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新闻生产——以央视网报道十九大为例
2017年10月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在其官方网站央视网推出了十九大特别报道,该特别报道中已经不再像2014年的《据说》系列报道以大数据作为主要“卖点”,而是把数据作为一种表现新闻的手段之一,融入到其整体的报道矩阵中,不再局限于用数据揭示新闻。本文试图通过解构十九大央视网的报道矩阵,探讨如今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特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央视网如何运用大数据进行十九大特别报道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如期召开,中央电视台的官方网站央视网推出特别报道网页。特别报道有多个栏目结合数据报道以多种方式呈现。
(一)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构建的数字化应用——“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
这次的网上展馆完整真实地呈现了实体展馆的内容,打破了传统展馆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图文、音视频、三维模型等多种呈现形式,有较强的互动性,3D的呈现方式也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观感。参观者从首页进入展馆后,可以根据左上方的导航栏选择想要参观的展馆自由观展。参观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点击查看详细的图片,还可以通过点击获取相关的视频,这是在现场参观时所感受不到的。另外,“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复兴号”动车组、国际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国“天眼”等一系列中国的科技“大将”,只需要点击,模型就清晰的呈现在眼前,还可以360度旋转仔细观察。
(二)数据新闻视频
1.《数字五年》
早在十八大召开期间,央视新闻就推出过《数字10年》系列报道,近60期节目以可视化的表现手段展示最近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十九大的《数字五年》系列报道一共14期视频,紧紧围绕我国服务业、创新发展、深化改革、移动互联网、中国制造、减贫及生态等领域梳理系列具体数字生动展现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的巨大变化,比较全面的反映了过去五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中国奇迹》
《中国奇迹》系列短视频共20集,以小故事作为切入点,梳理了中国这五年在智造强国、超级工程、科技兴军、创新发展、互联网+、反腐倡廉、治安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全部的20集视频都用英文讲述,双语字幕,便于视频的全球传播。
3.《国家形象报告》
这系列视频一共6集。该系列视频通过展现国际舆论如何评价五年来全球治理的中国贡献,直观生动的向观众展示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如何从各个领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推动构建联系密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一图读懂”——不平凡的五年
这个专题由九个篇章组成,分别是从严治党篇、外交篇、生态篇、意识形态工作篇、法治篇、深改篇、新发展理念篇、加强党的领导篇和强军篇。专题以图解新闻的为出发点,利用图形、符号、文字、数字、图画等将相对严肃的政治新闻变得相对轻松且容易理解。
二、央视网运用大数据报道十九大的优缺点分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会议,如何让最广大的国民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等得到最有效的传播,是央视作为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央视网充分利用大数据形成的十九大报道矩阵既从信息的传播理念、方式、路径、纬度、效果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对传统的新闻传播范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央视网运用大数据报道十九大的优点
1.报道形式多样
政策类解读的报道专题的特点是专业性较强、专业术语和官方文件的语句引用较多等,如果只是单一的专家解读政策视频向观众单向的传播,观众的抵触心理会影响传播效果。据央视报道,2015年国庆期间其出品的大型数据新闻《数说命运共同体》整合了超过1亿GB的数据资源,尽管尚未有资料阐述十九大专题报道中央视网总共收集了多少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数据是海量的。而央视通过对海量数据的获取、挖掘、统计、处理分析以及最后的可视化,发掘数字中藏着的新闻点,最后制作成大部分受众能够看懂动态图表、视频和音频,再加上画外音的生动阐释,不仅扩大了受众范围,还使得接受传播的受众对政策有更深的理解。
2.报道选题多样
央视网在十九大这个大的选题之下,找到了不同的小选题做出了不同系列的数据新闻视频以及图解新闻图片。除了上述三个上传到央视网上比较完整的数据新闻视频系列,还有发布在中央新闻频道国际时讯中的《数说中国影响力》系列,以及零散的发布在央视特别节目栏里的《还看今朝》的数说各省成就系列,再加上“一图读懂”系列图片,充分显示了央视网运用“数说”这种表现新闻的手段已经炉火纯青。
3.数据完整性和说服性有所提升
自央视在2014年“据”说系列节目获得巨大反响以来,主要的数据来源从2014年的百度动态迁徙图、百度指数、铁道部、微信官方统计数据等9个渠道,到2015年“据”说过年系列所依据的国家统计局、中国铁路总公司、360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16个政府部门和企业组织渠道[1],不难看出央视获取数据的渠道在逐渐增多,数据的完整性在逐渐增强。此次十九大新闻专题报道利用第三方提供的数据并主动挖掘利用第三方提供的数据,同时也注意开掘央视自身的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
(二)央视网运用大数据报道十九大的不足之处
1.可视化表达能力欠缺
在电视新闻中,数据可视化除了包括在图表中综合运用图像、文字、色彩、符号等视觉信息元素外,还有音频和视频的元素,并通过非线性编辑技术把这些元素在“时间轴”的概念上将文本内容形象化、时空层次化、信息秩序化,最终以动态的视频形式表现出来。无论是2014年的《据说两会》中头像标签词云拟人化的数据哥,还是《数说命运共同体》里的主持人欧阳夏丹的“时空穿越”,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没有生命的数据赋予了生命力,让原本冰冷的数据“活”在用户眼前。可纵观十九大央视网的报道矩阵并没有这个一个令人记住的关键点,内容足够多但是相对松散。
2.静态数据多于动态数据,用户参与度较低
在2012年的《据说春运》中,数据就已经成为贯穿整个节目的的主线和新闻报道的对象。用局部数据证明的主观推测少了,大数据直接成为了主角,变成新闻中最必不可少的成分。五年之后的十九大报道中,大数据已然变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主角,如果没有了海量的数据,央视在报道上必然会失去很大一部分的用户注意力,但也必须看到不论是《数字五年》还是《中国奇迹》,大都采用静态的数据图表加上动态的微视频表现出来,缺少综合的动态图表和交互式图表,以至于用户的参与度较低。
3.没有充分利用好新浪微博的传播平台
鉴于如今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多于PC网页端,笔者通过统计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内容,发现十九大开幕前一周到闭幕后一周共21天的时间里,除了最开始的三天和结束前的三天时间里,中间15天里基本上每天的推送都有央视网上发布的有关数据新闻视频或者是图解新闻,达到了良好的内容互通效果,形成了良性互动。而纵观微博,“数说五年”话题是由中国新闻网发起,其他的利用大数据的相关报道系列主题也没有在微博上发起相关话题。
三、央视网运用大数据进行数据新闻报道的些许建议
有关十九大的报道类似于两会报道,都属于比较严肃的政治议题,如果能找到一个连接民间议题和政府议题的可视化表达方式,或许能更好的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效果。既然两会的报道中的“数据哥”能成为央视大数据新闻的品牌形象,那么央视以后再进行相关数据新闻报道时也应该找到专属的品牌形象。新浪微博平台属于大众传播平台,其信息传播的面要比微信公众号广,任何人只要有网络,即使没有关注央视新闻的官方微博,也有机会在微博里看到其发布的内容,这一点是微信公众号所不能达到的。如果将央视网相关视频发布到具有大众传播功能的微博平台,不仅传播面拓宽了,与普通民众互动的效果也得到了有力地增强。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