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方法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现在已经成为大部分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参政议政、甚至是释放个人情绪的重要渠道。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无边界性,网络舆论的状态可谓是此起彼伏,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据了解,内容分析法在其初期就已被应用于信息传播研究,在网络舆论一经发酵就能呈现爆炸性传播甚至是演变成网络事件的今天,内容分析法对于分析网络舆论事件仍然意义重大。笔者以互联网上的舆论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广大中国网民包括规模、结构在内的人类学特征进行分析,试图研究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变化趋势。通过对网民个人的微博、空间、论坛等个人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将非量化的网络舆论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尽量做到系统、客观。
一、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最早产生于传播学领域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和定量描述分析对象。后来这种方法经过不断地积累,成为一种具有指导性的模式。20世纪50年代,内容分析法才确立地位。后J.奈斯比特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内容分析法才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系统和客观。
内容分析法能够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定量的分析,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定量性三个关键特性。一般来说,内容分析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点: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抽取样本、量化处理、解释与检验。
二、基于内容分析法对互联网络舆论的研究
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低门槛使得人人都能发声,成为独立的表达个体。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已经超越了地域限制,网络的出现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的概念不复存在。
(一)提出研究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人共享信息和资源。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各个用户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和观点,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被打破,在互联网面前,人人平等、言论自由仿佛得到了空前的实现,网络舆论的正面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部门网民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网络的海洋中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失去自我。这也就导致了网络上所形成的所谓“舆论”并非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数意见。如何应对网络舆论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是我们应该思忖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将以“网络舆论”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互联网上的舆论信息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二)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
本文将以中国网民的人类学特征、网媒、社区、网民评价等作为分析维度,以期从整体上把握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势,为进行网络舆论的监督提供决策依据。
(三)抽取样本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规定,每年的1月份和7月份会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计算机自动搜寻、网上调查等形式,统计方法较为先进,而且抽样较有代表性,统计结果较为精确。截止至2018年3月,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共发布40次统计报告。本文笔者将以近10年以来,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为主要样本,着重探究报告中互联网用户行为意识调查结果与互联网的应用情况。
(四)量化处理
1.中国的网民规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的网民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6月,中国的网民数量是2.53亿人,而截止至2017年6月,这个数字已经上升至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4.3%,仅十年间中国的网民数量就翻了两番还多。这同时也意味着互联网早已走进平常百姓家。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也逐渐递增。
2.网络舆论信息的应用情况介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需要的信息,而且这一部分网民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网络的易获得性使得互联网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首选。
(1)获取新闻
网络新闻区别于传统媒体上的新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时性和便捷性,网民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观看新闻、与他人互动。许多新闻事件的传播源都是互联网,如天津港爆炸事件。
据资料显示,网络新闻应用排名第二,2017年用户规模达到6.5亿人,占整体网民比例83.8%,年增长率达到5.4%。网络获取新闻这一方式逐渐平民化。除此之外,中国网络媒体在各类信息的报道、传播等方面表现出的影响力都足以说明,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媒体之一。
(2)微博等社交软件
目前各大门户网站、即时通讯服务提供商等为用户提供了即时通信的服务。据2017年CNNIC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17年中国手机网民互联网应用使用率方面,手机即时通信排名第一,截止2017年12月,用户规模达到6.9亿人,占整体网民的92.2%,与2016年相比增长8.7%。
(五)解释与检验
1.网络舆论信息功能强大
由于网络准入门槛较低和网民规模的逐渐扩大,网民结构也日趋复杂。微博、微信、论坛、网络社区等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用户的表达渠道也日趋多元。网络舆论开始成为舆论爆发的主战场。在网络上,最普通的群众也拥有话语权,用户在网上讨论公共事务、表达意见、进行舆论监督,自由的参与政治生活。网络舆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网络的低门槛和便捷性极大地拓宽了公民的表达权和话语空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意见的“自由市场”,舆论监督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
2.网络舆论信息加剧了信息的异化
信息异化的定义是指在生产、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信息生产与信息消费之间可能会因此导致一些矛盾的产生,导致主体控制信息的能力和原有的内涵丧失,变得逐步被信息奴役和支配。
我们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网络在带来民主的同时,也带来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正如沉默的螺旋中所述,一些人在表达个人意见的同时倾向于观察他人如何表达,更倾向于与意见中的优势意见保持一致,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试用。网络虽然给我们带来舆论自由和表达的便利,也使虚假信息、非法信息、暴力信息充斥。消极舆论信息和负面舆论内容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加剧了信息的异化。
3.网络舆论信息的监管
网络上的舆论很容易引发网络哗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网络舆论信息可能对社会安定发起的挑战。首先,政府应加强网络管理,建立健全网站信息的制作、审查制度;其次,要严厉打击制造、散播虚假信息、谣言等行为,尽快做到有法可依;再者,应加强技术方面的更新,做到准确定位虚假信息散播的地点、IP、ID等;最重要的是网民自身要提升自我辨别、侦查真伪信息的能力,加强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非正规渠道的个人、组织发布的信息。相关部门应尽量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速信息流通,主流媒体要建立有效、正确的新闻发布制度,在关系重大的新闻事件面前,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向公众言说,做到尽可能的公开、透明。
三、结语
负面网络舆论信息的爆发易对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基于内容分析法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的深入探究对于现在的网络环境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对网络舆论信息的科学性、真实性、专业性做到精确地判定,更使得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发展趋势变得可以预测。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