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云南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探析

作者:赵洪辉来源:《大河美术报》日期:2025-09-18人气:5

      摘要:在滇南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古城,有着一种被赞为“土中黄金”的精美艺术品——建水紫陶。其制作工艺精巧、文化底蕴深厚,堪称中国陶瓷艺术领域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回顾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历经数代、跨越千年,从宋元时期窑火初燃的原始质朴,到明清年间技艺精进的细腻雅致,再到近现代融入时代审美的创新蜕变。一路走来,它始终以泥土为魂、以火焰为魄,完成了从实用器皿到艺术珍藏的华丽转身,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向世界述说着中华匠心的深邃与绵长。

 

  关键词:建水紫陶;发展历程

 

  紫陶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独有的一种全手工陶,有着“滇南琼玉”的美称。紫陶以当地特有的五色泥为原料,五色泥经过“手工拉坯、阴刻阳填、书画饰坯、无釉磨光”等独具匠心的工艺流程,塑造出外观光润似玉、色泽幽深沉稳且古朴的精致陶品,素有“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正浓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1]的神奇功效,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重庆荣昌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追溯建水紫陶的历史渊源,它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个朝代的交替变换,伴随着战争和人事变迁,于起起落落中发展而来,拥有久远的发展史,其产生演变轨迹可勾勒为“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2]这样一条清晰线索。

 

  宋朝时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建水地区的工匠采用青釉瓷工艺烧制陶器,其产品以青釉、白釉陶器为主,器型多为素面无饰的瓶、罐、碗、盘等日用器皿。例如,在1998年建水苏家坡古墓葬考古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当地烧制的青瓷碗、壶等器具,它们与南宋时的浙江龙泉青瓷产品几乎无异。由此可以印证建水“宋有青瓷”的历史记载‌。

 

  元朝时期,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工艺日臻成熟,各类纹饰瓷器大量涌现。与此同时,建水地区的制陶工匠也精进了釉下彩技艺,开创性地烧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青花陶器‌。据《建水县志》记载:“在收集到的青花陶碗盘和玉壶春瓶残片上,书写有‘元’字,证明为元代烧制产品。”[3]

 

  明朝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因官府监制及水陆交通便利之利,其装饰日趋雅致多样,工艺日益精进,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陶瓷精品,深得皇室贵族青睐。相较之下,建水青花陶在器型、青料、纹饰等方面均逊色不少,市场日渐萎缩,收益每况愈下。加之社会动荡、窑税加重,建水制陶匠人入不敷出,为维持生计,不得不转产廉价的盆、罐、碗等生活器皿。据史料所述:“当时用以烧制粗陶的窑形像鸡罩,所以群众称之为‘鸡罩窑’,至今在碗窑村的一段河埂下还埋藏着这种窑里烧的小型无釉厚壁粗陶器。……随着技术的进步,粗陶由手制发展为轮制,由厚件改为薄件,……由烧‘鸡罩窑’改为小型龙窑。”[4]由此可见,早在明朝时期,建水地区就生产了大量粗陶,此外,还经历了由厚器变薄器的过程。

 

  清朝时期,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鸦片,滇南地区民众深受其害。建水制陶匠人为谋生计,顺应市场需求开始烧制陶烟斗。受西方审美影响,匠人在烧制完成后以石料打磨陶器表面,使其更为光洁细腻,由此推动了建水陶器从粗陶向细陶的工艺转型。建水紫陶正是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逐步发展成型‌。据《建水县志》记载:“光绪年间(1875—1908),陶工潘金怀将陶土泡水,搅浆过滤成绛红色陶泥,制坯烧成紫色或红色烟斗,不上釉,用石料磨光,从而开创建水特有的紫陶生产新工艺。”

 

  后来,一大批因罪被流放至建水的官员利用专长,在当地大力讲学和思想传播,使民众得到了较高的文化熏陶和精神陶冶,工匠们开始将诗词书画用于紫陶烟斗的装饰,造就了建水紫陶清新儒雅的风格。

 

  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水县郑知事推行禁烟政策,明令禁止生产烟斗。当地陶工为求生计,转而烧制文房四宝、生活用具等紫陶器皿。例如,现在流行的紫陶“汽锅”就是在当年由张好、向逢春等紫陶大师创制的。

 

  民国时期,“阴刻阳填”技法、“残帖”和“淡艳”装饰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建水紫陶的艺术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支持建水紫陶产业发展,专门成立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该厂不仅培养出马成林、谭知凡、陈绍康等紫陶工艺大师,其生产的“狮头牌”汽锅更一度成为享誉市场的代表产品。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被迫关停。然而,建水紫陶技艺并未因此中断。一大批紫陶工艺大师纷纷自立门户,创办个人作坊,使得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了下来。

 

  如今,建水紫陶得到政府、学校、相关媒体等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其发展形势喜人,产品远销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2004年,在建水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批准下,“建水紫陶研究会”成立;2005年,6集系列纪录片《雅陶出建水》在央视播出,系统地介绍了建水紫陶制作工艺的独特技法和丰富的人文内涵[5];2006至2008年间,“建水紫陶研究会”联合红河学院,向云南省教育厅申报了建水紫陶艺术专业的科研课题,并先后在红河学院开设建水紫陶选修课,设立建水紫陶艺术类本科专业,促进了建水紫陶的传承与发展;2008年6月,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建水紫陶企业受邀远赴日本举办“建水紫陶日本京都文化艺术交流展”[6];2014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7],建水紫陶的生产经营得到保障;2015年,第一条紫陶文化主题商业街开放,弥补了建水没有紫陶作品展示街的空白,开启了建水打造城市名片的新渠道;2019年,建水县荣获“中国紫陶之都”称号;2020年,集生产、研发、展示、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产供销、研学用”一体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相互融合;2024年以来,建水县培育出“轻工大国工匠”“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等国字号人才4人、省州县级技能人才2300余人,壮大紫陶企业和个体户至2600余个,带动6万余人创业就业,紫陶年产值突破70亿元。

 

  总而言之,建水紫陶技艺源起宋代,历经元、明两代积淀,至清代工艺臻于成型。其制作技艺代代传承,不断推陈出新。时至今日,工艺愈发成熟,市场前景愈加广阔。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上一篇:非遗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