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性智慧到中国的诗性文化-文化论文
作者:郑琳来源:原创日期:2012-05-22人气:1494
十七世纪意大利著名思想家詹巴蒂斯科·维柯(GiambattistaVico,1668-1744)在其代表作《新科学》(全名《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的原则》)中提出了“诗性智慧”这个概念,后来由中国美学家朱光潜翻译、介绍到中国学术界,这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影响意义深远。
“按照希腊原文Poesis(诗)这个词的意义就是创造,所以诗性智慧的本义就是创造或构造的智慧,在起源时主要是创造的功能而不是后来以诗性智慧为基础而发展出的那种抽象推理的玄学(哲学)智慧。”可以说,诗性智慧是人类最早的智慧。古希腊人的思维方式是伴随着对宇宙生命的最原始的思考与感悟,通过自由想象与创造形成了一种生命本真的美的智慧。
诗性智慧的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以直观的方式对生命进行的一种关照。按维柯的话说:“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本无感觉的事物,儿童的特点就在把无生命的事物拿到手里,戏和它们交谈,仿佛它们就是些有生命的人。”这是一种以己度物式的形象性的思维方式,并且在原始各民族都普遍存在。人们说波浪“呜咽”,大地“干渴”,流脂的树“哭泣”,磁石“爱”铁,将一切事物都赋予人的生命与情感,用一种隐喻的方式把“自己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使得宇宙万物也富有七情六欲,一切生命都在生生不息。
这种直观感性的思维正是体现了原始人类对宇宙生命的一种温情的关怀。进而可以看出,诗性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富于想象力。由于人类早期抽象思维还不发达,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伴相随的是直观的具象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了“想象的类概念”。比如说“勇敢”一类的事物就是“像阿基琉斯”,说“机智”一类的事物就是“像奥德修斯”,这些都是通过想像把经验所得的同一类别的事物经过归纳得出的共性,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美感富于的浪漫性、想象性的认识和感知。
所以说,诗性智慧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智慧;古希腊人的思考是一种思想与诗性一体化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即创造事物”,诗性智慧正是在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中认识、阐释了世间万物最本真的状态,是一种对自身本真力量的感性显现。而整个原始人类,就是通过蒙昧的感觉体认生命之美,通过想象生动地诠释着整个世界与人生。
二、对中国文化的诗性之思
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诗性思维也统治着整个传统哲学思维。首先从构成诗歌创作的最基本元素——汉字来说,无不体现了一种诗性之思。钱穆说汉字的象形,并不是呆板的写实,而是一片空灵,妙在其中。文字的发明,六书的演变,汉字笔画的构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渗透着中国人的诗性智慧。从早期人类的结绳记事开始到当今中国人通用的音形意的结合体——语素文字,古老的华夏民族用自己独特的智慧结晶出伟大的汉语言文字,并通过想象、记忆与创造,赋予它对生命万物的思考,漫长的人类进化历程伴随着中国文化诗性之思的演进与发展。
语言让存在归家,语言让思想落定。我们是把自己的行动(活动)托付给言说了。可以说,语言是人类最为基本的行为和生命形式。由于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诗性智慧,构成诗歌的语言就更富有诗性之思。而汉字用法多变的特点,使得汉语成为最适合诗歌写作的语言形式。正如劳承万先生所言:“诗性智慧,是人的一种情感智慧,或者说是由词语引发的情感运动智慧。它体现于复杂的诗行结构中,成为一种时空合一体”。
反观中国古典文化史,无论是孔子“孔颜乐处”“安贫乐道”的情趣,还是孟子“浩然之气”“充实之谓美”的胸怀;无论是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感悟,还是庄子“心斋”“坐忘”得出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再有墨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的实用主义美学,屈子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天人合一和于天的人格美……无不渗透着中国美学独特的诗性之思。再看《周易》,它代表了中国早期诗性智慧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中国诗性智慧的成熟。研究者认为《周易》从原始诗性思维生发成为充满诗性智慧的‘天人合一’精神,这种诗性智慧的本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对‘生’的深深眷顾。”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诗歌,更不用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美学特质。诗是赋予一个文本以独特的精神意味的东西,使之不仅具有思想意义,更拥有审美价值。中国山水诗所体现的画意、田园诗所隐现的禅意,乃至咏史诗所阐发的生命个体意识,无论是意蕴意境还是节奏韵律,都构成了独特的中国诗性智慧。再有绘画、建筑、雕塑等每一件作品都被赋予创作者独到的精神特质,是思性与诗性的结晶,哲学与艺术的集合。
从中国文化的一字一句、一书一文,尽可以透出中国独特的诗性智慧,它是艺术化与哲学化的融合,是感性体验作用于理性智慧的反映。中国文化的诗性之思,体现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张力,是生命的诗性,诗化的美学。向诗而思,也是美学意义上的初衷,将知性与诗性完美结合,让人回到最根本的根底之中。
“按照希腊原文Poesis(诗)这个词的意义就是创造,所以诗性智慧的本义就是创造或构造的智慧,在起源时主要是创造的功能而不是后来以诗性智慧为基础而发展出的那种抽象推理的玄学(哲学)智慧。”可以说,诗性智慧是人类最早的智慧。古希腊人的思维方式是伴随着对宇宙生命的最原始的思考与感悟,通过自由想象与创造形成了一种生命本真的美的智慧。
诗性智慧的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以直观的方式对生命进行的一种关照。按维柯的话说:“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本无感觉的事物,儿童的特点就在把无生命的事物拿到手里,戏和它们交谈,仿佛它们就是些有生命的人。”这是一种以己度物式的形象性的思维方式,并且在原始各民族都普遍存在。人们说波浪“呜咽”,大地“干渴”,流脂的树“哭泣”,磁石“爱”铁,将一切事物都赋予人的生命与情感,用一种隐喻的方式把“自己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使得宇宙万物也富有七情六欲,一切生命都在生生不息。
这种直观感性的思维正是体现了原始人类对宇宙生命的一种温情的关怀。进而可以看出,诗性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富于想象力。由于人类早期抽象思维还不发达,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伴相随的是直观的具象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了“想象的类概念”。比如说“勇敢”一类的事物就是“像阿基琉斯”,说“机智”一类的事物就是“像奥德修斯”,这些都是通过想像把经验所得的同一类别的事物经过归纳得出的共性,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美感富于的浪漫性、想象性的认识和感知。
所以说,诗性智慧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智慧;古希腊人的思考是一种思想与诗性一体化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即创造事物”,诗性智慧正是在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中认识、阐释了世间万物最本真的状态,是一种对自身本真力量的感性显现。而整个原始人类,就是通过蒙昧的感觉体认生命之美,通过想象生动地诠释着整个世界与人生。
二、对中国文化的诗性之思
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诗性思维也统治着整个传统哲学思维。首先从构成诗歌创作的最基本元素——汉字来说,无不体现了一种诗性之思。钱穆说汉字的象形,并不是呆板的写实,而是一片空灵,妙在其中。文字的发明,六书的演变,汉字笔画的构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渗透着中国人的诗性智慧。从早期人类的结绳记事开始到当今中国人通用的音形意的结合体——语素文字,古老的华夏民族用自己独特的智慧结晶出伟大的汉语言文字,并通过想象、记忆与创造,赋予它对生命万物的思考,漫长的人类进化历程伴随着中国文化诗性之思的演进与发展。
语言让存在归家,语言让思想落定。我们是把自己的行动(活动)托付给言说了。可以说,语言是人类最为基本的行为和生命形式。由于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诗性智慧,构成诗歌的语言就更富有诗性之思。而汉字用法多变的特点,使得汉语成为最适合诗歌写作的语言形式。正如劳承万先生所言:“诗性智慧,是人的一种情感智慧,或者说是由词语引发的情感运动智慧。它体现于复杂的诗行结构中,成为一种时空合一体”。
反观中国古典文化史,无论是孔子“孔颜乐处”“安贫乐道”的情趣,还是孟子“浩然之气”“充实之谓美”的胸怀;无论是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感悟,还是庄子“心斋”“坐忘”得出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再有墨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的实用主义美学,屈子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天人合一和于天的人格美……无不渗透着中国美学独特的诗性之思。再看《周易》,它代表了中国早期诗性智慧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中国诗性智慧的成熟。研究者认为《周易》从原始诗性思维生发成为充满诗性智慧的‘天人合一’精神,这种诗性智慧的本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对‘生’的深深眷顾。”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诗歌,更不用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美学特质。诗是赋予一个文本以独特的精神意味的东西,使之不仅具有思想意义,更拥有审美价值。中国山水诗所体现的画意、田园诗所隐现的禅意,乃至咏史诗所阐发的生命个体意识,无论是意蕴意境还是节奏韵律,都构成了独特的中国诗性智慧。再有绘画、建筑、雕塑等每一件作品都被赋予创作者独到的精神特质,是思性与诗性的结晶,哲学与艺术的集合。
从中国文化的一字一句、一书一文,尽可以透出中国独特的诗性智慧,它是艺术化与哲学化的融合,是感性体验作用于理性智慧的反映。中国文化的诗性之思,体现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张力,是生命的诗性,诗化的美学。向诗而思,也是美学意义上的初衷,将知性与诗性完美结合,让人回到最根本的根底之中。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