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的经验与思考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有7.72亿网民,其中97%是手机网民。可见,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民上网、全民记者的时代。新媒体也由此被催生而来,信息的传播速度以毫秒计算,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同步传递到我们的手机上。所以,近年人们常常感慨突发事件数量的增多,其实是和新媒体介质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一、新媒体传播突发事件的优势
2010年,微博诞生拉开了新媒体的序幕,当年的玉树地震、11·15特大火灾和2011年7·23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消息都是从微博第一时间传播出去的。而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救援、筹款、预警等一系列跟踪,也是由其进行了全程的参与报道。也就是在那一刻,新媒体遇突发事件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一)海量的信息,多元的渠道
在没有新媒体的时代,一件突发事件要想被人们所知晓,或者是通过信件、电话,或者是安排职业记者在当地驻守。这些方式都决定了获得信息的被动型和信息传播速度的一定性。而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很多重要的细节不可避免的被忽略。但是新媒体让人人都能够用自己手中的智能设备将发生的事情同步传导到互联网上,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最大范围的知晓,信息的传播轨道无以计数,信息容量自然也变得深广。
(二)实时的传播,主动的参与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使用者成为信息的主导者。每个人都不用在被动地等待着拥有专业设备和能力的人到来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反而传统媒体要想获得信息需要向新媒体“求助”,因为新媒体抓住了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做出了最快的反应,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也确保了信息的原型传播不走样。
(三)频繁的互动,无限的容量
无论是新进崛起的微博、微信,还是“年龄渐长”的QQ、论坛,都有着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互动性。信息发布出来,无论是发布者本人还是阅读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所有的交流,这对于突发事件全面的展示在公众面前是有帮助的。而且互动也让公众的思考角度变得更加全面,不会“纠结”于某一点,能够及时的为突发事件补充信息。
二、新媒体传播突发事件的劣势
作为时代的产物,新媒体有着毋庸置疑的优势,但是他在把“自我欣赏”变成“公众交流”的路径上,也显现出了一些“适应不良”,尤其是新媒体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时代速度的当下,劣势就更加的“顽固”。
(一)主观性较强,观点易偏激
正是因为新媒体赋予了人人都可当记者的“权利”,所以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发布的时候,常常表现的毫不犹豫、“条件反射”,而使这样的信息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他们来不及或者是不愿意对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直接做出一个个人判断就发布到了互联网上。当信息进入网络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然会有意见不合者,这时就会形成网络掐架,让事件本来的真相掩盖在了人们激烈争论的异向情绪中,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例如前段时间引发社会热烈探讨的“扶不扶”。人们对于那些看到老年人倒在地上,直接走过去,不将其搀扶起来的年轻人大加批判,几乎是众口一词说现代人的道德沦丧,世情冷漠。但是随后一些视频片段的曝光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倒地的老年人一部分在“碰瓷”,还有一部分是真的记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倒地的,人们不上去搀扶也是避免给自己增添麻烦。这样一来,当初以表象判断的说词就完全站不住脚了。
(二)真实性待考,随意性太大
新媒体的使用门槛低,不需要进行实名认证,只要对某一信息感兴趣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而就信息的发布者来看,他们传播的信息也并没有向传统媒体那样经过“三审”把关,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所谓三人成虎,持相同观点的人一旦多了,突发事件的真伪就更加难以辨别。例如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真相是滨海区一个仓库因为危险品摆放不妥,造成了大爆炸,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关于爆炸的原因流传出了多个版本,甚至有人认为天津遭到了恐怖袭击,与其相邻不远的首都北京也马上要遭到威胁。这样的言论让人心惶惶,事件结束了,可留下的阴影却久久不能消散。
(三)审查功能缺失,传播动机失察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在信息的传播上又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很多网络“大V”参与了一些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他们看似随意的转发和关注,让大批的网民蜂拥而上,短时间就能把一个默默无闻的时间炒上热搜,更不要说一个突然发生的恶性事件。2017年,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山体高位垮塌10死93失联的突发事件,这本是一个自然灾害事件,党中央、国务院也在第一时间做出了重要的领导批示,要求四川省全力组织搜救被埋人员,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防范次生灾害发生,并妥善做好失踪人员亲属和受灾人员的安抚安置工作。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甚至有着不可告人目的的人在网络上开始散步“中国无人权”的言论,并将一些非本次恶性事件的灾难照片发布到网上,不明真相的群众盲目跟帖传播者,屡屡“中招”,一不小心就成了“枪手”,使我党和我国的权威遭到了严重的危害,甚至影响了当民族的团结。
三、利用新媒体进行突发事件有效客观报道的策略
综上可见,新媒体的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其来势汹汹的姿态也在告诉我们,与其被动的应对,不如“主动出击”,对其进行因势利导,让它更加准确、更加客观的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给公众以真相,让社会风气更加澄澈。
(一)把握“黄金时间”,争取速度高地
传统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和采访对新媒体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他们会针对时间做出全面的调查和客观的判断,然后再选择发布的渠道,完成信息的传播。新媒体要想占领突发事件的高地,必须将这些优点学习过来,然后配以迅速的报道,使新媒体如虎添翼。当然,迅速地报道不等于盲目的抢发。“新闻以真实为第一要义”,及时报道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在研判时间一定的前提下,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的确是无可比拟的快,这也给了新媒体比较宽裕的核实时间,新媒体要把握住这段时间,本着公众信服、服务社会的原则,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核实,从而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
(二)加强“权威报道”,争做主流媒体
从传统媒体的角度来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实际上也是在督促它们做出快速的转变。随着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型,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知情权变得越来越重要。权利需要被满足,媒体业是责无旁贷的。新媒体一直以来被诟病的缺乏权威,让人难辨真假,应该和传统媒体一起接受转型的考验。能不能在舆论一片哗然,网路喷子络绎不绝的情况下,保持做新闻的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坚守住这道底线,就是坚守住了新闻的权威性和深入性。新媒体应该抓住环境给予的机遇,然后快速的完成短板补足的工作,和传统媒体成为并驾齐驱的马车,监督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三)促进媒体融合,共同提升质量
虽然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中很大一部分群体在获取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时,仍然只选择主流媒体。而且传统媒体现在也纷纷开发了自己的网站、APP,供大众获取信息。其中最为权威,也非常成功的运作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是《人民日报》,他们设计了新媒体的人偶形象,采用人性化的方式和公众进行交流,截至2017年底,其APP用户已经突破千万。其中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5成之上。还有各地做的比较好的APP很大一部分是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如杭州公安、江门在线等等。我们由此可以明确的断定,未来的媒体业必然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并举发展的。所以,鼓励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彼此嵌入、互相融合、合理分工、有所侧重,才能在未来的突发事件报道中,让两种媒体都得到持续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依托的虽然是互联网,但是诞生的本地却是传统媒体。我们在对新媒体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和传统媒体的辩证的关系。新的时代,新生事物的出现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融合,反而是对新旧事物二次发展的提供的一个良好的机遇。因此,无论哪一种媒体介质,都应该本着全面、客观、准确、互补的思维,对突发的社会事件进行报道,把所有资源优势整合,在这个时代发挥出最大的效应,让公众知情明理,让社会风气得到荡涤和修正。
本文来源:《记者摇篮》:http://www.zzqklm.com/w/qk/2273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