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新闻”的困境
微博上的新闻按照发布主题通常分为这样三类,经微博后台认证的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网络大V们发布的信息以及由公众上传的各种文字、音视频信息。(包括为伸张权益,受害者主动发布信息以及网友在新闻现场提供的新闻线索)。
权威媒体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信息生产主体仍然是媒体机构,不属于公民新闻,因此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网络大V们通常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各种身份资源和影响力,在微博上发布信息是其现实影响力的进一步延伸,虽然从身份上来说也是公民,但属于所谓的精英阶层,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民记者不同,也不是探讨的重点。我们重点讨论由广大微博用户上传的信息,以此检视我国到底是否存在“公民新闻”。
(一)为争取权利发布信息
虽然微博上的信息为媒体提供了新闻线索,但是这种新闻通常是受害者为了伸张自身的权益不得已为之。按照其主观意愿来说,用户并非主动自愿上传相关信息,而是因为受到侵害而采取的一种寻求帮助的无奈之举。这和西方社会“公民新闻”中公民主动搜集新闻线索进行新闻采写完全不同。
(二)用户提供新闻线索
第二种方式由用户提供新闻线索。不过这种新闻依托于偶然性的突发事件,也就是用户恰好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文字描述、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将现场实况发布到微博上。
我国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以消费者为主,其生产内容和目的也以以争取权利和自我表达而非公共参与为主,从实务层面来说,我国目前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新闻”。而所谓的“人人都是记者”只不过是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公众凭借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发泄情绪、表达看法,而由此产生的一种乐观论调。
总结
我国目前既没有孕育出“公民新闻”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培育出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担当的“公民记者”,就在“公民新闻”还尚未实现的时候,“调查记者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趋势。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57.5%,新媒体机构新增调查记者数量比较有限,整个调查报道行业面临人才流失和队伍萎缩的严峻考验。”
面对频发的舆论事件和扑朔迷离的新闻事实,社会现实似乎昭示着调查记者寒冬已至,如果没有他们,依靠目前规制下的专业媒体,“公民新闻”还远未实现的情况下,公众还能直击新闻真相吗?或许,不盲目乐观的一味赞颂“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而冷静思考当下真实的传播环境,走出各种力量建构的“公民新闻”幻境,是我们反思的第一步。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