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解码非遗:从保护到发展,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作者:毛雨艳、李龙、崔庆雨来源:《大河美术报》日期:2025-09-18人气:5

摘要:在吉林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黑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历经时光打磨的珍宝,承载着地域的记忆与民族的智慧。从查干湖鱼皮制作工艺的古朴灵动,到溢香阁饺子制作技艺的舌尖传承,再到长春文庙博物馆的系统性守护,吉林非遗正突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以多元实践探索出一条活态传承之路,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提供了生动样本。

 

  关键词:地域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践探源:非遗技艺里的文化根脉与生态智慧

 

  吉林非遗的生命力,源于传承人对技艺的坚守,更源于每项手艺所承载的文化联结与生态理念。

 

  查干湖鱼皮制作工艺是渔猎文化的见证。传承人以查干湖胖头鱼、鲤鱼皮为原料,经脱脂、鞣制等十余道工序,将废弃鱼皮制成精美手作。全程不用化学试剂,仅靠草木灰、动物油脂等软化鱼皮,既保护自然纹理,更延续“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生态观,针线间串联起渔猎民族与湖泊共生的千年史。

 

  溢香阁饺子制作技艺是饮食文化的缩影。选料严苛——东北新麦面粉保证筋道,馅料肥三瘦七搭配应季菜,包制讲究“十八褶”均匀规整,既是对口感的追求,也是对传统的敬畏,早已成为节庆团聚的文化符号。

 

  九台蜂蜜营蜂蜜制作技艺彰显自然智慧。蜂农随花期分季采蜜,从蜂箱管理到自然酿熟,不添蔗糖与防腐剂,凭蜜蜂劳作与时间沉淀出天然蜂蜜。急不得的匠心,正是吉林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

 

  文庙守正:传统场域中的非遗保护与传播

 

  作为吉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春地区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阵地,长春文庙博物馆始终以“守护文脉、活化非遗”为核心使命,依托文庙独特的儒家文化,将非遗传承与传统礼仪、民俗活动、文化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展览叙事+体验互动+节日浸润”的系统化非遗传承体系,让本土非遗在庄重典雅的文庙语境中焕发新生,成为吉林非遗“扎根大众、延续文脉”的关键载体。

 

  此外,长春文庙博物馆还注重非遗与传统节日的结合,让非遗成为承载节日记忆的重要载体。春节期间,博物馆会举办“非遗迎春”活动,邀请书法家现场书写春联、民间艺人表演舞龙舞狮;元宵节则开展“非遗闹元宵”活动,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游客制作灯笼、猜非遗主题灯谜。这些活动不仅让传统节日更有文化味,也让非遗在节日氛围中实现广泛传播,成为群众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

 

  长春文庙博物馆的非遗传承实践,始终紧扣“文庙场域特性”与“非遗活态传承”两大核心,既避免了非遗传承与文化载体的脱节,也让文庙不再是单纯的文物建筑,而是成为非遗与大众对话、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结的“活空间”。这种“以文庙为根、以非遗为魂”的传承模式,不仅让吉林本土非遗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播,更让大众在亲近非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为非遗“活”在当下提供了极具地域特色与文化深度的实践样本。

 

  共生共荣:非遗“活”在当下的核心逻辑

 

  从传承人对技艺的坚守与创新,到长春文庙博物馆的系统性守护与传播,吉林非遗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核心逻辑——以保护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以人为核心,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保护是非遗活下去的前提。无论是长春文庙博物馆通过展览、记录等方式构建的非遗档案库,还是传承人对技艺核心工序的坚守,本质上都是为了让技艺传承有迹可循、有物可依。没有扎实的保护,非遗便会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在当代社会立足。

 

  创新则是非遗“活得好”的关键。非遗传承人与市集、展会合作,让非遗产品走进消费市场。长春文庙博物馆通过“体验式”“节日化”的传播方式,让非遗摆脱高冷标签——这些创新实践,都没有脱离非遗的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为非遗赋予现代语境下的表达形式与传播路径,让非遗能够被大众看见、喜爱、使用。

 

  更重要的是,非遗的“活”,离不开人的参与。既需要传承人以匠心坚守技艺,将文化根脉代代相传,也需要长春文庙博物馆这样的专业机构搭建平台,为非遗提供展示、传播、交流的空间,更需要大众主动走近非遗、了解非遗、参与非遗,让非遗从小众传承变为大众共享。当非遗能够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能够出现在节日庆典、日常消费中,能够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接受与喜爱时,它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成为融入日常、滋养心灵的文化力量。

 

  吉林非遗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并非与现代社会脱节的“过去式”,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在进行时”。从查干湖的鱼皮到文庙的课堂,从传承人的指尖到大众的生活,每一份对非遗的坚守与探索,都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随着保护机制的不断完善、创新路径的持续拓宽,相信吉林非遗会继续“活”在当下,成为地域文化自信的重要符号,也为全国非遗传承提供可借鉴的吉林经验。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