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新闻论文 > 正文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新闻论文

作者:万谦来源:《视听》日期:2019-08-19人气:4087

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的概念,在他看来,媒介能丰富人的五官感受,是人的感觉和器官的扩展和延伸。现今,作为一种完全以个体为中心构造的媒介,手机使得人和媒体之间的无缝链接真正实现,使人拥有主动传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手机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时刻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传播活动,相比较而言,手机媒体是独特的,世界上不会有比手机更具有互动性、整合性和便携性的新闻传播媒介和终端。
一、手机媒体在传播新闻中具有的优势
(一)高度的移动性和便携性

 手机媒体以其高度的移动性、便携性的优势,充分实现了信息传播的5W,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用户都可以联系上任何人,并获取任何信息,真正突破新闻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众所周知,传媒是一种经济手段,而传媒经济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人们在生活中有很多零碎时间成为媒体传播的漏洞,比如搭地铁、喝咖啡、等顾客的时候,这些时间间隙虽短,但若充分利用,也能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手机媒体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整合了这些零碎时间,它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地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通过手机,人们看视频、上网聊天、打电话、查资料、刷微博等等,这样既能充分地利用好所有空闲时间,弥补时间上的空缺,又能有效地促进信息地传播。
(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的制作与发布需要经过多重组织处理,如采访、撰稿、审核、排版等,再由媒介载体进行传播,耗费的时间长,今天发生的事件明天才能见报,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减弱。而手机媒体对新闻信息的传递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常一件事情正在发生时,我们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事发现场的片段,官方的新闻稿件也即时可查。2018年10月28日10时08分,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二桥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一辆大巴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上一辆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后坠江。28日12时03分,重庆市公安局万州分区局官方微博就发布了关于万州长江二桥大巴车坠江的警情通报,这是发布最早的官方消息,从事件发生到媒体报道,间隔不足两个小时。随后,每隔几小时,官方媒体就会在微博平台上发布最新的事件进展情况,短短一天,公交车上最后的视频资料就在微博上广为热传,整个事件的起因缘由也被调查得清清楚楚。手机媒体的出现和使用,真正实现了新闻的实时传播、同步传播和连续传播。
(三)双向互动性
手机用户也逐渐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从媒体平台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还可以同步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5月24日,网络上热传一篇名为《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小女孩离开人世的消息引起网友们的广泛关注,纷纷通过手机媒体看新闻、在线留言、刷朋友圈,并积极地发表个人看法,不断激起社会舆论,随着各路媒体记者、热心网友以及自媒体人的持续跟进,事件不断深究,最终还原了事件真相,证实其母杨美芹利用女儿“诈捐”,不给女儿治病等言论纯属谣言。在这件事情中手机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网友们利用手机传播自己调查到的最新消息,推动事件的发展。手机媒体在渐渐淡化受众和传者之间的界限,使得二者可以互相转换,真正实现读者和媒体平台更多、更及时、更广泛的互动。
(四)多功能性
 上网、拍照、录音、摄像早已成为手机的基本配置,手机信息处理功能日益强大,手机用户也日益普及,用手机可以上传文字图片、发布视频、浏览网页等,这些都是手机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VR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不久的将来,用户不仅可以看到新闻报道,还能身临其境,亲自感受。例如在讲述某一地区人文风景时,通过VR技术创设具体的3D情景,让用户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到当地的风光全貌,不断加强画面冲击力,增强人物代入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面对突发性灾难如地震、火灾等,用户也可以进行现场模拟,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手机媒体融合VR技术,将会更加生动、真实地反映新闻报道,为用户带来更为全面、真实的现场感受。
二、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改变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

 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一个人就能完成新闻的采集、编写、校对、审核、播出等环节,操作简单、方便,而且耗费时间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的制作成本。虽然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记者编辑的专业素养,但手机的拍照、摄像等功能可以真实全面地记录下新闻现场,成为第一手资料,再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信息传递出去,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作为数字化多媒体终端的手机媒体,用户也可以借助图片、图像、文字、声音中的任何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来开展新闻传播活动,改变了传统新闻只能通过一种媒介进行传播的局面。这种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不仅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传播效果,也能消除不同媒介之间的隔断,真正实现媒介的大融合。再者,传统媒体一般采用单向的新闻传播方式,你传我受。手机传播则是开放式的互动传播。用户在收看新闻的同时可以通过在线留言等方式与媒体运营商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交流,使得传受双方角色互换。新闻传播者可以对新闻接受者的观点和建议进行采集并采纳,新闻接受者也可以与新闻传播者进行交流、讨论。二者互相监督、互相完善,共同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拓宽了新闻获取途径
 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发展到5G时代,人们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新闻信息,许多传统媒体如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等利用自身已有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在网络上积极开展新闻传播活动,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目前,一批综合新闻信息服务网站已经形成,如新华网、中国网、今日头条等。只需下载相关手机APP,就能让人们随时随地获取最新资讯,改变人们对传统新闻的理解,即使不买报纸,不看电视也能获得新闻信息。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浏览一些官方网站,如政府网、公司网、旅游网、招聘网等,及时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更新自己的思维理念,开拓眼界视野,丰富日常生活,从而促进生活质量的有效提高,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三)新闻传播内容更具针对性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阅读纸质新闻的时间越来越少。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在读书上用时最长,为19.69分钟,同比增加0.93分钟;人均每天读报17.01分钟,同比减少了1.79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8.83分钟,同比减少4.59分钟。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为62.21分钟,同比增加了28.39分钟,其中微信阅读时长为22.63分钟,同比增加8.52分钟;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6.82分钟,同比增加3.03分钟。以上数据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在手机媒体时代,用户阅读纸质新闻时间的减少和阅读手机新闻的时间不断增加。在此影响下,用最精简的文字呈现新闻内容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媒介的共同追求,精简化的新闻写作方式也就应势而生。但精简化绝不等同于片面化,各大媒体新闻客户端都先后推出精简化报道,吸人眼球,抢占读者市场,再借助文字、视频、声音等方式将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变化发展、网友评论等呈现出来,进而推出深度报道,详细讲述新闻故事。
(四)新闻报道更具人性化
1.内容多样化

手机媒体的传播本质是实现个人的信息需求,获得经济利益。新闻信息也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严肃正式的国家领导人会晤,也有闲暇时的家长里短;有注重实效性和真实性的重大突发新闻,也有娱乐性强的资讯快报;有寥寥数字的心情笔录,也有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不同的读者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不同的新闻信息,同时,平台机构会根据用户平时的阅读习惯,优先为用户提供感兴趣的信息,这样能促进新闻的有效阅读。
2.写作叙事化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兴起,新闻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因素,充分调动和激活人们的感性认识。例如评论新闻,传统评论更为注重新闻语言的客观严谨,手机媒体则注重追求随意、轻松,也更为浅显易懂。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在9月23日发布了一篇名为《向农民致敬 为丰收礼赞》的文章,简短大气的文字表达了对亿万农民辛勤付出的感谢,致敬农民,致敬丰收,致敬中国,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自豪感、幸福感和丰收感。文章语言朴实,文字精炼,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广为流传。
 不可否认,手机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遭受到巨大冲击,但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果传统媒体想在这场博弈中守住自己的已有领土,就必须积极寻求与手机媒体的合作,二者兼容并包,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传统媒体与手机媒体的大融合,积极为新闻传播服务,使用户获得更好的阅读新闻信息的体验。
目前为止,在所有的媒体形式中手机是最具时效性、便携性和移动性的。手机媒体产业仍在不断追求创新发展,在整合各类资源、调整业务系统、扩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发展繁荣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遇,手机支付,手机视频、手机购物等功能陆续更新应用。手机传媒的产业链条也将更加复杂化、经营覆盖的领域更加广泛化,产业运营模式更加多元化,这些将共同推动手机媒体的融合发展。面对手机媒体的不断更新发展,用户群体越来越广泛化、专业化,新闻媒体人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自身文化修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新闻传播氛围。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