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作者:张秀玲来源:http://www.zzqkw.com日期:2013-04-12人气:1039
课前提问的目的和作用有三个:1.用于复习和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2.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3.利用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紧密的问题,承前启后,导入新课。这类问题既能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课前提问的问题必须是前面讲过的重要内容,或是与新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每堂课开始所提的问题,不一定与新课内容有直接的联系,这样就需要教师依照知识的系统性安排各个问题的次序,在不破坏教材系统的原则下,尽量把与新课有联系的问题放在最后,以便学生有条不紊地思考并自然地转移到新课上来,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讲高中地理第二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前,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如何描述?
2.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3.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有哪些?
如果学生答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有:(1)有适宜的温度。(2)有液态水。(3)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紧接着就可以提出第四个问题:
4.地球上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以上第四个问题提出以后,肯定会有部分学生答出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此时教师总结:地球上的大气由多种气体、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并由此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样就很自然地从复习旧知识转移到学习新知识上来了。
课间提问的主要目的有三个:1.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2.辅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吸收。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类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点:1.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力所能及。因为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乏味,太难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又会感到失望,甚至挫伤学生的积极性。2.所提的问题应是知识的深化或延伸,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再现。3.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点,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他们成功地答出每一个问题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学之而用之,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例如在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可以知道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这时我又追问:“蓝色光和紫色光相比哪种光波长更短?”当学生答出紫色光波长更短时,再追问:“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而不是紫色?”然后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比较高层大气和对流层大气的颜色,找出答案。紧接着再提出发散思维的一系列问题:“有薄云的阴天为什么天空呈现灰白色?”“汽车和自行车的尾灯以及轮船的信号灯为什么要做成红色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外出旅行更适合穿红色衣服或戴一顶红色遮阳帽,这是为什么?”“朝霞和晚霞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些问题学生不能从他们的记忆信息中直接找出答案来,需要一番深思后才能答得出。再如讲“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影响”时,提出以下问题会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黄亦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问题之一是:“假如黄赤交角不等于23°26′,而等于0°,这时地球上将会有哪些现象产生?”问题之二是:“假如黄赤交角等于90°,地球上又会产生哪些现象?”以上两个问题,虽是两种假设的情况,但是学生通过思考,加深了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现象的理解,甚至在他们的记忆中永远留下了对黄赤交角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到的新知识理解和掌握得好,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课后提问即讲完新授课内容以后设计的一些问题。它能使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思考,有时也可以当作课堂的“思考性结尾”或全课小节。
例如讲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反,那么太阳日还能比恒星日长3分56秒吗?”这个问题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学生需要理解太阳日和恒星日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的真正原因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并且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若方向相反了,那么恒星日就比太阳日长了。这样设计的问题,课堂虽进入尾声,但仍是高潮。课后学生的余兴未消,发散性思维仍在进行,同时他们还有可能提出另外一些问题,对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益处。
再如,讲完“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因密度不同,必然会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那么海洋水因温度和盐度不同,其密度也有差异,海洋水密度的不同,会不会引起海水的运动呢?”这个问题既联系了大气运动的知识,又总结了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差异会导致海水的密度不同,欲收又展,余味无穷。课后肯定会有不少学生受新知识的牵引,预习“洋流”这部分内容,为下一节新授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地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巧妙的课前提问,瞻前顾后,有的放矢;有趣的课间提问,既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恰到好处的课后提问,作为完美的思考性结尾,既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为下一节新授课拉开序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答疑是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该刻苦钻研教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问题,设计出更多更好的问题,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上好每一堂地理课。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