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新闻论文 > 正文

论AR技术在文化新闻报道中的融合与应用方向

作者:姚静来源:《出版广角》日期:2019-12-28人气:1436

2018年5月,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抖音视频APP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国内知名博物馆,推出了“博物馆抖音创意视频大赛”。用户可以通过选择“奇妙博物馆”贴纸,在自拍视频时合成馆内自拍效果,并可观赏到全方位融入真实场景中的三维立体国宝虚拟图像。新颖有趣、“触感可及”的文化场景,激起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

博物馆文化传播与AR技术的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增强现实技术在“展示过去”“时空体验”方面的优势。对于同样热衷于吸纳AR技术,提高用户现场观感体验的新闻媒介来说,博物馆行业的试水成功实质上也是一种经验与启发。

事实上,现阶段新媒体新闻传播在AR技术的应用上仍过于表面化和娱乐化。众多的AR新闻,大多采用“文本+三维+动画+音频+视频展示”的方式,依赖于信息的集合与层叠丰富新闻内涵,并延展其广度,大量的过剩信息叠加短期内方便用户了解事件表层信息,提供了短暂的视觉新鲜体验,但无法使用户产生持久的黏性着力。而较为高端的3D建模与渲染技术尚有开发门槛。其相应技术的研发,对于新闻业自身而言,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在这一背景下,目前AR新闻多数倾向于与“信息化”“游戏化”“娱乐化”内容叠加来降低风险。如何在更深层次激发受众的兴趣,令用户对某一新闻选题产生较为深入的探寻期待,将是AR新闻未来需重点考虑的内容。

随着互联网时代“微文化”形式的广泛传播,受众开始对兼具“情感共情”与“时空体验”的文化新闻报道青睐有加。让受众在碎片化时间内实现“文化深度体验”,成为文化类新闻报道与AR技术融合的最佳契合点。

一、AR技术在文化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背景

1.文化类新闻报道概念的界定

在传媒业界,文化新闻报道的定义始终缺乏统一明确的界定,甚至有学者因为娱乐新闻的高热度将其一概称为“文娱新闻”,这令文化新闻报道经历了长时间的定义偏差。受商业文化大潮的冲击,以娱乐化新闻为主线的文化新闻报道定义削弱了其原有的文化价值,精英化、高品质的文化新闻传播内容则面临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而被受众“敬而远之”的尴尬处境[1]。

而随着大众文化传播内容的极大丰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文化新闻报道地位不断提升。理论界对文化新闻报道也开始了再次的审视与定位。从实质上来说,文化新闻报道是糅合了“新闻”与“文化”元素的一种新闻题材,是文化传播中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传播方式。其主题涵盖面极为广泛,主要包括文化建设、文化政策法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群众文化活动、文化科技及考古发掘等领域的新政策、新事物、新现象、新成就、新人物等。这就将其与倾向于商业娱乐的“娱乐新闻”区分开来。可以说,文化新闻报道侧重于在满足受众文化信息需求的同时,引导与提升受众的文化品味。如今,脱离了定义局限的文化新闻报道因其多样化的选题、人文的情感温度及优秀文化带来的高品质体验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这就为AR技术进入文化新闻报道领域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其在新媒介传播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文化新闻报道中,传承文化底蕴、塑造人文精神始终是其重要关注点与报道主题。这是崇尚个性表达的文化新闻报道始终秉承的生命力源泉,也是本文所探讨的文化新闻报道的主要概念范围与AR技术的应用方向。

2.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微文化”传播趋势

互联网带来的移动传播便利,让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等为具体形态的“微文化”传播模式日益风靡。这种日常渗透、碎片式的传播模式为文化新闻报道提供了全新的传播土壤,令曾经冗长沉闷、艰深复杂的文化新闻报道变得短小精悍、新颖有趣。文化新闻的传播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专业精英化的传统媒介,其极强的包容性降低了对传播主体的语言和文字功底的要求,亦对主体语法和态度放宽了限制。通过积极融入表情、文字、图像、视频等元素,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成为“微时代”文化创作和传播的主流。平民化的创作视点、图文并茂的叙事结构以及简明易懂的排版方式都令文化新闻报道的风格更接地气,并在无形中扭转了文化新闻曾饱受诟病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如2019年6月,澎拜新闻就以“咣当~咣当~坐着电车来一场老街之旅”为题,讲述了大连有轨电车的历史,并以电车线路为引,贯穿了整个大连的发展历程。漫画与图片交织的形式直观生动地讲述了一段城市的发展史。简短明晰的文字让观众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最重要的信息,产生时空穿梭的深层体验感。从这个角度来说,AR技术的融入无疑可以令“微文化”的传播层次更为具象化。正如“读图时代”取代了“读文时代”,视觉文化崛起后丰富了图像层次,AR技术再次将单纯的视觉观感提升为“立体式触感”,在短时间内唤起受众的深层体验,这一点尤其是在具有“时空穿梭感”的文化新闻报道中拥有广阔的前景。

二、AR技术在文化新闻报道中的具体应用方向

1.新闻广度的情境丰富与信息完善

在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媒体时代,引入新闻背景,用过去的时空景象充实现有的新闻内容,是新闻媒介经常使用的手段。当某一新闻热点出现后,会有大量的关联性新闻作为背景链接被推介和引入。这甚至有可能会令某条背景新闻在现有情境下重新获得解读与关注,引发受众再度审视与思考。特别是在具“传承感”与“延续性”的文化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媒介始终具有“档案”与“容器”的功能[2],通过触发及引导记忆,其充当了人们与旧日记忆之间的中介物。AR技术的应用,令这种记忆的触发方式更为具象化,通过“万物皆可媒介化”的触发,媒介在随时随地的现实环境因素触发下导出记忆载体,满足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环境深度认知的需求。

早在2012年,英国社区媒体TalkAboutLocal就已应用AR技术,推出“超本地增强现实”新闻计划,即在新闻事件环境中用地理标签标记出历史上发生过的新闻事件,让用户产生时空交互情境下的阅读体验。新闻背景元素可以极大地丰富整个新闻传播的背景脉络,让新闻内容从许多浅层同质化的信息中脱颖而出。事实上,现代社会传播技术的发达已经令绝大多数即时新闻在第一时间就已被完全挖掘。就AR新闻的信息叠加层面而言,在新闻的六大元素横向挖掘以外,新的感知体验很难在同一时空角度得到多次重复发掘。这就驱使媒体重视新闻信息的纵向延伸,从过去时空的类质新闻、链接性新闻中寻求新的信息导入点。AR技术的加入,则令这一思维延续过程的触发点更为具体。一幢建筑物、一处相似的情节都会引发背景事件的导入与呈现。这也满足了人们知本求源的“求知”心理。不同时空下强烈的空间对比令表面化的新闻传播具有了丰满背景的加持,从而给人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对大量的过剩信息做一个脉络梳理,利于用户理解与吸收,减轻信息过剩对用户头脑产生的负担。

2.AR技术对“文化情境”深度性的再度构建

如果说在丰富新闻传播背景与情境的过程中,AR技术更重于背景的链接导入而非人们的情感诉求,那么在文化新闻报道传播对“文化情境”的再度构建中,受众的“审美观感”与“感官体验”则占据了更大的比重。

传播学界向来推崇将精英化、高品质的文化内涵作为文化新闻传播的主要传播内容,旨在提升受众的文化素养与审美品味,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大众文化氛围。特别是经历过时光的沉淀与磨砺的优秀文化内容,体现了比浅显化的事件信息更为深度、高雅,具有文化观感的新闻品位[3]。在新媒介市场环境变化的当代,受众审美品位普遍提升,低俗肤浅的娱乐化内容已难以满足受众的深层情感需求。许多的高品位文化传播节目都从优秀的文化传承中汲取养分,寻求文化传承与社会现实的交汇点。例如,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许多版面文章都会采取回望姿态对古今时事进行评述,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更有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声临其境》等文化类节目,大量采用诗词、书信、经典影视作品等文化要素,意图在喧闹浮躁的媒介传播领域为人们带去思维上的一股清流,让人们重新展现与表达新时代的个体生命体验[4]。

在这类高品质的文化类新闻传播过程中,AR技术的应用更能彰显其基于现实情境的虚拟再现与延展时空的作用。以往的文化新闻报道需要大量的文字描述与图像展示,并依托于受众头脑想象建构的二次情境转化,AR技术的融入则可以将已经失去形态的“文化情境”最大限度地直接再现化,可以在碎片化的短时间内塑造情境,甚至让受众获得“古今穿梭”的质感体验。

这其中一个典型的方向就是复原历史时空的情境纪录片。1999年,哥伦比亚大学开发出一种AR系统,通过图层叠加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导入,使用者在参观和漫步过程中,只要其视觉接触到某一部位,AR设备就会展示出相应的历史图片与历史知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AR技术的这一应用方向在博物馆文化传播、城市历史场景重现、文物古迹数字复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成熟的AR技术不仅可以生动地呈现某一历史场景,还能将人们眼前熟悉的城市场景瞬间转换为过去某一时段的城市景色。虚拟场景中的再现也并非静止或即时流动的。利用AR技术的精准场景叠加,我们可以观赏到当今的万里长城如何由一砖一瓦堆砌而成,也能眼见某一建筑物瞬间由盛转衰,时光的印记在虚拟技术的展示下变得可视且震撼。

2018年,BBC推出与纪录片《文明》同步使用的AR应用,为观众提供近距离观看纪录片中展示的艺术品的机会。通过纪录片的故事化深度说明与AR技术的可视化呈现,历史文化的氛围熏陶与美感体验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文本以及视听类文化节目。2019年的重庆智博会也同样采用了“5G+AR”技术,将实体信息仿真叠加到现实世界中,受众只要通过数字画屏、AR手持终端等设备对历史文物和大师作品进行扫描,相关信息即可跃入眼帘,为受众带来超越现实的沉浸式感官体验。未来的文化新闻报道也可采用类似方式融入AR技术,摒弃枯燥的文字讲解与图像排列展示,让文化新闻报道更具互动性,更为直观有趣,让受众享受到一种“搜寻”的代入感。

3.唤起受众文化情感的记忆修补与价值反思

如果说前两种应用方向更多展示了文化新闻传播对于文化情境的再现与重塑,那么这种文化新闻的传播方向则体现了AR技术对人们记忆之物的想象修补与再创造,期待文化所引发的受众对人生、成长、追忆等深层价值观感共鸣的“共情式心理体验”。因为,对于过去的情景,人们的记忆本身就较模糊且带有美好滤镜的光环。文化新闻就会放大这种美好的回顾体验,修补其中不完善甚至是缺失的环节,而相同的文化经历与记忆则会引发受众情感上的深度共鸣,在全新的新闻元素构建排列下,人们得以在回望之余反思当今时代的真实与变革。

这方面的文化新闻传播实例也很多,如许多媒介平台利用个人记录、分享、集体回忆等吸引观看流量和点击率,许多专题性报道注重盘点与大事记的回顾。而在AR新闻传播领域,因技术与资金限制,国内媒体自身开发的此类文化新闻产品尚不多见。但是,在比AR技术准入门槛低的H5领域,新闻媒介的应用已经得心应手。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推出的H5《快来和我一起搭乘改革号时光列车》,用户可以通过填写年龄等个人信息,观赏到以漫画形式展现的一代人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标志性大事件;澎湃新闻推出了互动游戏《用这百件老物重组40年的时光记忆》。这种唤起受众追忆思绪,与新技术形态结合的新鲜文化传播方式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虽然现有的AR技术门槛与资金投入令许多媒介无法大范围将其引入,但媒介对“重塑文化记忆,唤起共同情感”的传播方式的认可,说明其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结语

综上所述,AR技术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是在新闻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其可以丰富新闻传播媒介的表达形式,在观感上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延续人们从过去到未来之间的精神传感,让受众的现实体验实现整合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新闻传播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价值体系以及传承文化理念的功用。对于成本有限的新闻媒介而言,重视AR技术在文化新闻报道领域的深度应用,将会提升文化新闻报道的传播效率,进一步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步伐。


本文来源:《出版广角》:http://www.zzqklm.com/w/zw/734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