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课堂生成之时“静音”
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数学的教学实践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于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一个动态的生成容易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彰显学生个性灵光,焕发出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在一次校内公开课“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笔者本按照预设引导学生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笔者在引入课题后给出方程.当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笔者就提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对这个三次方程的实数解提出一些问题”,就这么一个问题在学生中思考非常积极,学生提出:该方程有无实数解?若有,有几个?实数解大约是多少?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恰恰就是笔者在备课的时候准备提出的问题,看到学生们的聪颖,睿智,笔者作出决定,放弃预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结果在如何判定方程是否存在解,如何确定解的初始范围时,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画出函数与的图象或画函数与的图象,他们都只有一个交点,因此方程只有一个.也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判断该方程只有一个解,通过观察图象可判断方程解的初始范围.在教学中,笔者跟据学生列出的一组数值,利用区间两个端点的函数值异号来判断方程(0,1)上只有一个实数解,得到本节课需要讲解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静音”在课堂的生成之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提问、自主探索、自主质疑,打破了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灵活变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灵感.虽然这一“静音”似乎花费了一点时间,但探究成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后续教学的效率.
一道题目,两个答案!孰是孰非?笔者选择示弱性“静音”.学生看着难倒笔者的感觉,显得跃跃欲试.通过分析,学生一致认为解法一是绝对正确.经过反复推敲,学生甲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可设和这种设法虽然可以保证成立,但因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不是的一次函数,而是的二次函数.即,这样,由就不能得到和.问题找到学生显得无比激动.课堂的活跃度一下子提高了.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如果简单的将解法二的解答简单的判错完事,学生虽然对答案没有疑议,但学生必定失望,或者感到遗憾.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留以必要的空白.如此一来,学生却自主、准确地做出了判断,并认识到了解答中的错误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疑惑,教师不宜立即点破,这样会使得课堂索然无味,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此时应静音,让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激发状态.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静音”等待时间.教师提问后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立即点学生回答.应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问题后也不要立即表态,评价学生的答案,也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评判,用以肯定、补充、修改回答的结果.
二、出错之后“静音”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一般来说,学生先前错误的感觉、印象、观念、习惯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正确把握,但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与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因此,教师要针对误区,静音几分钟,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对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有效“激活”其合理成分.
这个是简单的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前项和的题目.在求解过程中,笔者按照学生的求解思路,把过程写在黑板上.当写完之后,学生似乎松了一口气,笔者“静音”半分钟左右.有学生突然说:“不对,这个解法有问题.”笔者顺势问:“哪里有问题?”这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出在③到④步,因为使用了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分母不能为0,而公比未确定,所以要接着对分类讨论.就这么短暂的静音,让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接着笔者特意静音让学生对错误进行总结反省.
对于错误,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 “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留有时间让他们思考,正误辩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记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难点处“静音”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提倡的是“活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体验,自我提高.
在平时上课的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师往往会马不停蹄地一个问题讲完又讲下一个问题,把内容从黑板右端写到左端,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教师讲得口干,学生抄得手酸.最糟糕的是没有实际效果.比如:数列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是高一学生的难点,他们的求解过程往往东错西错,常做常错.以前笔者采用的是讲了做,错了讲的方式.这种方法,总要讲解多遍,教师很烦躁,学生很郁闷.后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等待性“静音”,先讲了一个例题,立即给出一个相似的例题.按照错位相减法的步骤,逐步进行,先让学生写一个步骤,笔者再在黑板上写这一个步骤,让学生校对该步骤.如果出错,就立刻用红笔改正该步骤,并分析错因;然后再进行下一步骤.这题做完,再出一题,学生独立完成.笔者在黑板写出过程,让学生校对完成,并分析总结整个过程出错点并用红笔画出订正.这样几次做下来,课外作业显示学生用该方法求和掌握较好.看似低效的教学过程,却在几次重复的静音等待中,学生消化了难点.“低效”转化为“高效”.
对于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张弛有度、快慢适中,注重节奏.一道题或一个片段上完,适当静音,让学生静静地想一想,梳理思路,记录重要的知识;看看来时的路,望望前方,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一步都明白,保持清晰的大脑和判断.这也是对学生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适当静音,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课尾之处“静音”
评书家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程度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充分运用了静音艺术,吸引着听众继续听下去.同样,笔者们也可以采用“悬念式结尾”.例如,
案例:已知道过点的直线与圆: 相切,求切线的方程.
讲解时先让学生判点在圆外,过点且与圆C相切的直线应有两条.按照待定系数法把直线方程设成点斜式,利用圆心到直线距离等于圆的半径,这样学生求得,也就意味着直线的方程只有一个.但与分析时判定的两解有出入.学生正疑惑之时,下课铃响了.笔者的讲解戛然而止,告诉学生“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这样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事实是许多好学的学生不等笔者下回分解,已经通过自己的分析找到原因.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静音”是为了把这一理念贯彻下去.教师在课堂中适时适当“静音”,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让笔者们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