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互动视角下“蚂蚁森林”的环境传播策略
“蚂蚁森林”积极响应了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号召,通过人际互动化的娱乐方式使人们在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同时让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提高人们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蚂蚁森林”与环境传播
“蚂蚁森林”是支付宝平台上的一款小产品,用户可以通过线下支付、行走等方式产生绿色能量,待能量达到要求后,则会在阿拉善等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种下一棵真实的树。“蚂蚁森林”利用互联网便捷性、门槛低、互动性、娱乐化、强大的用户粘性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环境传播中受众被动接收的劣势,使其以“主人翁”的姿态成为环境传播的中坚力量。
所谓环境传播指“旨在改变社会传播结构与话语系统的任何一种有关环境议题表达的传播实践与方式”。传播效果包括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环境传播不仅要将环境信息传递给受众,让他们知道何为环境;还要帮助公众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的问题形成一定的态度,并投入到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行动中去。
二、“蚂蚁森林”中互动策略的应用
人际互动历经了血缘式、地缘式、业缘式三种交往形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嬗变,网缘式人际交往形态应运而生。凭借互联网得天独厚的优势,新互动形式实现了对传统人际互动的超越。
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生硬、无趣的传播方式,也不同于繁琐的公益活动的实践形式,“蚂蚁森林”可圈可点之处便是通过网络中的人际互动,用户在体验小游戏的娱乐趣味同时还将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传入人心。 “蚂蚁森林”中将人际互动贯穿于能量获得的始终,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人际维系与低碳实践相结合
交往行为都需要在双向互动中完成。交往活动生生不息地建构着交往关系,交往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活动建构着交往关系及其结构。
“蚂蚁森林”中的偷能量与多年前QQ农场的“偷菜”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户在互动过程中可以尽情享受娱乐的快感。用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偷取支付宝好友所产生的“绿色”能量,也可通过互相浇水与能量赠送的方式实现好友之间的游戏互动。在“蚂蚁森林”的页面中也会实时更新能量变动信息,使两者之间的能量对比一目了然。这种互动化交流既可以成为好友之间感情维系的催化剂,也可以成为用户低碳行为的推动力。
“蚂蚁森林”不是同好友分享、讨论倡导低碳减排的公益宣传片或文章,而是利用互动化的手段,使用户之间迅速形成信息交流与行动的高粘度群体,从而迅速成为环境传播中不可小觑的社会集体力量。”[2]其公益活动伙伴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种下真实的树木,不仅切实改善了西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而且提升了生态环保理念在用户心中的认知。
(二)直播互动提升共时性效果
互联网凭借体验、互动等优势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互联网中衍生出来的网络直播是集共时互动性、强悍的视听感于一身的新型媒介形态。自2016年出现“井喷式”发展,“蚂蚁森林”借助网络直播即时互动、双向传播等利好因素,在2018年4月24日14时发起“春天和TA一起去种树”为主题的公益活动,进行种树活动的现场直播。全程共直播32.27分钟,截止到当天20时达到2250万左右的点击量,让用户真切地观看到树木种植的全过程。此外,还开通了聊天室,用户可以及时进行交流互动,表达内心感受,增强了实时交互性。“蚂蚁森林”通过直播活动增加了用户的信任度,使种树活动更具现场感和真实性,提升了活动的推广效果。
(三)互动模式下实现裂变式传播
裂变式传播首先需要以一个用户为基础,该用户在体验过程中得到满足后,通过分享复制出另一个用户,两个用户再裂变为四个……先慢后快,逐步推进,最终步步为营,快速高效地扩大传播范围。网络人际互动可以及时进行反馈活动,实时掌握双方信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驱使用户从事交往行为。
很多支付宝用户借助“蚂蚁森林”这一平台,积极扩大社交范围。支付宝用户通过添加好友的方式来增加获取能量的方式,好友数量越多能够“摘取”的能量范围基数就会越大。这种方式促使用户扩大自身的“朋友圈”,这就意味着绿色低碳理念的宣传范围也随之扩大。 除此之外,“蚂蚁森林” 在真实世界种下的树木及其引发的社会影响又不断被新闻媒体进一步报道,并被公众大量转发和分享,从而将传播效应再一次放大扩散,实现了裂变式传播。
(四)人际互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尊重和自我实现都属于人们高层次的需要。
“蚂蚁森林”能量的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契合了用户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排名竞争的压力下用户会通过多种方式来积累虚拟能量,努力提升自己在排行榜中的排名。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地采取“浇水”、“偷取”的互动方式来增加能量的拥有量。当在榜单上达到较高名次时和周能量比拼多于好友时,就会获得某种程度上的优越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也会获得排行榜中的其他好友对自身的肯定与认可,不仅满足自身获得尊重的需求,也实现了对自然环境尊重的需要。
“蚂蚁森林”与环境公益的完美结合,使用户在互动娱乐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环境公益事业当中去,实现公益与大众生活的无缝对接,让公益成为一种常态。
三、“蚂蚁森林”的改进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用户粘性
“蚂蚁森林”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能量产生时间长、计算方法不科学等弊端降低产品的吸引力;导致用户产生倦怠心理,兴趣难以持续,最终中途放弃将“蚂蚁森林”束之高阁,降低用户粘性。可将多样化的鼓励机制作为增加用户粘性的有效手段,既可以通过物质层面的鼓励,在一棵树种成以后给予用户一定时间的会员身份,持会员身份在与支付宝合作的商家中消费时享受折扣优惠,还可以通过精神层面上的激励,借鉴微信运动好友占领封面的方法,当天收集能量最多的用户占领封面,增加用户的自我认同感。
(二)增加直播的精准性
虽然“蚂蚁森林”上有地图显示树木种植的具体地理位置,但是地图显示的是虚拟的图片;并且直播种树只是一种短暂、大面积的呈现方式,日后树木的成长状况却不能及时了解,导致用户降低兴趣而放弃对“蚂蚁森林”的使用。因此“蚂蚁森林”团队应加强树木种植成长过程的透明度,在地图上实时显示树木的地理环境和成长状态,不仅增加用户的信任,还能增加用户每天进入“蚂蚁森林”的频次,提升用户粘性。
(三)重视与保护数据隐私
“蚂蚁森林”庞大的用户群使得它拥有着几亿个账号的隐私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用户的地理位置、公司、家庭信息、活动步数、出行方式、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通过能量生成的剩余时间可以得知用户的消费信息,可以估算出用户的收入水平以及相关联的银行账户等;数据隐私保护状况令人堪忧,对用户的安全隐私构成了威胁。“蚂蚁森林”相关部门要提高职业道德的同时也要加强技术的监控,将数据泄露的几率降到最低。
四、总结
“蚂蚁森林”作为环境传播创新性的一款应用,契合了保护自然、绿色低碳的时代理念。用户在互动化体验和娱乐享受中主动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打破了以往传统说教以及被动接受的模式,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绿色发展理念。“蚂蚁森林”借助新科技的优势来进行环境传播,未来是光明的。每位用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为种植真实的树木积累能量,增加了参与公益活动的便捷性,提高了公益活动的可持续性。上亿用户参与其中形成社会公益效应,从而撬动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正能量。
本文来源:《记者摇篮》:http://www.zzqklm.com/w/qk/2273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