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京胡产生的文化背景
作者:孙思来源:原创日期:2012-07-15人气:1417
是不忘其根之意。而广东粤剧把西皮称为“梆子”,是不忘其源之故。二黄腔的源流,大致有三种:其一是源流于“黄冈、黄安”或“黄冈、黄陂”。其二是起于江右,江西宜黄之说。其三是由“吹腔”的“徽二黄”流变而成。所以,力主第三种起源的,把“徽二黄”中的“黄”字写作“簧”字,是以笛为伴奏的意思;而力主源于湖北的“二黄”的写法仍是“二黄”。这种十分有趣的文字现象,涉及到其主要伴奏乐器,在音乐研究上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的。清乾隆年间,进士李调之在《鱼村剧话》中专门谈到过“胡琴腔”,他这么写到:“胡琴起于江右,今世威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淫冶妖邪,如怨如3诉,盖声之最淫者。由此更可知,所谓“二黄”,不论是否是“二黄”还是“二簧”,皆是“专以胡琴为节奏”。也就是说“胡琴”作为拉弦乐器,早已经是“二黄”的主奏乐器了。不仅仅是二黄如此,西皮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是“胡琴”。皮黄班社离开了胡琴,就无法开锣唱戏。根据本人所查阅的资料显示,西皮的起源来自山陕梆子,经演变成为“襄阳调”而逐渐形成为完整的西皮腔系。二黄腔则出自湖北。刘正维教授认为音乐也是有遗传基因的,传统音乐尤其如此。既不能随意肯定或否定历史上的某些说法,也不能忽视,而且要相信音乐遗传基因判断事物的准确性。我国传统音乐中各类不同属性的遗传基因,既具有明确的传承性,同时还呈现为有序的板块分布状态。声腔之间有无亲缘关系,某种声腔与某一地方的民间音乐有无亲缘关系,从而证明是不是这一地区所产,关键就看他们之间有无共同或相近的遗传基因。有,就有亲缘关系,没有就不是直系亲属。
“皮黄“在湖北地区的发展,从文化生态上来论述,本人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余秋雨教授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专著中指出:“一切美好现象都不可能全然摆脱地域的限定性,特别是戏曲所依附的音乐,更是明显地渗透着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社会格调。”随着昆曲的逐渐衰落,一种新样式必然会替代旧样式。如果说昆曲雅部是封建社会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和审美取向的话,源于民间的“花部乱弹”,最初则是乡间、市井,乃至都市市民之所喜好。城市与乡村的演出剧目,更多的服从于地方性的审美传统和习惯。湖北的汉剧素有“四大流派”之说。其“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大河流,几乎贯穿了整个湖北。“皮黄”以其“自由、随和”和“世俗”的表现形式占据辽阔的湖北大地。它所表演的各种人们和世俗民情,深深抓住了普通观众的视线。
京胡的产生与发展,如果按照清朝道光年间刊的《汉品竹枝词》中所记载的“月琴、弦子、胡琴”这一论述来推论,至少在康熙雍正年间(一六六二年),汉调戏班中的乐队编制和乐器配置就已基本形成。因为在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之时,就有王湘云,朱应先、李凤林、余三胜、龙德云、童德善、王洪贵、李六、潭志道,吴鸿喜等一批又一批的汉调艺人进京唱楚调(汉调之旧称)。许多资料上说,当时京城“班是徵班,调是汉调”,那么可以推论的是“徽调”以“吹腔”为主,乃竹笛,吹呐当主要乐器伴奏;而“汉调”则必须以“胡琴”为主伴奏,才能演唱“皮黄”。先期进入京城搭班的汉调艺人中,按照米应先(米喜子),余三胜等老生演员所演唱的《挑袍》、《古城会》、《战长沙》等红生戏和《四郎探母》、《定军心》、《双尽忠》、《捉放曹》等老生戏来分析。这类以“唱腔为重”的“唱功戏”,若没有汉剧京胡的烘托,对唱腔进行垫补托腔的话,那么汉剧这些演员以及剧目就不可能腾誉京城,赢得一时的盛况。而且,汉调的伴奏甚为复杂,不是短时期就能掌握的简单技艺,恐怕不是徽班原有的乐队就能直接伴奏汉调的,而是汉剧自身就拥有其伴奏乐队的。笔者认为,汉剧京胡应该是随着“汉剧西皮、二黄”的产生而发展的一种乐器。以竹笛,唢呐演唱长篇的汉剧唱腔,从乐器音响音色的特点来看,皮黄腔在汉剧的应用中,已具有湖北化、南方化了,所以与其他的剧种进行比较,已经具有很明显的华丽、柔和与细腻的特点了。著名朴学大师焦循称赞道:“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重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岁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根据上面所说,从音乐形态方面出发,笔者认为,为了达到“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的艺术效果,“皮黄”从昆曲和高腔中,由“萧、管、笙、笛、三弦、琵琶、月琴和鼓板”等乐器组合中,演变为其自身的文武场面(即是戏曲乐队)。文场以胡琴、月琴、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武场以鼓板、堂鼓、大锣、钹、小锣为主。“胡琴”与“鼓板”成为场面中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最初汉剧乐队人员十分精练,乐手多是一专多能,“如文场三人中,胡琴必须带吹唢呐、笛子,并带半边的钹;月琴并吹唢呐,笛子,并带大钹,贴补胡琴(如琴师没有参加,就由月琴的琴师替代,叫贴补胡琴);三弦带笛子、唢呐;并带堂鼓等。传统的汉剧乐队,是位居舞台上的,京胡与鼓板的琴师是位居乐队前面,其他乐器稍偏后,鼓板在舞台的右边,京胡靠舞台的左边,而其他乐器则靠两侧。从乐队位置来看,琴师与鼓师的地位一致。
“皮黄“在湖北地区的发展,从文化生态上来论述,本人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余秋雨教授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专著中指出:“一切美好现象都不可能全然摆脱地域的限定性,特别是戏曲所依附的音乐,更是明显地渗透着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社会格调。”随着昆曲的逐渐衰落,一种新样式必然会替代旧样式。如果说昆曲雅部是封建社会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和审美取向的话,源于民间的“花部乱弹”,最初则是乡间、市井,乃至都市市民之所喜好。城市与乡村的演出剧目,更多的服从于地方性的审美传统和习惯。湖北的汉剧素有“四大流派”之说。其“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大河流,几乎贯穿了整个湖北。“皮黄”以其“自由、随和”和“世俗”的表现形式占据辽阔的湖北大地。它所表演的各种人们和世俗民情,深深抓住了普通观众的视线。
京胡的产生与发展,如果按照清朝道光年间刊的《汉品竹枝词》中所记载的“月琴、弦子、胡琴”这一论述来推论,至少在康熙雍正年间(一六六二年),汉调戏班中的乐队编制和乐器配置就已基本形成。因为在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之时,就有王湘云,朱应先、李凤林、余三胜、龙德云、童德善、王洪贵、李六、潭志道,吴鸿喜等一批又一批的汉调艺人进京唱楚调(汉调之旧称)。许多资料上说,当时京城“班是徵班,调是汉调”,那么可以推论的是“徽调”以“吹腔”为主,乃竹笛,吹呐当主要乐器伴奏;而“汉调”则必须以“胡琴”为主伴奏,才能演唱“皮黄”。先期进入京城搭班的汉调艺人中,按照米应先(米喜子),余三胜等老生演员所演唱的《挑袍》、《古城会》、《战长沙》等红生戏和《四郎探母》、《定军心》、《双尽忠》、《捉放曹》等老生戏来分析。这类以“唱腔为重”的“唱功戏”,若没有汉剧京胡的烘托,对唱腔进行垫补托腔的话,那么汉剧这些演员以及剧目就不可能腾誉京城,赢得一时的盛况。而且,汉调的伴奏甚为复杂,不是短时期就能掌握的简单技艺,恐怕不是徽班原有的乐队就能直接伴奏汉调的,而是汉剧自身就拥有其伴奏乐队的。笔者认为,汉剧京胡应该是随着“汉剧西皮、二黄”的产生而发展的一种乐器。以竹笛,唢呐演唱长篇的汉剧唱腔,从乐器音响音色的特点来看,皮黄腔在汉剧的应用中,已具有湖北化、南方化了,所以与其他的剧种进行比较,已经具有很明显的华丽、柔和与细腻的特点了。著名朴学大师焦循称赞道:“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重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岁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根据上面所说,从音乐形态方面出发,笔者认为,为了达到“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的艺术效果,“皮黄”从昆曲和高腔中,由“萧、管、笙、笛、三弦、琵琶、月琴和鼓板”等乐器组合中,演变为其自身的文武场面(即是戏曲乐队)。文场以胡琴、月琴、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武场以鼓板、堂鼓、大锣、钹、小锣为主。“胡琴”与“鼓板”成为场面中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最初汉剧乐队人员十分精练,乐手多是一专多能,“如文场三人中,胡琴必须带吹唢呐、笛子,并带半边的钹;月琴并吹唢呐,笛子,并带大钹,贴补胡琴(如琴师没有参加,就由月琴的琴师替代,叫贴补胡琴);三弦带笛子、唢呐;并带堂鼓等。传统的汉剧乐队,是位居舞台上的,京胡与鼓板的琴师是位居乐队前面,其他乐器稍偏后,鼓板在舞台的右边,京胡靠舞台的左边,而其他乐器则靠两侧。从乐队位置来看,琴师与鼓师的地位一致。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