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新闻论文 > 正文

从信息传播的视角浅析知识付费新媒介

作者:凌心卉来源:《视听》日期:2019-07-25人气:1018

人类创造的信息,其形式是在不断丰富、总量是在不断增长的。在人口流动缓慢,信息以口耳相传、文书往来为载体的时代,信息总量虽然也在增长,但进程相当缓慢。在东方,四书五经以及从中衍生出来的文本,占据了知识的主流长达2000年之久;而在西方,希伯来传统的宗教文献则拥有同等重要的统治地位。东方的五经博士、理学家和朴学家们,以及的经院哲学家们皓首穷经,不过是在为经典文献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圣经》,都被奉为自然天成的真理,“认识这一真理的是直接的直觉而非任何艰苦的批评分析过程”。人类把自身同自然之物紧密相连,二者构成了浑然一体的象征关系。这意味着“对据理而推式批评探究的事先破坏……剖析象征几乎就像试图分析神圣的三位一体一样亵渎神灵”。与之类似的,孔子不敢把自己与圣人相提并论——尽管他的门徒和后世的统治者违背了他的意愿——大力提倡一种“述而不作”的治学观念。遵从这种传统的后代学者们,不敢提出新的理论,即便有,也要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在阐发圣人的观点。

东方的经学家们阐发圣人的观点,或者西方经院哲学家就《圣经》中的某个问题反复讨论,真的生产出新的知识了吗?把这个问题搁置在一边,至少信息的总量是增加了,直观地说,就是书籍的种类和总的字数增多了。但信息增多不意味着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信息的载体太过于昂贵。尽管口耳相传始终是一个可选项,但是知识(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想要沉淀下来,就非得依靠书籍不可。纯粹由人工抄写的书籍所费颇巨,为生计发愁的人家不可能拥有书籍,也就不可能拥有知识。

一 、信息传播发展过程中的载体

当然,人类始终致力于降低信息的价格。汉字字体演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与制作书籍的材料相配合,以便符合省时省力的经济原则,提高记录信息的效率。譬如,在竹简上刻字时,隶书较之篆书更为简便;在纸张上书写,楷书则快于隶书;仅从经济的角度看,简体中文显然优于繁体中文。造纸术和印刷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蔡伦和毕昇极大地降低了书籍印刷的成本,使更多人获得了廉价的知识,并为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君主们,提供质量稳定、拥有大量知识的文官系统。与此同时,西方的知识传播仍然受限于价格昂贵的羊皮纸。直到谷腾堡印刷术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状况。在欧洲,信息展现了它所拥有的强大力量。按照安德森·本尼迪克特的观点,以民族语言印刷的廉价书籍和报刊,对于民族的想象共同体的诞生是如此重要,决定了近代欧洲的政治格局。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生产信息的权力被牢牢掌握在少部分识字的知识分子手中。知识的价格降低了,只是方便平民成为知识分子。无论是作为中文书面语的文言文,还是欧洲的“贵族文字”拉丁文,都不是平民的语言。在平民中,低识字率和带有奴隶制色彩的劳动剥削导致了思维的低活跃度。对这些为生活所迫而停止思维的人而言,求生和生育的本能胜过了生产信息的崇高事业。他们可能更愿意成为信息流动的终点站(信宿),而不是信息被重新编码、再次出发的中转站。换句话说,不是知识分子剥夺了他们参与信息生产的权力,而是他们不得不放弃这一权力。

二、 信息传播理论化:信息的生产被定义为模式

在鲍德里亚那里,信息的生产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重述:「媒介(Medium)的本质就是模式(Modéle)……是指被一种符号/形式所重述,在一种模式中获得阐发,被一种符码所操控」[ 让·鲍德里亚.著,夏莹.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38-239]。这意味着,生产信息的前提条件是至少掌握一种模式,并使用这种模式对符码进行操控。只有拥有这种能力,才能参与信息的生产。按照这个观点,识字是掌握一种模式(书写),掌握某个理论体系或世界观,也是掌握一种模式(话语)。后者是更加深层的模式,它可以决定文字以何种方式被组织起来,表达特定的思想。低识字率导致思维的低活跃度,把大多数人挡在了信息生产的专业领域之外。即便是经学盛行的汉代,热衷于解经论经(即基于经典文献进行知识再生产)的太学生,其规模始终被控制在4000~10000人。放在今天看,甚至不如一所中等规模的高校。太学生、五经博士和皇室成员以外的普通百姓,并不具有讨论这些重大内容(涉及王权的合法性问题)的资格。但是,识字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一种嵌入在语言文字里的、作为整体的文化。书写不是随心所欲的,学习儒家经典的太学生、五经博士和皇室成员,不能不对“述而不作”以及儒家经典的神圣化做出回应。

作为回应的结果,这也就解答了前文暂时搁置的问题:对于述而不作者来说,反复阐释同一内容,努力使具体的词句之间和谐一致,这种努力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塑造一个“浑然之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把新的、可能反对这个浑然之物的异质性内容,通过重新编码的方式,纳入其中,极力避免异质性的信息与这个浑然之物产生冲突。结果就是,这个浑然之物的体积越来越庞大,并且杂糅了各种流派的观点和理论,但这些不同来源的观点,得以在同一个体系里和谐共存。在这种信息的生产模式下,知识就是模式本身。任何信息都可以用同一种模式来解释(解码),并成为这个模式的一部分(重新编码)。对于身处其中的知识阶层来说,掌握模式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具体的信息,则是次要的。因此,真正有效的信息,其实并未得到长足的增长。

三、信息爆炸时代催生新媒介知识付费:信源高效直达信宿

(一)信息爆炸时代:信源、信宿无法高效匹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所处的信息社会。如今,“信息爆炸”是一个听上去非常古老的概念,至少人们已经不像世纪之交的那10年,热衷于讨论这个新鲜的概念。这并不意味着,信息爆炸作为一种确实存在的现象,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相反,它转化为了更加真实的焦虑。当城市里的白领们毫不犹豫地为知识产品付费时,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信息焦虑”之中。他们一方面担心自己获取的信息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高,另一方面,尽管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劳动剥削占据了过多时间,使他们不得不追求更高效率的信息获取方式,那就是购买经过提炼的观点或者关键信息。信息爆炸的结果,就是提炼观点的脑力劳动被交给专业人士去完成。

只要具备阅读理解的能力,人人都可以从一本书中提炼出一些观点出来,或者更抽象地说,从一些缠绕在一起的信息中,提炼出关键信息来。但是如果人们为了知识所付出的是金钱,那么,知识必须帮助人们获得比付出的金钱更多的金钱回报,或者至少要对购买者有某些确实可感的积极作用,这样才符合投资-收益准则的规律。因此,“有用的知识”成为知识付费市场的主流。没有人愿意花钱去了解一本小说中包含的深刻意蕴,但是“如何收纳以节约空间”、“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却可以成为热门的知识产品。

(二)信息爆炸时代催生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它超越了以往容器与设备的二重界定——承载信息的容器和设备,都是已经被应用与媒介的。无论是用于接受知识产品的手机、PC,还是信息得以呈现出来的图文并茂、搭配音视频的形式,这些都是已经被运用纯熟的技术,并没有新的技术出现在其中。知识付费之所以新,是因为它把信息赤裸裸地列为一种商品。购买信息的行为古已有之,在商业、政治和战争中,信息都是重要的商品。在茅盾的小说《子夜》里,落魄的地主阶级不惜牺牲女儿的色相去换取金融资本家的“内幕消息”,以便从事投机生意;结果是,他获得了错误的“内幕消息”,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并最终破产。

但是,对于不参与商业投机的普通民众而言,信息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或者说,没有重要到需要专门购买的地步。购买知识付费产品与购买教育服务不同,如果沿用鲍德里亚的思路,教育服务的最终目的,乃是使购买者掌握某种特定的模式,以便处理海量的信息。

因此,知识付费服务是媒介演变的后现代形态。促成有效信息成为商品,或者说,促成人们花钱购买的有效信息的,是对于信息效率孜孜不倦的追求。之所以说知识付费是媒介演变的后现代形态,是因为媒介演变已经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演变。但这一系列演变,包含了一个一致的目的,那就是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媒介的演变包含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目的,这并不是说,提高效率是媒介演变自己的目的。

知识有如气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发膨胀。但是在严密的科学出现之前,无论东西方,所有学科都被混沌地囊括在同一个名目之下,那就是真理。博学的人,有权力在同一个框架之下,对所有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宋明理学家试图通过的“道”、“气”来构建本体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服从同样的规律,体现了“大一统”的雄心。但是,随着科学的诞生,知识被切割成一个个精密的学科。一开始,很多学科有着共同的奠基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们发现,光是掌握某一学科的全部知识都相当困难,最多是在某个更加细分的专业领域内实现精通。

随着学科的细分,原先那个包罗万象的“浑然之物”急剧地萎缩,退到了历史的角落,成为神学和文献学,获得了与其他学科并列的地位。因此,大家也都认同,特定的信息需要交给特定的专业人士去处理:以怀疑或保留的态度为基础,对技术知识的尊重通常与对抽象体系的实用态度并存。当人们需要专家的意见时,虽然半信半疑,但是一般都会选择相信专家。这构成了现代社会对于专家的基本态度。

(三)知识付费的持续发展源于大众对专业知识的渴求

人们之所以接受专家系统,大众传媒功不可没。无论是报纸、广播节目还是电视节目,都会时不时邀请专家,就某些即时性的现象做出专业评论。专家和专业知识的出现,是与相关问题相伴而生的。这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已经足矣,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则远远不够。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大众传媒,不可能只为满足少部分的需要,花费一整个版面或者3个小时的节目时间来传授某些特定的知识,除非这是广告商的要求,是有利可图的行为。另外,如果潜在的需求者错过了这些节目,这些信息就变成了传递向虚空中的噪音。

当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出现不匹配的状况,新的媒介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个新的媒介和之前所有媒介拥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按照信息论的观点,信息从信源直接到达信宿,信道越高效,那么噪音就会相应减少。知识付费产品的出现,使得消费者可以直接向专家购买知识,这正符合信息论的观点。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