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新闻论文 > 正文

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适用性

作者:孙琰来源:《视听》日期:2020-05-23人气:9725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对新闻传播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现代学者认为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给这一理论带来了许多的质疑与挑战。但是,新媒体给这一理论继续发挥作用提供了更丰厚的土壤,使得这一理论在新媒时代仍然具有适应性。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及争议

“沉默的螺旋”是探讨传播与舆论关系的理论,是一种强效果论。在20世纪60到70年代,互联网还没出现之际,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传统的大众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等。这使得人们对媒介有高度的依赖性,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媒介意见主导个人意见的趋势。在1965年的德国大选中,起初基督教社会联盟与基督教民主联盟之间的选票基本持平,但是在最后却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现象。诺尔—诺依曼认为舆论现象对选举结果产生重大影响,舆论的压力影响着人们的选择,它会使得选民在最后一分钟选择随大流。基于此,诺尔—诺依曼于1972年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并于1980年在其《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这一理论做了详细的解释。她认为,人们在公共场合中发现自己属于被新政策说服的一方时,就会认为自己所想的内容是合理的,会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反之,如果发现自己属于没有被说服的一方时,则会感觉自己被孤立了,因此会退缩,而陷入沉默。从而使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大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另一方“吞”下自己观点,保持沉默,从而进入一种循环模式。

这一理论在提出后就得到了很大的反响,但是也受到了业界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度依赖边际条件,无法用社会学工具检验

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理论过于复杂,借用了过多的边际条件,无法用社会学工具去具体检验,而且对于理论中所包含的某些因素,应该是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如Glynn&Mcleod就曾经提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是常量还是变量,都是未知的①。并且诺尔—诺依曼自己在书中的2001年补遗部分也提到,这个理论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难以检测的,但是她认为是否能通过简单的工具来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在这个理论过程中是不起作用的。

(二)社会孤立的恐惧的因素太单一

沃纳·赛佛林就曾引用拉索莎在1991年做的调查,来对诺依曼用“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这一个因素来衡量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郭庆光也曾也提到,这个假说不是没有缺陷的,比如它的理论前提是建立在人们的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上的,但它把“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看成了这种心理的唯一动机,带有一些简单化的色彩②。对此,诺依曼认为,对周围意见气候的感知不是个体思考的感觉,并且人们在意见气候压力下的行为是不处在具体情境下就难以理解的。

(三)对于不同背景、环境的适用性

当这个理论风靡全球时,许多学者就质疑它的区域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及逻辑分析。如Scheufele和Moy就提出了,不同地区文化模式的差异, 可能会更好地预测出不同地区的人对于表达自己意见的意愿。Waipeng lee等人在美国和新加坡的实验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理论并不是全球适用的。诺依曼认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的道德价值观都是一样的观点,从1981年开始的在全球40多个国家进行的“全球价值观研究”的问卷调查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她认为欧洲的解体、欧元的统一、全球范围的企业合并、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等现象都是拥有全世界通用的价值标准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愿望的解释。

二、新媒体时代下有关“沉默的螺旋”适用性的一些质疑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媒体应运而生,它具有如交互性、虚拟性、即时性、社群化等多重特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受众接受信息、意见表达的方式。于是,对“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质疑声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从众心理的弱化    

新媒体的到来,带来的是信息的多元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自己的需求、兴趣去选择信息。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新媒体时代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受众生活在网络空间中的压力要小于现实世界,他们在网络环境中会更主动地去发声。刘建明曾经提到,受众在大众传播面前是作为具有能动性的社会主体存在的,他们并不墨守成规,而常通过“反沉默螺旋”的方式发表他们的意见。戴雨露、王国华也指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更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因为网络虚拟性使得他们承受的压力变小。刘汉森也提到了在互联网时代,受众能动性较高,受众能够独立的选择与表达,从众现象在网络空间中减少。综合来看,基于虚拟环境、个体人格、受众自主意识等因素,“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对当下的新媒体受众具有一定程度的不适用性。

(二)网络匿名性消解“沉默的螺旋”

一些学者认为互联网的一些特性导致更多的人在网络上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消解“沉默的螺旋”。顾金喜提出,网络虚拟性、匿名性使得人们的表达会更加果断。李润权则认为,网络匿名性使得人们没有了群体压力,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田艺霏也提到,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社会中,不用担心成为“少数派”而被孤立,因此他们会更加勇敢的表达自己的看法。综合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勇敢表达,群体压力自然就不存在了。网络匿名性被看做是“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时代中不适用的一大原因。

(三)“意见气候”多元化削弱大众媒介的权威性

诺尔—诺依曼认为,大众传媒具有营造“意见气候”的功能,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准感官统计来判断周围的“意见气候”并且自觉接受大众传媒的营造的“意见气候”。随着新媒体的全面发展,“意见气候”的塑造和形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吕佳臻认为,新媒体时代下传受双方的信息传输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在社交媒体提供多元化意见以及直接评判媒介报道,从而形成形成“沉默的双螺旋”。这一理论最早是由高宪春提出的,他认为个体社群的大众媒介的抵抗性在增加,形成另一只螺旋,从而形成“沉默的双螺旋”模式。综合来看,学者们主要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意见气候的形成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因此,大众媒介作为意见气候营造者的地位受到挑战也是“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时代不适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适用性

(一)网络时代从众心理仍然存在

从众心理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传播学者奥许有关于群体压力的实验向我们证明了:有些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自身感觉来的信息相抵触。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在长时间的相处与生活中会形成一种大家所认同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心理,人们通过寻求相似性让个体产生群体安全感与归属感,所以从众心理是人的一种本能。

虽然网络的互动性赋予了每个人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但是互联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个人意见和群体意见的边界。而且随着计算机算法技术以及平台强大的个性化推荐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处于一个信息孤岛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成讨论小组, 因而会在较大程度上将自己的意见视为也是他人的意见,那么从众心理在新媒体时代下将继续存在下去。

如网络空间中的从众购物现象。根据艾瑞网的《2019年中国“升级一代”女性服装消费洞察报告》中关于在2019年蘑菇街消费者购衣看直播调查中,有72%的人参考过直播内容,在2019中国“升级一代”女性服装购买偏好服装类型的研究中,有46%选择“快时尚流行”、37%选择网络爆款、22%明星同款以及15%选择明星私服。还有在一些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的的一些跟风行为,例如在国庆期间的微信的“@官方微信”给我一面小红旗的活动,就引起了人们的跟风。还有在2018年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在事情始末没有明朗前,网友在各方平台对于女司机的跟风辱骂等,以及在抖音平台上,当某个视频成为“爆款”后,人们都会跟着拍相似的视频来博取关注度,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下从众心理的一种反映。

(二)网络时代受众发声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

诺依曼认为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共鸣效果、累积效果、遍在效果。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传递的加、到达的范围更广,这都使得“沉默的螺旋”效应有一定的增强。例如:在许多重大社会事件面前,微博这一媒体平台,作为真正的超级信息枢纽,是人们发表言论与收集信息的一种重要渠道。在这里,发声地位优势者拥有大批的粉丝以及大批量的转发量,而发声地位劣势者则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并且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即使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使用昵称来代替自己的真实姓名,但是当人们发表与“多数意见”相左的意见之际,有可能会面临的是“人肉搜索”与无尽的谩骂,让少数人处于舆论的压力之下。那么,人们在发表意见之际,就会先观察周围的舆论环境,当发现自己是多数意见时就会勇敢发言,但是发现自己是少数意见的时候则会犹豫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在网络时代这种受众发声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沉默的螺旋”依然旋转。

(三)大众媒介仍然是意见气候的营造者

诺尔—诺依曼认为大众传播的强大效果和作用使得大众传媒成为意见气候的营造者。在新媒体时代下,一些学者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社会意见气候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受众对不同的意见气候有了更多的甄别与选择,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但是,根据《2019中国媒体市场趋势》报告显示,在中国电视人均收视的时长是239分钟,中国收看电视的观众规模可达12.8亿人,这份报告由央视市场研究经理发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这个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电视的观众规模依然庞大。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传统媒体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在2017年2月中国的时事类型的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中整体靠前,同时根据文章更新数量、用户的阅读量、文章点赞数等数据来看,传统的大众媒介都是占据优势的,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影响力巨大。在2019年第二季度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力排行榜前三名分别是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排行的范围是十家央视媒体和38家电视台。

由此可见,即使新媒体平台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信息与表达的机会,但是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依然存在,受众仍然会将他们作为最可靠的新闻来源,并且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也积极的做出了自己的改变,它们不断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而改变自己的信息生产、传播模式。因此,他们营造的“意见气候”仍然被公众所接受。

四、结语

尽管新媒体的进步对“沉默的螺旋”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下已经不再适用。受众的从众心理在新媒体时代下从众现象依然明显。而且,互联网使得“沉默的螺旋”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新的土壤,网络社会中仍然存在着“沉默的大多数”的现象。此外,虽然有学者认为新媒体出现冲击了主流媒体的地位,但是在能够合理运用媒体端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能很好的发展,是公众最信赖的媒体,同时也是“意见气候”的营造者。因此,“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下仍然具有适用性。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