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高校老师最不值得做的四件事!
1.、一时冲动当众怼领导,赢了脾气输了机会
我刚入职时,曾把同系的李老师当成 “好朋友”,不仅聊自己论文的创新点,还吐槽过 “觉得某教授评审不公”。结果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李老师在申报同类课题时,用了和我相似的思路;而我吐槽评审的话,也传到了那位教授耳朵里,后来我的一篇论文投稿时,恰好被这位教授评审,直接以 “观点片面” 退回。还有位年轻老师,总盯着同事的 “成果”:“张老师又发了核心期刊”“王老师拿了国家级项目”,越比越焦虑,上课没心思备,科研也静不下心,两年下来啥成果都没有。
更要警惕的是 “八卦闲聊”—— 从 “某老师和学生走得太近” 到 “某领导的私人生活”,看似是 “随口一聊”,却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断章取义。高校里的 “闲话” 传得比想象中快,说不定哪句话就会让你被贴上 “搬弄是非” 的标签,影响职业口碑。
同事之间,保持 “礼貌的距离” 最舒服:合作时全力以赴,私下里点到为止;不打听别人的隐私,不透露自己的底牌;更不拿别人的成果衡量自己的节奏。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比陷在人际关系的漩涡里更有意义
评上职称就歇着”“反正有编制,混到退休就行”—— 在高校里,这样的声音并不少见。不少老师看到身边有人 “摆烂”:上课照本宣科、科研 “躺平” 不申报、学校组织的培训一概不参加,自己也跟着放松下来,美其名曰 “享受生活”。
我认识一位中年教师,评上副教授后就彻底 “停摆”:教案用了五年没更新,上课全靠念 PPT;学校推他去参加 “国家级教学名师研修班”,他说 “没必要折腾”;青年教师劝他试试交叉学科的课题,他摆手说 “年纪大了学不会”。结果去年学校推行 “教学质量末位预警”,他的课程评分连续两个学期垫底,被要求停岗整改;今年申报教授职称时,因为没有近五年的科研成果,直接被拒之门外。
高校从来不是 “避风港”:教学模式在迭代(从线下到混合式教学)、科研方向在更新(从单一学科到跨领域融合)、评价标准在升级(从 “论文数量” 到 “成果质量”)。那些跟风摆烂的人,看似轻松,实则在慢慢失去竞争力 —— 等政策调整、岗位优化时,最先被淘汰的就是 “可有可无” 的人。真正的 “稳定”,不是靠编制兜底,而是靠持续成长的能力托底。
- 真的哭了!看文献看不懂,直接联系到原作者,他们的回复太真诚了,感觉我又行了!
- 自己写的,但AI率高到降不下来的论文被期刊拒稿了;然而AI写的国自然课题本子却中了,AI时代的学术到底怎么个玩法?
- 25年国自然申请:嘲笑范进,质疑范进,理解范进,愿你我终成范进!
- 2025国自然中标率再创新低!这5类落榜原因最致命!
- 如果古代诗人来写国自然本子:李白、杜甫和白居易谁能中标?
- 这类CN(Q)期刊谨慎发表,虽然有CN号,但新闻出版署查不到,发了不一定能用!——答复:为什么不建议在侨刊上发表论文?
- 国际中文期刊《创业与创新》录用到出版仅30天!不歧视作者身份,可上知网!
- 论文发表,必须签署《著作权转让协议》吗?不签会怎样?一文带你了解!
- 审稿人是不是有病?细数那些让人崩溃的审稿操作!
- 为什么本科生/硕士生发学报期刊,必须要挂导师呢?你们学校的导师让挂名发论文吗?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