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寻根探源

作者:郭金彪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日期:2024-01-03人气:346

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因1921 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在考古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源头,其不仅为考古学的发展注入了动力,更对我们今天探究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寻根探源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为考古学发展提供依据

1921 年,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为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第一,仰韶文化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第一页。在发现仰韶文化之前,考古学并未正式形成,仰韶文化以其众多的文化遗址点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学。通过对仰韶文化寻根探源,证实了长久以来中国阶级社会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新石器时代,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考。第二,仰韶文化为考古学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仰韶文化的发掘与地质学有着紧密关联。1921 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夹杂着灰烬的地层上发现了陶片与石器,后来又与中国地质学家一起发现了水稻粒的印记,这是第一次将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考古工作中,其利用科学的测绘手段,注重对地形地貌、地质的研究。由此,考古学逐渐开始提倡采用多学科合作研究的方法,从而极大地推进了考古学的发展。


有利于深入探究中华文明起源

仰韶文化内涵丰富,是一种以粟作为农业基础的文化类型,是华夏文明的起点,对于今天研究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仰韶文化厘清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源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史书记载炎帝、黄帝等上古部落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但是鉴于疑古原则,中华文明发展源头仍不清晰。仰韶文化的挖掘研究恰好可以为史书记载提供真实的遗址证明,从而确立中华文明的正统地位。其次,仰韶文化分布较广,影响深远。仰韶文化遗址数量众多,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10 个省(区),根据仰韶文化具体的形成时期、产生区域又可以细化为不同类型。可以说,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本质上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文化系统,以主体性文化的地位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最后,仰韶文化促进实现了中华文明大融合。仰韶文化与炎黄传说以及华夏民族的形成关系密切,在大范围的传播过程中,仰韶文化以拿手的手工作品——彩陶为载体,融入各地的文化特色,最终将不同类型的仰韶文化聚集到一起,实现了华夏文化大融合。


有利于深化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寻根探源将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深化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一是打破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调。20 世纪初,西方学者大多认为中国没有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出现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存在新石器时代,从事实上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文明古国地位的认识。二是打破了“中国文化西来说”。最开始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最多的便是彩陶,但由于当时考古发掘较少,再加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看法由此产生。随着仰韶文化挖掘研究的不断推进,不少实例如彩陶后岗三叠层强有力地证明了华夏文化的连续性,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促进了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认识中国。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类型

半坡类型

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下面主要从生产工具、陶器制作、房屋建筑与墓葬制度4 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在生产工具方面,以打制石器为主,制作比较粗糙,磨制石器的制作也比较原始,大多只是在刃部加工磨光。第二,在陶器制作方面,常见器形为圆底器和平底器,还有一定数量的彩绘。其中,彩绘中使用人面纹与鱼纹是半坡类型彩陶的一大特色。第三,在房屋建筑方面,以半地穴式为主,多为圆形和长方形结构,房屋建筑中还有灶炕,用来炊煮和取暖。第四,在墓葬制度方面,随葬品归集体所有,以多人二次葬与同性合葬为主。


史家类型

史家类型因1976 年在陕西渭南史家村的发现而得名,分布与半坡类型大致相同,只是在关中地区的南北两侧有所扩大。具体来看,第一,在生产工具方面,较半坡类型有所进步,存在少量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的制作水平逐渐提高,通体磨光石器增多,出现了穿孔石器。第二,在陶器制作方面,器形与纹饰更加多样,制作手法以泥条盘筑和捏塑为主。第三,在房屋建筑方面,窖穴发现较多,还有一些方形与圆形的半地穴式房屋。第四,在墓葬制度方面,随葬品仍是归集体所有,但是除多人二次葬外,还出现了较多的多人异性合葬。


庙底沟类型

庙底沟类型是以1956 年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命名的,主要分布于渭河流域、豫西及晋南一带。第一,在生产工具方面,这一类型中打制石器极少,磨制石器成为主流,石器通体磨光,钻孔技术广泛存在。第二,在陶器制作方面,彩陶居多,纹饰较前两种类型来说更加复杂繁缛。第三,在房屋建筑方面,除半地穴式建筑外还出现了地面建筑,以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为主,而且开始出现房屋分间形式。第四,在墓葬制度方面,绝大多数已无随葬品,部分土坑竖穴墓带二层台,也未出现半坡类型中的合葬形式,可以反映出此时社会形态发生的变化。


西王村类型

西王村类型以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为主,主要集中于渭河的中下游与黄河两岸。第一,在生产工具方面,这一类型中罕见打制石器,产生了管钻技术。第二,在陶器制作方面,彩陶很少,陶器口沿轮修盛行。第三,在房屋建筑方面,地面建筑较多,也出现了分间房屋。第四,在墓葬制度方面,与庙底沟类型相似,大多数无随葬品。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所反映的文明内涵

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是中国早期农业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农业文明的起点。从目前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来看,仰韶文化村落面积较大,出土的农作物遗迹与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较多。首先,从农作物来看,仰韶文化时期的中原地区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再加上其靠近黄河,由于地壳运动不断影响导致黄土沉淀,形成了堆积丰厚的黄河谷地,土壤肥料丰富。所以,最早的稻、黍、粟等粮食便在这里生长,并逐渐成为这一时期人们的主食。在一些遗址甚至还发现了遗存的农作物,如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菜种遗存,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发现了高粱遗存。其次,从农业生产工具来看,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与农业生活相适应的生产工具,包括石刀、石斧、石锄等农业生产工具,还包括鼎、灶、碗、盆等炊具以及水器和容器。最后,从整体上看,农业经济逐渐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已经出现,与农作物联系密切的养殖业也开始发展,比如在西安半坡遗址与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猪、羊、狗的遗骨与畜栏,证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养殖家畜。同时,中原地区仰韶先民们大多沿河流群居生活,渔业在日常生活中也得以发展。由此可知,仰韶文化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渔业、狩猎等多种形式为辅,这种逐步发展的农业经济为后来中国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手工制作成为特色

农业的稳定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业也逐渐丰富起来,随着手工业内容的不断扩展,手工制作逐渐成为仰韶文化的特色。首先,制陶手工业最为突出。制法以泥条盘筑法和慢轮加工技术为主,以红陶、灰陶和黑陶为主,开始出现原始彩陶,造型以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太阳、果实等为基础勾画出圆形轮廓。在用途上则较为广泛,包括生活用具与生产用具,一般用作生活用具的陶器制作更加精美。总体上看,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质量较高,实用性较强。其次,手工业发展种类繁多。如农业生产工具制作中所用到的制石手工业。在郑州大河村遗址中出土的骨制品,如骨刀、骨针、鱼叉、骨珠等,则说明仰韶文化时期的制骨手工业有所发展。纺织手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专门烧制的陶纺轮和石纺轮,甚至还有不少布纹的痕迹。最后,复杂的房屋建筑技术不断进步。


艺术文化得到发展

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物质文化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先民们的精神生活也开始丰富起来,表现在艺术文化各方面。首先,绘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由绘画呈现出的艺术特色以陶器为载体,并形象地反映在陶器的纹饰上,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与文化水平。陶器上的花纹颜色以黑色、白色与红色为主,花纹图案可以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几何花纹四大类。人物花纹以简单的笔画勾勒出人物的面部形象,线条流畅、和谐对称;动物花纹中最著名的是鱼纹、鸟纹、蛙纹和鹿纹,有时人们还将鱼纹与人物花纹相结合,寄托了人们希望渔猎丰收的美好愿景。植物花纹中以花瓣图案为主,色彩缤纷的花朵是民族生存繁衍的象征,甚至有猜测称花瓣纹为中原地区民族的标志,“花族”与“华夏民族”有着不解之缘。几何花纹较为普遍,由直线、斜线、波折线共同组成,变化多样。一般情况下,这些花纹并不会单独出现,大多综合运用。如庙底沟类型中的彩绘综合运用花瓣纹与鸟纹,搭配几何纹形成风格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次,音乐舞蹈逐渐发展。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中存在较多的乐器遗迹,可概括为弦乐器、吹奏乐器与打击乐器三大类,同时在陶器上也出现了与舞蹈相关的图案。最后,雕塑艺术逐渐发展。就仰韶文化遗址的出土发现来看,当时的雕塑艺术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如陕西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鹰鼎雕塑,形象生动逼真,既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还是一件具有观赏性的艺术品。另外,与雕塑有渊源的记事刻符也开始发展,如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陶器上存在多种复杂的刻符。总之,绘画、音乐舞蹈与雕塑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仰韶文化中文化艺术的发展程度,也为各领域探索历史渊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社会制度逐渐形成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手工业与文化艺术都呈现出长足而稳定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社会生活也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形式。首先,社会结构开始转变。远古时期,人类社会根据血缘组织关系分为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一般认为母系氏族社会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前,而仰韶文化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因此其可能处于社会结构的转型期,逐渐朝着父系氏族社会演变。目前,根据对仰韶文化埋葬制度的研究也逐渐证实了这一观点。如母子合葬与同性合葬反映了母系氏族的存在,父子合葬与异性合葬则是父系氏族社会制度的反映,在多人合葬中,异性合葬是主要的。其次,社会组织较为简单。仰韶文化时期的社会组织以氏族为基础,还没有出现具有等级特性的贵族与奴隶制度,当时的先民非常重视团结合作的力量,一些部落还采取联合的方式结成氏族联盟。再次,私有制度开始出现。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在重视氏族利益的同时,也开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别,也就是说财产私有化已经出现。这一点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土坑墓中表现较为明显,主要在于随葬品的差异,比如在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随葬品最多的有32 件陶器,还有骨珠、玉石等装饰性物件,最少的只有1件。最后,代表社会文明的文字开始发展。目前,在仰韶文化发现的刻符不仅代表着当时雕塑艺术的发展,人们还认为这可能是文字起源,有可能属于类似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系统,这需要考古学家们不断深入研究,对于了解仰韶文化的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https://www.zzqklm.com/w/xf/265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