目排练课程是舞蹈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是提升学生专业表现力,增强其综合素质能力,深化学生在学习中对舞蹈艺术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艺术教育反应时代需求的关键切口。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专业教学层面及未来学生就业方面,更关乎中国舞蹈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该课程在舞蹈表演专业中占据重要位置。
1.1提升专业表现力
剧目排练课程在不同学习阶段涉猎多种舞蹈风格作品。通过现代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等作品的学习,学生在舞蹈动作、作品风格、技术技巧等专业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能够深入理解作品角色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运用肢体语言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提升舞蹈情感的表达。掌握丰富的舞蹈元素,能够拓宽其舞蹈语汇,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提升学生专业表现能力。
1.2增强综合素质能力
剧目排练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具有较大贡献。剧目排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提升学生舞台实践能力。在经历不同舞台环境和舞台表演中能快速熟悉舞台流程,适应灯光等外部环境因素,有效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其舞台自信心。而群舞作品也是考验学生在空间调度、动作与节奏之间的默契配合。可见,该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团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还使学生具有全局观与责任感,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1.3深化对舞蹈艺术的理解
剧目排练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非遗文化、历史文化、地方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课程内容以不同舞蹈语汇呈现,主要用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地方区域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舞等题材的舞蹈作品。通过不同主题、文化历史背景的融入深化舞蹈作品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文化,构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深化舞蹈艺术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1.4促进全面发展
剧目排练课程在多维度训练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以舞蹈剧目为载体,包含专业技能层面、艺术表现的把控,将单一动作连接转化为肢体语言,是舞蹈作品中塑造角色传递情感的链条,深化了舞蹈文化的认知。通过团队协作、舞台实践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剧目排练课程的现状
第一,课程内容单一。当前剧目排练课程多以经典剧目复刻模仿的方式教学,课程内容单一,多运用于传统的独、双、三人舞及群舞局限于固定式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创造力与个性化的引导,导致学生难以适应舞蹈市场的需求,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第二,文化内涵的引导缺失。舞蹈是专业技能实践较强的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普遍重技术轻文化,学生缺乏对舞蹈作品中文化内涵、社会背景、时代精神的深入理解,就会形成浮于表面的形式化、机械化演绎,削弱了舞蹈艺术育人的深层含义。
第三,课堂与实践教学衔接不畅。剧目排练课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使校内外舞台实践参与度低,校企合作缺乏难以将课堂成果转换实践应用。
鉴于此,剧目排练应在课程内容结构性优化、深化文化内涵的渗透,课堂与实践教学协同发展,形成“专业能力-文化内涵-课外实践”三个方面的良性循环优化课程路径。
3.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剧目排练课程优化路径
高校舞蹈人才培养方案需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3.1课程内容结构性优化
剧目排练是舞蹈表演专业教学中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旨在通过舞台表演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该课程与舞剧片段、双人舞技术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论述,通过“人物情感—形象塑造—技法训练—民族文化”四个方面内容融入教学,全面强化学生的技术水平与艺术表现力。
3.1.1舞剧经典片段教学
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是优化舞蹈剧目排练教学、推动文化传承的核心路径。在高校本科舞蹈教育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舞剧片段融入剧目课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升其专业技能与艺术表现力。
其一,多元舞蹈风格强化专业综合能力。通过选取《李白》之“踏歌”、《永不消逝的电波》之“渔光曲”、《五星出东方》之“远古的呼唤”等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接触不同题材与技法的舞蹈作品。以上舞蹈片段在情感表达的细腻度、人物形象的立体性及技术技巧的多样性上均具示范性,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表演经验。例如,《五星出东方》之“集市狂想曲”片段,通过鲜明的形象塑造与动态编排,生动诠释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学生理解舞剧内涵提供了具象化载体。
其二,注重片段式教学与课程目标的衔接。教师需深入剖析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及叙事逻辑,指导学生从角色塑造、情感传递到意境表达进行系统性学习。例如,在“渔光曲”片段教学中,可通过分析肢体语言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强化学生对舞剧叙事结构的把控能力。此类教学改革不仅提升了课程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更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舞蹈表演人才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舞剧片段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术细节,使其能够准确的理解民族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使命感。
3.1.2双人舞技法的创新融入
双人舞技法训练融入剧目排练课程中,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技术应用、舞台表现力及协作意识。如何实现舞剧片段中的双人舞技巧与剧目排练课程的有效衔接,是本节研究的重点。
课程创新优化需有多变思维,打破单一课程的教学,多方面切入课程使内容更加丰富。如双人舞技法在舞蹈剧目中,有助于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提升,使其肢体控制能力及敏锐的感知能力得以强化,在小型舞蹈作品及舞剧中也起到关键性作用,丰富升华舞蹈动作立意,也赋予舞蹈动作内涵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运用舞剧中的双人舞片段训练与舞蹈创编课程肢体接触技法训练相结合,通过实践方式让学生尝试做晚会编排的创编任务,驱动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创作能力。以即兴训练方式将两者贯穿体现了课程内容之间互通性,专业知识的衔接性使课程学习效果更好,有效掌握双人协作中的动作呼应、力量传导与情感同步,进而提升舞台默契度与技术灵活性。
3.2深化文化内涵的渗透
舞蹈作为肢体艺术的载体,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的双重使命。高校舞蹈教育需立足“知行合一,守正创新”理念,通过课程设计强化文化认同与思政引领,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舞蹈人才。
首先,在舞蹈剧目排练课程设置中融入红色题材作品《沂蒙颂》《苏区母亲》等,挖掘舞蹈剧目中革命精神与历史叙事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使得肢体语言能够诠释民族精神,将思政教育渗透至舞蹈情感表达及编排等环节,鼓励学生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语境对舞蹈动作、叙事结构进行创新改编,以此凸显其艺术的创造创新能力。通过校园红色主题晚会展演及校企合作项目中可有效推动课堂知识与舞台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双向赋能。
其次,在教学内容中,舞蹈作品赏析是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例如,在教授红色题材群舞中,通过视频赏析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主题、情感及风格特征,深化其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进而开拓学生视野,强化情感代入能力。
最后,需将剧目中的红色情怀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生动的情节叙事将学生带入作品情境,使其在情感释放中构建民族革命文化认知框架。
综上,舞蹈教学需深化文化赋能舞蹈思想价值使其深度融合,以舞蹈技术为支撑,以主题思想为核心,赋予作品生命力与时代价值;同时以主题思想为内核,技术技法为表现手段,升华作品的精神内涵。
3.3课堂与实践教学协同发展
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剧目排练课程应多渠道开展实践教学培养舞蹈拔尖人才,在吸收“课堂”知识的同时拓展校外“实践”。剧目排练课程多渠道培养方式可从不同角度切入实践教学,有力于培养不同领域的拔尖人才。将排演的舞蹈作品以舞蹈竞赛方式强化舞台实践激发学生潜在能力,校企合作方式提高专业应用能力,舞台实践方式提升舞蹈表演能力,理论研究方式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师生协同合作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将舞蹈剧目排练课程实践应用更加广泛。通过以上多渠道培养舞蹈拔尖人才,使学生不仅能跳、会演、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以及研究能力的舞蹈人才。
3.3.1课赛结合强专业
剧目排练课程内容以课赛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舞台实践,旨在竞赛培养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通过校园舞蹈比赛选拔优秀舞蹈推送至省级、国家级比赛中,在舞蹈竞赛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演绎作品时能准确表达舞蹈情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升舞蹈肢体动作的张力并较好的诠释舞蹈作品,赋予舞蹈生命力。通过舞蹈作品竞赛使学生接触到的实践机会也逐渐提高,能有效提升学生舞台表演实践能力、表演能力、临场反应能力,还可以通过以赛促学,激发潜能。以赛促教方式在剧目排练课程中具有显著的教育促进作用,为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凸显专业技术能力、舞蹈表演能力以及学生舞蹈创新意识,为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指引方向,竭力培养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强有文化使命感的新时代舞者。
3.3.2理论研究强素质
舞蹈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舞蹈理论基础能与社会岗位需求接轨的舞蹈人才。剧目排练课程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是舞蹈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及作品深入了解分析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教师以着重强调理论实践研究的重要性,将课堂理论研究融入社会实践培养,使舞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发展创新研究水平及成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互联网+等项目的申报,结合舞蹈专业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到剧目排练课程里,锻炼学生理论研究的能力,促使优秀舞蹈人才后期在舞蹈演绎、创作、研究中能凸显自身优势,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专业素养使学生在舞蹈艺术领域取得一定收获。
3.3.3课程创新强实践
当前,舞蹈人才需求已从“量”向“质”转变,更注重在专业能力、艺术造诣及创新素养中。高校需结合市场需求,以校企合作模式重构舞蹈拔尖人才培养路径。
第一,优化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联动机制。例如,将地方民俗活动、非遗文化等融入剧目排练课程中,通过舞蹈艺术来推广地方文化,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舞台实践能力。学生在结合创编课程内容编排民俗主题作品时,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既能增强文化认同感,亦能精准把握舞蹈作品立意。
第二,构建“课堂-实践-创新”的渐进式培养链条。通过校地合作项目,将本土民俗活动转化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从课堂模拟走向舞台实践,最终实现创造性改编。
第三,校企合作可进一步深化为项目驱动。此类实践不仅强化技术应用能力,更推动其创新思维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舞台历练,如企业活动展演、文化节演出,可加速学生专业成长,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校企合作通过“横向项目驱动+文化赋能”模式,实现“以需促学、以用促创”的人才培养闭环,培养出兼具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力的复合型舞蹈人才。
4.结语
优化剧目排练课程实践教学,构建系统化舞蹈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构建“文化引导-课程融合-技术提高-项目驱动-校企合作”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使剧目排练课程成为连接课堂与舞台、传统与创新、学校与社会教育的核心枢纽。此课程改革既能强化学生在专业核心的竞争力,又能培养其文化传承意识与市场适应能力,具备精湛的专业能力与艺术修养,亦需在工作岗位中灵活运用专业优势。旨在塑造“能演、善研”的舞蹈人才,需从而推动舞蹈艺术的创新传承,为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剧目排练课程改革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需关注其可持续性发展。本研究将继续重点关注,构建动态课程评价体系,实时反馈社会需求变化;深化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促进实践项目联动构建;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路径,持续提升课程内容顺应时代需求。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