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从山西壁画看伏羲形象演变

作者:马晓军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日期:2024-01-03人气:1386

自古以来,山西诞生了无数的神话故事,也留下远古英雄战天斗地的历史遗迹。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就在这里留下了缔造文明、繁衍生息的活动轨迹。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三皇五帝中被尊为“三皇”之首。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根据《帝系谱》《元和姓纂》《史记》等典籍,可以追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与五帝的血统传承关系,炎帝、黄帝、尧舜禹都是伏羲后裔,尊伏羲为五帝之共同始祖。伏羲推动了部族不断融合壮大,带领部族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技术改造。他观天文,定历法,画八卦和制规矩,兴农耕,导渔猎,是一位杰出的氏族部落首领,也是一位天才的科学发明家。


在山西,有关伏羲的传说和历史遗迹数不胜数。从新石器时期的奇特岩画到魏晋时期贵族墓葬的壁画,从古老神秘的人祖山、八卦村到规模宏大的农耕文明祭祀的稷益庙三圣壁画,到处可以看到始祖伏羲不畏艰险,改造自然,艰难图存,发展生产的生活写照,创造了独具山西特色的人类远古文化。从山西壁画看伏羲形象演变,对研究我国古代神话、艺术和哲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伏羲文化在山西

中国版图上和人类始祖关联的大山比比皆是,但是以“人祖”命名的大山却只有一处。它就是位于山西吉县黄河岸边的人祖山,这里距离黄河心脏的壶口瀑布也是咫尺之遥。人祖山上世代祭祀的“人祖”即伏羲氏,同时又被称为“庖牺氏”。人祖山植被茂盛,古树参天,保留了原始森林的古老风貌,森林覆盖率91.4%。主峰为人祖庙,海拔1742.4 米,山间建有大小庙宇16 座。有关伏羲文化的印记就隐藏在这苍松翠柏、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中。


关于人祖山的最早记载是在《史记》中,人祖山原称狄城或翟城,是一处荒凉偏僻之所。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曾逃亡至此,在人祖山脚下王家原同乐村住过12 年。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河水经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由此可知,人祖山在北魏以前又被称为“风山”。《帝王包纪囤存》中记载:“庖牺氏,风姓也。制嫁娶之礼。”正因伏羲氏属古风姓,所以人祖山又被称为“风山”或“庖山”。直到北宋始改为今名“人祖山”。在山西晋南一带流传着“人根之祖,出在吉州”。


根据考古发现,人祖山还保留着战国至汉代的早期人类遗存和很多建筑构件。纪念伏羲的人祖庙建在伏羲岩上,始建年代不详,现保存有后宫、献亭、增房、乐楼、钟鼓楼等。山上还有伏羲画卦台,并随处可见充满历史底蕴的唐碑宋刻。20 世纪80 年代,有人在人祖庙娲皇塑像下面发现了一个木函,里面用黄绫包着人类的遗骨。在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的帮助下,采用同位素碳十四检测发现,这封木函里面的遗骨是距今6200 年的人头骨。这一发现石破天惊,据此可知,在人祖山一带栖息活动的人,应该就是女娲、伏羲部落。人祖山也成为世界瞩目的探寻伏羲文化的焦点。


伏羲作为中华人文始祖,对人类的功绩数不胜数,他教民渔猎,驯养野兽,提高了生产能力;他变革婚姻,允许族外通婚,结束了原始群婚状态;他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结绳记事;他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帮助人们修身养性;他实施地域分治,官员进行管理,开始治理社会;他制定历法,授以四时,推广农耕文化,等等。伏羲的最大功绩还是始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神秘符号——八卦。这组符号代表了自然界天、地、水、火和山、川、雷、电的象形文字,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文化的内涵。八卦是震古烁今的古代东方哲学的标志。


伏羲画卦处在全国有很多处,著名的有甘肃天水“羲皇故里”卦台山、河南上蔡山“伏羲蓍台”画卦亭、山西吉县人祖山上的伏羲画卦台等。而山西洪洞县淹底乡的卦地村更是伏羲画卦和山西密切关联的印证。卦地村相传是伏羲创制八卦的地方,村子的布局沿袭了太极八卦的格式。卦地村所处地势较高,村中却有一条反向S 形的沟壑,将这块塬地分为首尾相接的一对。这两处分别叫作南卦地、北卦地,形似太极图的鸳鸯鱼。更加神奇的是,卦地村周围有8 个村庄,每两村相隔8 里路,8 个村庄距卦地村也是8 里路。卦地村就像这个空间布局的核心,8 个村庄向外扩延,有10 个村庄环绕,相隔均为10 里地。


卦地村的这种地貌展示的就是八卦方位:正北方有一条清流,是指河水的坎卦;东北方丘陵绵延,是指山脉的艮卦;正东方上古时曾林木森茂,是指物象为树、天象为雷的震卦;东南方地势偏低,风入云至,是喻指风、云的巽卦;正南方开阔平坦,艳阳高照,是指丽日的离卦;西南方黄土深厚,春耕秋收,是指土地的坤卦;西方地势低洼,积水成池,是指湖泊、沼泽的兑卦;西北方天际空旷,寒风刚猛,是指天行健的乾卦。8 个方位自北顺时针转,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对应着地理、天象,合成坎、艮、震、巽、离、坤、兑、乾八卦,是一个浑然天成的太极八卦图。根据卦地村出土的几通古碑,一通嘉庆八年所立的古碑正面镌刻“伏羲画卦处”5 个大字,背面碑文曰:“洪洞县治之东南50 里有村曰卦地,伏羲画卦之所在。村有伏羲庙,庙旁有冢,冢前有画卦台……”这些资料都充分说明,伏羲所画八卦对山西的影响非常深远,也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先祖们曾在山西繁衍生息。


从山西壁画看伏羲形象演变

柿子滩早期岩画

山西地表狭长,两山相隔,一河中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它身边奔腾而过,留下了伏羲画卦、制礼造屋和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这里的沟沟坎坎有滚磨沟、穿针梁、合烟崖、育子沟、洞房沟等,到处记载着中华民族有关伏羲和女娲的古老故事。随着近几年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远古的神话故事进一步得到证实,而人类祖先的面貌开始浮现,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山西临汾柿子滩附近的岩画向我们展示了伏羲女娲那个年代的印记,打开了一幅非比寻常的历史遗存画卷。


柿子滩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地层清楚、内涵丰富,并伴有多种动物化石。根据考古发掘,它的时间距今两万年至一万年间,这是承接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也可以称为中石器时代遗址。尤其是柿子滩发现的女娲岩画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岩画艺术。岩画是最早的文化载体,也是文明之源,其用写实的艺术形态反映真实的历史。这些岩画采用朱红色的赤铁矿石绘制而成,传递着远古人无法用文字记录的时代记忆。他们通过岩石上质朴的刻画符号,表达最原始的对天地自然界的崇拜和敬畏,并希望得到上天的眷顾和赐福。


柿子滩天然岩棚下共发现三幅岩画:分别为裸女图、双鹿图、雁阵舞。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裸女图,这是早期女性崇拜的岩画。画面高20 厘米,宽17厘米,女性的头部呈圆形,有两个发髻分向两边,两个硕大的乳房下垂两侧,意指正值生育期的女性。女人头部上方曲折的7 个点代表北斗七星,表示浩渺天宇;右手高举一圆形物,上接苍天,寓意为“举石补天”;腹部有一圆孔位于肚脐,这也含有生育意义。在岩画女性的下部,排布几个杂乱无序的点,应该是代表人类繁衍的婴孩。这幅既有“造人”又有“补天”的岩画形象,与传说中女娲的形象正好相吻合。


挂甲山岩画的伏羲形象

距离柿子滩不远的吉县有一座挂甲山,两地同处于一条河谷——清水河谷,挂甲山下发现的岩画描绘的是伏羲形象。1995年,在清理挂甲山下北魏遗存的佛阁寺过程中,在一块宋宣和三年的诗文碑刻下意外发现一幅古代岩画。考古专家认为,挂甲山伏羲岩画绘制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画面“人物形体高大魁伟,面相威严狞厉,鳞衣着身,幅舄腿足。特别是头上所饰之三根翎羽,即应是最原始的皇冠,亦即先民部族首领。传说中的天神太昊,皇帝或太阳神伏羲之形象。”头上的三根翎羽,毛羽者属阳,远古人把太阳比喻为鸟,是对太阳神的崇拜,而伏羲的“羲”字正是太阳。这种表现部落酋长形象的方式,展示了伏羲在部落中的威严,也是从母系氏族走向男权社会权力集中的体现。岩画中还有一只大鸟,尾巴硕大,头顶有乳状凸出,与山西特有的褐马鸡极为相像。而这种鸟也是部落早期的图腾,也彰显了氏族部落的勇猛善斗。


从柿子滩女娲岩画到挂甲山伏羲岩画,反映出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女娲属于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出现的形象,伏羲属于新石器晚期出现的形象,他们都是人类之祖,共同书写了人类最早期的文明史。这两处岩画反映了从分散的部落走向兼并联盟变革组合的阶段,是远古先民们在山西繁衍生息留下的最重要的文化证据。


北朝贵族墓壁画上的伏羲形象

伏羲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易传·系辞》中说:“古者包牺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说明了他既是部落首领,又是通天绝地的大巫师,是当时现实与精神的双重领袖。由于他的这一特殊身份,在北朝的墓葬壁画中出现了他的身影。


2005 年7 月12 日,在山西省大同市沙岭村发现了北魏墓葬群,其中一座高等级墓葬不仅出土了众多文物,而且墓室还保存着精美壁画,并且有准确的文字纪年。壁画内容出现了伏羲女娲的形象,这在北魏平城时期众多墓葬中是唯一的,显得尤为珍贵。墓主人为鲜卑族人,死于北魏太延元年(435年),与丈夫合葬于此。他的儿子破多罗太,官居侍中、主客尚书、平西大将军,为其母亲在北魏国都平城选择设计了这座彩绘墓葬。伏羲女娲图绘于墓中甬道,两人头戴花冠,相对而立,双手袖于胸前,上半身是人身,下半身呈龙蛇体,龙蛇盘绕,交缠在一起。两人头部中间有一围绕火焰纹的摩尼宝珠。画面的右边有一龙尾上卷的长龙,龙头刻画清晰。这与东汉辞赋家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所描述的殿堂壁画中关于伏羲、女娲等各种神话的绘图十分相似。赋中写道:“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指明伏羲下半身是龙身,女娲下半身是蛇,所以他描述为“鳞身蛇躯”。但中国传统图像伏羲女娲出现在鲜卑族破多罗氏的墓葬显得尤为特殊,也反映了鲜卑族开始汲取汉族先祖文化,认同人类共同始祖,并怀有感恩之心,期待家族繁衍、壮大。


汉代,人们认为伏羲、女娲是文化英雄、祖先神位,可起到护佑墓主魂灵、赐福于生者的作用。这种对偶形象也是汉代阴阳观念的产物,因为阴阳调和方可趋吉避凶,祈得福祉。汉代的伏羲、女娲形象已经固定为人形蛇躯,手持规矩,表示规天矩地,同时手中各托有日月,比喻阴阳和谐。东汉以后,随着神仙思想的流行,伏羲、女娲又成为仙界的成员,护佑死者魂灵升仙。显然,北朝贵族墓壁画上出现的伏羲、女娲就是起到接引墓主人夫妇通往仙界的作用。


汉末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曹魏西晋统治者主张薄葬。这就导致了原本在中原地区盛行的画像墓全面衰落,伏羲、女娲画像也极为罕见。而北魏沙岭墓壁画中伏羲、女娲的出现,不仅填补了汉唐考古壁画没有北魏时期定型材料的空缺,而且使中国的伏羲形象有了完整的代系,反映了民族汇聚和文明互动的特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明代稷益庙壁画上的伏羲形象

伏羲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创世神,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楚帛书·乙篇》有伏羲最明确的记载。帛书说:“曰故风峪伏羲,出自雷泽大人迹。”千百年来,人类对先祖创世感恩祭祀文化遍及神州大地。对三皇之一伏羲的崇拜绵延不绝,各地的伏羲庙、娲皇宫的修建也是方兴未艾。在山西省晋南新绛县至今还保留着一座东岳稷益庙,里面的壁画年代久远,内容丰富,记载着明代祭祀三圣的历史史迹,在现存的有关伏羲文化的壁画中弥足珍贵。


东岳稷益庙,俗称阳王庙,是为了祀奉后稷与伯益而修建。据明嘉靖二年(1523 年)《重修东岳稷益庙碑》记载:“阳王之墟者,东岳稷益庙也。罔知肇自何代,元至元重修。正殿旧三楹,国朝弘治年间恢复为五楹,增左右翌室各四楹,正德间复增先门三楹,献庭五楹、舞庭五楹。缭以周垣,架以长廊,隐以佳木,百工殚巧,金碧辉煌。”可知稷益庙原来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尤其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画面宽8.23 米,最高处达6.18 米,面积有130 平方米。壁画保存完好,绘有人神和各种人物400 余身,创作者为翼城籍画师程儒及其两子程絪、程耜,门徒张捆,绛州画师陈圆及侄子陈文、门徒刘崇德。壁画完成时间为明正德二年(1507 年)九月十五日。


壁画祭祀主体为“三圣”,东壁“三圣”为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轩辕黄帝氏,西壁“三圣”为大禹、后稷、伯益,其中祭祀太昊伏羲的画面尤为精彩。以伏羲为画面中心,形成了中轴对称的构图模式。围绕“三圣”主神,文武百官,武士侍女,手持笏板、斧钺、壶浆、果盘等器物分别站立两旁。殿台、树木为近景,午门、军帐为中景,山川、云树为远景,楼阁庙宇为两翼,壁画整体既和谐统一,又错落有致。伏羲一改以往的传统形象,身穿蓝色长袍,佩玉环绶带,足蹬翘头朝靴,头戴帝王冕旒冠,上绣日月。手拿绿色笏板,面色凝重,俨然一副古代帝王之装饰。画像面部清秀俊郎,长髯垂胸,美目入鬓,颇有古代神仙的仪容姿态。这种把伏羲君主神仙化的造型和之前在墓室壁画里伏羲、女娲的鳞身蛇躯大相径庭。这也反映了明代壁画摆脱了宗教画的传统模式,开始变得世俗化、程序化。


在以伏羲为首的“三圣”主像周围还穿插有稷益出生的传说,猎户上山狩猎的紧张过程,还有山林伐木、四时耕种等农耕故事。其中一伙人押着一只巨大的蝗虫精向“三圣”进献的内容尤为精彩。一群身材魁梧雄健的农夫,几人合力捉拿着一只极力挣扎的蝗虫。蝗虫面目狰狞,尖牙利爪,大声嘶鸣,奋力挣脱。农夫则豹目虬髯,肌肉暴涨,极力压制。整个情节设计张弛有度,动静相宜,细腻入神,颇有情趣,充满了艺术的夸张和想象力,生动刻画了农民为了战胜天灾虫害,奋勇前行,永不退缩的人民英雄主义形象。


这幅祭祀“三圣”的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它的题材在中国现存壁画中极为罕见,堪称是画在墙壁上的一部农业发展史。壁画用笔严谨,结构紧凑,充溢着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壁画虽为明代所绘,色彩方面却继承元代壁画遗风,线条流畅自如,以墨线勾勒人物服饰,随类敷彩,体现了强烈的质感。


伏羲及其15 代继承者生活的漫长时代,就是伏羲时代。伏羲作为中华人文始祖,他和他的部族在文明初创中作出了多方面奠基性的文化贡献。主要有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取火种、养牺牲、作甲历、定嫁娶、创礼乐、制九针、立占筮、设九部、以龙纪官等。这些发明创造涉及物质、精神的众多方面,文化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和制度文化的萌芽。由此可见,伏羲时期是历史上父系社会的开始,摆脱了早期母系时代的洪荒、蒙昧,开拓了较规范的新的人类生活。


当时,在部落中地位较高的巫师,就将现实情况绘画下来,然后作为信仰图画进行传承,遗留的原始岩画就成为破解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巨大密码。从中国现存伏羲、女娲图可以看出,这些原始简单的壁画,不同时代所反映的伏羲、女娲的职能和含义各不相同,也间接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文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留下了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


山西地域封闭,民风淳朴,很多宗教、民间祭祀文化在此流传甚广。对人文始祖伏羲的崇拜祭祀也是延续千年,无论是以庙宇宫观,还是以原始壁画的形式存在,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祭祀之初的原始风貌。通过这些原始的题记壁画,我们可以发现伏羲形象的发展变化,感受山西对先民领袖精神寄托的变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本源,在新时代的文化繁荣中,弘扬伏羲文化的开拓创造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https://www.zzqklm.com/w/xf/265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