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美育的路径研究 ——以无锡精微绣为例

作者:朱旭明,刘泽源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7-07人气:3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性、多样性和民族性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式审美的集合。高校美育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体现,总结了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探寻了高校非遗美育的策略和建议,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遗文化;高职院校;美育

 

2020《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美育改革发展的路径指明了方向,明确指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本文基于以上政策,结合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地方“非遗”文化融入美育的实践基础展开研究。

一、非遗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坚定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个地区和群体中适应当地经济、自然和人文环境,被不断再创造,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文化多样性和劳动人民创造力的高度尊重。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习体验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二)厚植家国情怀

非遗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例如,刺绣、陶瓷等传统非遗技艺,在一代代匠人中传承,在创作者和使用者之间传递,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归属感,当学生深入学习这些凝聚着群体力量的非遗成果时,会感受到个体与集体、家庭与国家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进而增强家国情怀。

(三)提升审美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高度集中的中式审美,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等项目均能够深刻体现中国审美。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体现了物质审美形态,民间民俗类非遗体现了行为审美形态,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承载着民族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高校美育中融入这些审美形态,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历,提升他们对中式审美的认识,提升对中式美学的鉴赏能力。通过非遗项目的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和感悟,理解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

(四)增强社会责任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将非遗项目有机融入高校美育,有效拓展了非遗文化的传播途径,同时,培养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通过开展体验活动、举办工作坊等,可以近距离参与非遗项目,获得年轻人对传统非遗的创新想法,更好地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进一步构建以人为本、以美育人的高校美育体系。

二、无锡精微绣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实践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7年建立无锡精微绣大师传习工作室,开展无锡精微绣的传承工作2023年获批江苏省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无锡精微绣是具有无锡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为苏绣的拓展项目,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新”活动:打造“非遗进校园”系列校园品牌文化活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形成鲜明的活动特色,通过系列化的文化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突出的美育教育效果。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校园开展各类精微绣体验活动,营造了全校学生学习精微绣的良好氛围,起到了以美育人的作用2017年起,结合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了锦绣芳华系列主题的精微绣文化传承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感悟无锡精微绣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和工艺之美。

学院承办了江苏省教育厅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拓展活动,扩大了精微绣在省内的影响力。2020年,分别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和无锡特殊教育学校举办锦绣芳华,艺承校园无锡精微绣作品展,赵红育大师作《刺绣与生活》专题讲座并开展精微绣体验活动,让众多师生领略到精微绣的魅力,拓展了无锡精微绣文化的传播范围,起到了文化辐射作用。

(二)“新”模式:构建“非遗+专业”的特色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以师徒手口相传的模式为主,此模式能够让技艺“原汁原味”地进行传承,但是受众面较小,技艺的创新力不足,这也是当前非遗技艺传承面临的重要问题。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自2017在校内成立无锡精微绣大师工作室,在校内开设无锡精微绣课程传授刺绣技艺工作室积极将非遗技艺与艺术专业课教学相融合,充分发挥艺术专业的设计优势和非遗的文化特色,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形成“双师双创”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新模式由非遗传承大师和设计专业教师组成的“双师”教师团队(图1),构建“非遗+专业”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了传统技艺传承培养模式,引入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和产品开发技能,培养懂设计、会技艺的现代“绣娘”,目前已有3名优秀毕业生成为该项目的传承人


图片1.png

1 无锡精微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红育在我校授课


 

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通了非遗“双创(创新+创业)”的路径,通过专业基础课提升了学生艺术表现技能,在精微绣课程学习中,能够发挥绘图、构图、色彩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刺绣技艺;在《包装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室内软装设计》等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中融入无锡精微绣文化,引导学生采用精微绣元素设计各类文创作品,在传统技艺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双创”对技艺传承的人才定位提出了全新的职业要求和期待。“创新”鼓励学生在传承非遗技艺中融入创新设计理念、拓展创新思维和持续创新实践;“创业”倡导学生紧跟社会需求,拓展传统非遗在多元化文化市场中的转化空间。学生团队完成了2017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锡绣艺术数字化创新传习工作坊”,“锦绣丝路 万里同风——新时代无锡精微绣传承者”项目获2024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三)“新”课程:建设公共艺术+地方非遗”的创新美育课程资源

将非遗文化作为高校美育教育的课程资源,是因为非遗研究的范围涵盖了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等非物质形态文化,更重要的是非遗的核心是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精髓,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无锡精微绣”“惠山泥人”等非遗文化作为思政元素融入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在《美术鉴赏》《艺术导论》课程中设地方传统美术专题,以中国刺绣艺术为点、无锡本土非遗为面开展教学,开展“家乡非遗大讨论”,激发学生关注非遗文化的热情建立“非遗文化讲堂”新媒体学习平台,作为美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自主学习,配套理论答题巩固学习成效,通过手作实践体验非遗技艺。举办“非遗大师讲堂”系列讲座,邀请“无锡精微绣”“惠山泥人”“紫砂”等非遗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分享非遗中的“中式美学”“人文内涵”和“工匠精神”。开展刺绣美育教育,弘扬地方“非遗”的文化精髓,夯实中华优秀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美育教育模式

(四)“新”路径:探索“同心教育+走向世界”的个性化非遗传承新路径

刺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丝绸文化、画、书等丰富等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历史悠久,其名人名作、装饰艺术、实用趣味无不彰显中式美学的特色和精髓。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传统刺绣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助力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弘扬者”为己任,积极探索以无锡精微绣文化为核心的非遗传承新路径,创新非遗美育新方向。

学院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通过精微绣体验活动团结党外人士、少数民族同胞等面向校内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系列精微绣体验活动,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种下石榴籽开出团结花等内容融入精微绣教学,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院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面向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非遗”类美育课程对于提升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具有显著意义。学院与无锡赵红育刺绣艺术馆共建了“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感知基地”,进一步拓展外国留学生了解认知中国的渠道,帮助外国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图2)。基地在实践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精神,向留学生传输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发展理念。


图片2.png


2 无锡精微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红育与留学生开展刺绣文化活动


 

三、策略优化

(一)数字人文下的美育环境重构

非遗是民众在一地长期生活生产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性质的技艺、民俗、文化,无锡地方非遗受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影响,是江南经济、文化的具化表现。数字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地理意义上的“地方”限制,可以在数字世界中形成“虚拟地方”。在高校非遗美育环境构建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构建“在地感”非遗社区,解决参与者无法深入感受无锡地域方俗的限制,实现有效的审美传播。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计划构建在线的”无锡精微绣博物馆”,沉浸式展现无锡本土民俗和“锡绣”的发展过程;基于H5技术,将无锡刺绣的人文风貌立体呈现在参与者面前,此举对于留学生感知中国文化具有最直观的效果。

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普及,高校美育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模式也有了长足发展。通过自制非遗技艺微课程、非遗历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讲等美育教学内容,可以有效解决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的客观限制,实现同学查漏补缺,根据后台数据,也能够进一步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高校非遗美育环境,实现多元的渗透和引导,实现美育教师和非遗大师的协同教学,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全域化的美育教育矩阵。

(二)叙事背景下的审美传播建构

非遗文化是一个时代人、事、物的艺术化呈现,具有极其丰富的叙事空间。高校美育不只是审美理论的照本宣科,是培养学生感知美、认知美的能力,形成发现美、欣赏美的美学意识,促进运用美、创造美的审美行为。因此非遗美育需要通过审美叙事的方式,让学生建立起非遗美学与生活的联系,透过非遗感知到其中蕴含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对微观的非遗作品赏析,彰显作品背后蕴含的宏大、深远和细腻的现实主题。比如,双面精微绣《丝绸之路》作品,在方寸之间描绘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呈现了古代中原文化、经济发展的辉煌,同时,作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主题,展现中国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高校非遗美育应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审美传播环境,注重学生在美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树立学生领导者形象,在学生圈层进行审美传播,达到更高层次的非遗美育传播效果。借助非遗技艺传承人、学者专家等专业人士的讲座、展演、展览等,分享从事非遗传承的经历和感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知叙事场景下的非遗文化。通过学生组织开展非遗文化志愿服务、非遗技艺体验活动,让学生领导者发挥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意见领袖”作用,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入到非遗美育实践中来。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锡绣文化传承志愿者协会”“锦绣艺术工坊”等学生社团,邀请非遗大师,在校内开展无锡精微绣体验活动、大师讲座、精微绣作品展等活动,打造了一个真实、可信、可感知、可体验的非遗美育传播场域,建立起学生对非遗美育实践环境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四、结语

在政策、文化、技术的支持下,将有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美育大环境,高校非遗美育的审美传播也由此拉开序幕。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精微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美育传播模式将成为高校美育发展的新路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非遗美育传播,将有助于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和“立德树人”的高校美育目标,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美育事业的发展。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