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倍轻小型变焦光学系统设计
变焦光学系统调节凸轮能够使镜头的焦距连续地变化,从而使被观测物体的成像倍率连续地变大[
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类型可分为4种:光学式变焦、机械补偿式变焦、双组联动式变焦和全动型变焦。同其他变焦类型相比,机械补偿式变焦光学系统通过改变变倍组和补偿组的相对位置,可以连续地改变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具有结构简单和研制成本低廉等优点。然而,机械补偿式变焦光学系统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却仍然存在大变倍比和轻小型的设计矛盾[
为了解决机械补偿式变焦光学系统大变倍比和轻小型设计之间的矛盾,本文对大变倍比变焦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分配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平滑换根取段和变F数的方法来实现轻小型设计,从而提出了一种大倍率轻小型机械补偿式变焦光学系统设计方法,使用全球面透镜设计了一款焦距为7~210 mm的机械补偿式变焦光学系统,该变焦系统的最大口径为67 mm,全长为190 mm。
2 原 理
2.1 大倍率变焦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分配
机械补偿式变焦光学系统应用非常广泛,其光学系统仅有两条凸轮曲线,即一条直线和一条曲线。同双组联动型变焦光学系统和全动型变焦光学系统[
当密接薄透镜组位于空气中时,透镜组的位置色差和倍率色差分别为:
(1) |
(2) |
其中:N为薄透镜组中薄透镜的个数,为薄透镜的光焦度,为透镜的阿贝数,h为透镜的半通光口径,为主光线在透镜表面上的入射高度。根据
负组补偿式变焦光学系统的口径大、长度短。根据
(3) |
其中:n为透镜的折射率,i,i'分别表示光线的入射角和出射角,u为第一近轴光线的孔径角。变焦光学系统的口径越大,h越大,光学系统的球差越难校正。正组补偿式变焦光学系统的口径小、长度长。因此,与负组补偿变焦光学系统相比,正组补偿变焦光学系统对色差和球差的校正能力更强。综上分析可知,在不使用特殊光学元件的时候,正组补偿结构更适合大倍率变焦光学系统设计。
正组补偿式变焦光学系统前固定组的光焦度通常为正值,后固定组的光焦度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当后固定组的光焦度为正值时,为了满足光焦度分配方程,前固定组的正光焦度将变小。由
综上所述,当机械补偿式变焦系统的前固定组、变倍组、补偿组和后固定组的光焦度分配分别为“+,-,+,+”时,更有利于大倍率变焦光学系统的像差校正。
2.2 初始结构计算
当机械补偿式变焦系统的前固定组、变倍组、补偿组和后固定组的光焦度分配分别为“+,-,+,+”时,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原理如
图1 正组补偿变焦光学系统原理
Fig.1 Principle diagram of positive group compensation zoom optical system
在计算变焦光学系统的初始结构时,为了避免相邻组元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碰撞,相邻组元之间必须留有足够的间距。这里利用高斯光学来计算变焦光学系统的初始结构[
在变焦光学系统中,假设变倍组和补偿组的归一化焦距分别为和,根据长焦距时变倍组和补偿组的归一化倍率和,可得变倍组与补偿组之间的距离为:
(4) |
变倍组从长焦距变化到短焦的总移动距离为:
(5) |
短焦时变倍组的倍率为:
(6) |
根据变焦微分方程可得短焦距时补偿组的倍率:
(7) |
(8) |
补偿组从长焦距变化到短焦的总移动距离为:
(9) |
变焦光学系统的总变倍比可表示为:
(10) |
当变焦光学系统在短焦时,前固定组和变倍组的距离为,补偿组与后固定组的距离为,后固定组的倍率为,则光学系统前固定组的焦距为:
(11) |
(12) |
其中:表示光学系统在短焦时补偿组的像距。
根据
图2 平滑换根原理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smooth root exchange
若要保证补偿组的运动曲线不出现拐点,必须使补偿组的两条运动曲线相切以实现平滑换根,即在B2和C2处相切。此时,相切处补偿组的放大倍率应满足:
(13) |
平滑换根的补偿组仍然具有两条运动曲线,即B1-B2-B3和C1-B2-B3。从A1运动到A3的过程中,变倍组放大率的绝对值一直在增大。从C1运动到B2再运动到B3的过程中,补偿组放大率的绝对值也一直在增大。因此,当补偿组的运动曲线为C1-B2-B3时,光学系统可实现快速变焦。
3 变焦光学系统设计
3.1 设计指标
光学系统的设计指标与用户使用的要求和所选探测器的参数相关。本文所选探测器的像元尺寸为4.8 µm×4.8 µm,其对应的奈奎斯特频率为104 lp/mm。为了满足广域搜索和高分辨率观察的应用需求,变焦光学系统的详细设计指标如
参 数 | 数 值 |
---|---|
焦距/mm | 7~210 |
F数 | 2.5~4.5 |
光谱/nm | 480~660 |
全视场/(°) | 2.1~61 |
畸变/% | ≤3 |
3.2 光学系统设计
根据2.2节可知,式(4)~
(1)为了实现补偿组平滑换根,以变倍组和补偿组的放大倍率为-1作为计算的起始状态,假设变倍组的焦距为-1,计算出补偿组的焦距、补偿组与变倍组的物像距离和它们之间的间距;
(2)设定长焦时变倍组的放大率,求取长焦时变倍组的物距、像距和沿光轴的移动量,再通过变倍比计算出短焦时变倍组和补偿组的放大倍率等参数;
(3)以起始状态为基准(变倍组和补偿组的放大率为-1),计算短焦时光学系统的参数;
(4)选取短焦状态,计算出前固定组的焦距;
(5)选取短焦状态,设定后固定组的放大率,再计算出后固定组的焦距;
(6)通过系统参数缩放,获得长焦、中焦和短焦时各组元之间的距离;
(7)把计算出的参数带入光学设计软件中,对系统的光阑位置和F数等参数进行优化,并保证光学系统结构紧凑和变焦曲线平滑无拐点。
利用上述计算方法,对30倍变焦光学系统的初始结构进行解算和优化,最后得到变焦光学系统中各组元的焦距,如
组 元 | 焦距/mm |
---|---|
前固定组 | 85.5 |
变焦组 | -16.2 |
补偿组 | 47.0 |
后固定组 | 41.3 |
变焦光学系统的焦距分别在7,60和210 mm处各组元之间的间距如
组元距离 | f/mm | ||
---|---|---|---|
7 | 60 | 210 | |
d12 | 20.48 | 54.98 | 63.72 |
d23 | 113.02 | 43.63 | 8.81 |
d34 | 23.83 | 58.76 | 84.80 |
变焦光学系统的理想结构模型如
图3 变焦光学系统的理想模型
Fig.3 Ideal model of zoom optical system
从
把
图4 变焦光学系统结构
Fig.4 Structure diagram of zoom optical system
4 系统评价与分析
4.1 像质评价
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点列图和畸变是评价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重要指标。MTF表示光学系统成像的调制度变化情况,通过MTF曲线可以比较全面地评价系统的成像质量。
图5变焦光学系统的MTF曲线
Fig.5MTF curves of zoom optical system
点列图可以比较准确地反应出光学系统成像光线的弥散情况。点列图中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弥散斑半径越小,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就越好。
图6点列图
Fig. 6Spot diagram
图7场曲和畸变曲线
Fig. 7Field and distortion curves
4.2 公差分析
公差分析是变焦光学镜头加工装配前的重要分析环节之一,利用光学设计软件中的公差分析功能,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估出变焦镜头的制造难度。综合考虑变焦光学系统在短焦、中焦和长焦处时各光学透镜的公差灵敏度,最终确定变焦光学系统的公差分配情况,如
公差类型 | Value |
---|---|
光圈/fringe | ≤3 |
元件厚度/mm | ±0.02 |
表面偏心/mm | ±0.02 |
元件倾斜/(°) | ±0.02 |
元件偏心/mm | ±0.02 |
表面不规则度/fringe | ≤0.3 |
折射率 | ±0.001 |
阿贝数/% | ±0.5 |
根据蒙特卡洛分析可得,当采用
图8 蒙特卡洛分析概率
Fig. 8 Probability of Monte Carlo analysis
5 结 论
为了缓解机械补偿式变焦光学系统大变倍比和轻小型设计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采用平滑换根的“+,-,+,+”光焦度分配方式,结合变F数的方法来实现轻小型设计,并提出利用结构参数设定和光学设计软件联合解算的方法,来合理地分配各组元的光焦度,保证变焦曲线平滑无拐点,从而快速有效地解算出变焦光学系统的初始结构参数,提高光学系统设计的成功率。利用全球面透镜设计了一款焦距为7~210 mm的30倍连续变焦光学系统,可匹配1/2英寸的探测器,该变焦系统的最大口径为67 mm,全长为190 mm,在奈奎斯特频率处全视场的MTF均大于0.25,该系统还具有全视场无渐晕、变焦曲线无拐点、制造成本低廉等优点,在目标跟踪、安防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