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乡村城镇化建设中人的现代化问题思考——以《林村的故事》分析为例

作者:吕晋西西来源:www.zzqklm.com日期:2014-08-19人气:1579

摘要:乡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现代化对实现乡村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林村在九十年代后期的社会发展为例,试图通过对这个典型村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人的现代化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现代意识,促进村民思想解放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乡村;城镇化建设;人的现代化

乡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多次强调:“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现代化不只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的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到行为都变为现代化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因此,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对乡村的城镇化建设及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林村的故事》是美国学者黄树民教授在“林村”的实地调查研究,书中内容通过村民口述呈现出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发展变迁。该书虽然对一些社会事实有所加工,但是基本反映了林村的实际。九十年代后期,林村在城镇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发展,村民的物质文明有所提高,但是精神文明依旧匮乏,人的现代化发展明显落后于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本文以林村为例,分析了人的现代化在乡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试图探析在乡村城镇化建设中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途径。

一、人的现代化对实现乡村城镇化有重要意义 

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主要标准,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它不仅要完成空间上移居城市、生产上改变传统耕作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完成人的现代化,包括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养、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转变,这样才是从形式到内容的完全的现代化。

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前提。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他们是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实际操作者。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先进科技手段的掌握和应用都要靠村民来具体承担并实现。农民的素质和心里状况决定了农村实现现代化的状态,从而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大发展。其次,乡村成镇化发展是需要由人来推动和实现的。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认为,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内现代人的数量日渐增加,则其社会改革的脚步也将日渐加快,当现代化的内涵被植入大部分国民的意识个性内的时候,现代的态度、行为、舆论就将成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这将是国家实现全局发展不可或缺的根本因子。同理,当乡村中的大部分村民成为现代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充分的科学文化素养,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就会使村民自己来改造乡村社会的发展,村民现代的态度和行为就是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最后,人的现代化也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当前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其主要目的就是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只有以人的现代化作为实现乡村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农村才可实现不以遏制人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方式,在不断满足村民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同时,为人的素质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英克尔斯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国家,想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只有致力于使人民的心理、行为、态度等均同步于所有现代化形式的经济发展,并且互相合作。

二、人的现代化在乡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现实问题 

林村的城镇化建设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从“大跃进”、“文革”时期的大起大落,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稳步增长。这个过程虽然受到政治因素的强烈影响,但还是保持了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到九十年代后期,在国家整体进入城镇化战略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林村的城镇化程度实现了飞跃式地发展,变化是“富于戏剧性”的。虽然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村民的现代化问题已经凸现,并逐渐成为阻碍发展的一大原因。

    从受教育的程度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特别是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使农民在接受教育和人力资本积累上更落后。这一方面约束着农民参与市场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等方面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其发展经济的创造力和因之而来的城镇化进程。林村的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受过良好教育的村民,占全村人口的1.5%,这是很小的比例,而且这些相比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村民,大多是接受的高职或高中水平的教育。村中经济条件好的村民一般送适龄的子女去一些职业学校,学习专门的技术,而“没想参加高考”。毕业后只需从村政府以较便宜的价格租赁场地,并装备成一个简陋的金属板结构的厂房,对于农民来说,就可以创造远高于成本的收益。其他更多的村民依靠收租或做办公勤杂等工作,这些工作较简单且不具有创造力。村中的发展主要依靠几个有远见的村干部带头,村民普遍的不具有民主、重法治、效率的现代化的观念。林村的致富很大程度依赖改革的整体趋势、政府的帮助还有地理优势等,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无法带给林村持续的发展。村民的文化素质迫切需要提高,这才是林村城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林村的社会发展已经由传统走向了现代,但是村民的思想观念存在滞后性,与迅速发展的经济并不和谐,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能统一,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就会制约着乡村的城镇化发展脚步。

三、人的现代化在乡村城镇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乡村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它的成败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程度。“离开了人自身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在其本质意义上是无法实现的”,全面促进农民的现代化进程,可以从多方面着手。

教育对人的现代化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提高人的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为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水平。农村教育要加快发展,急需解决经费问题。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单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政府的行政力来筹措教育经费。帮助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建学校、培训教师、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其次,培养现代意识,促进村民思想的解放。相对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观念的发展速度要慢的多。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使乡村的硬件设施现代化的同时,需要通过培养农民的现代意识,促进村民的思想解放,以实现人的现代化。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科学的理论和现代知识。促进广大农民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树立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 第二,以贴近农民生活的方式,传播现代化的思想和文化。大众传媒是可以渗透到村民生活,使村民较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是一种可以有效利用的促进人的现代性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 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3] [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M].曹中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47-50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