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非遗舞蹈的文旅融合传播路径研究 ——以桃子龙舞为例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桃子龙舞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非遗舞蹈,其传承与发展在数字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旨在探讨数字化背景下非遗舞蹈桃子龙舞的文旅融合传播路径,通过分析数字化转型对非遗舞蹈传播格局的重塑,以及桃子龙舞文化叙事创新与嵌入文旅场景的探索,进一步提出数字化驱动下的融合传播机制与优化路径,以期能为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桃子龙舞等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非遗舞蹈;桃子龙舞;数字传播;文旅融合
桃子龙舞的数字传播不仅是一种技术适应的过程,更是一次文化表达的再梳理与传播机制的系统重构。本文将深入探讨桃子龙舞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其文化精髓的有效传播。
1.数字化转型对非遗舞蹈传播格局的重塑
1.1媒介空间结构的重构与传播半径的扩展
数字化传播环境打破了传统非遗舞蹈对物理场所空间边界的依赖,传统非遗舞蹈多借助地域场域开展活动,表演空间常受节庆时点及社区组织的限制,数字媒介可打破地理边界,将文化传播由线下聚合式演出转向线上分散式呈现,以往被“在场”经验禁锢的舞蹈传播,得以在网络里生成“虚拟可到”的文化空间,让更多观众可在任意时间、地点借助数字平台参与体验,不仅拓宽了受众范围边,还提升了文化的流动性与传播力。
桃子龙舞是从山西中部地区春节仪式中诞生的民间舞蹈,其传统的传播范围只局限于特定村落与周边乡镇,随着视频平台的普及,该舞蹈被拍摄、剪辑,推送到全国观众面前,这种空间的跃迁让原本以地域为依托的舞蹈形式,在远离发生地的群体里赢得关注,促成了传播“共鸣圈”的重新组合。
1.2内容结构逻辑的重组与视觉语言的适配
数字媒介传播突出节奏的控制、符号的提取,以及视听刺激的呈现,传统非遗舞蹈的完整性体现在起势、发展、高潮与退场的时序构建中,而短视频内容传播强调高密度信息、快节奏与高频感官引导,舞蹈内容需被重新切割后再编排。
内容逻辑的重构最初表现为舞段的片段化处理,舞蹈不再采用整体呈现模式,而是分割成多个具有传播价值的动作单元,以“爆发力强、节奏鲜明、动作统一”为核心特征的这些动作,在平台传播中承担起引流作用,视觉语言的强化则将非遗舞蹈转成了符号体系,道具装饰、舞姿轨迹、表情动作等元素成为了图像编码的关键部分,而平台用户的观看习惯也持续反向影响着内容生成的剪辑与叙事路径。
在桃子龙舞的传播实践中,传统舞段多被剪辑成10至20秒的动作精华集锦,“龙头转身”“舞队合拢”“鼓点配合”等动作是视频重点展现的内容,与背景音乐及文字标签配合,实现了较高的观感紧凑度,能迅速抓住观众眼球,通过突出舞蹈里的精彩片段与韵律感,强化了短视频的视觉冲击力,有助于提升观众参与与分享的冲动,推动了非遗内容在短视频平台实现快速且大范围的传播。
1.3传播机制的再分布与参与结构的转型
非遗舞蹈在数字平台的传播结构,由中心化主导转向去中心化模式,以往舞蹈的呈现主要由表演团体或组织负责,传播将观演关系作为核心,受众基本上处于被动接收的位置,在数字平台上,平台算法成为了传播机制的驱动力,用户在行为上的参与感大幅增强,内容创作者跟普通观众的界限被明显削弱,文化的传播轨迹从“自上而下”转为“横向铺展”。
多主体的参与搭建起了一个能协同生成传播价值的结构系统,在这一框架内,政府文化部门负责基础内容整理并实施价值引导,专业机构及媒体平台实施内容运营,而普通用户则通过拍摄、分享、模仿等途径,构成了内容流通的主要节点。桃子龙舞在多个平台的传播就是多主体协同的体现,地方文化部门拍摄正式演出视频进行非遗资料归档,网络内容创作者采用重新剪辑、添加解说及评论的办法扩展舞蹈传播语境,观众以模仿呈现、弹幕互动与内容转发的形式参与传播,形成了舞蹈内容的二次创作及重新流通,进一步深化了观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拓展了传播的范围。
2.桃子龙舞文化叙事创新与嵌入文旅场景的实践探索
2.1故事母题激活与符号再创的传播策略
非遗舞蹈传播不仅关乎形式技艺,更需凭借文化叙事体系的激活与重塑达成,在数字化传播的语境里,文化符号与神话母题是推动非遗内容再生的关键动力,桃子龙舞以“仙桃献寿”为叙事源头,整合了桃木驱邪、蟠桃赐福、灵树守岁等多样象征含义,有着天然的神话渊源与民俗承载潜力。传统神话中的“度朔山”“天鸡唤春”“桃林三千里”等相关意象,赋予了桃子龙舞远古的神圣格调,也形成了其当代传播的文化根源。
在数字平台运营中,桃子龙舞的视觉形象跟叙事符号不断被提炼与重构,内容创作者围绕着“献桃贺寿”“桃龙游春”“蟠桃仙舞”等主题开展,将舞蹈片段与节庆仪式、神话传说等内容融合包装,让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能体悟到“祝寿”“驱邪”“吉庆”等文化内涵。某些平台的短视频还将“神树献桃,福寿连年”设为文案导语,把龙舞片段剪辑进“新春送福”或“非遗过年”的内容专题中,实现了传统母题在数字空间的重塑。
在传播方面,“桃子龙各耍各”的独特结构在视觉表达中形成了明显差异,被广泛应用于非遗图像识别及产品设计中,龙头与七个独立桃形龙身排列组合,不仅能强化“仙桃”意象,还能适应数字传播对画面层次感及节奏感的追求,依托图像叙事完成的符号重构,让桃子龙舞得以从线下表演对象转型成有传播适应性的文化符号,实现了故事到视觉编码的更新转变。
2.2在地场景重构与文旅IP形象打造
文化表达的空间承载方式决定了公共空间呈现的可能性,伴随乡村旅游、城市节庆,以及沉浸式场景开发的不断推进,非遗舞蹈逐步从“节庆配角”变身为“场景焦点”,成为文旅融合的关键视觉资源与仪式载体,桃子龙舞有着深厚的地方文化积累和鲜明的视觉表现特点,在各类文旅场景中实现了空间契合与形象重构,逐渐发展出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盐亭县政府聚焦“桃子龙”这一核心,进行了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依托龙潭非遗传习所的基础设施支撑,县政府建成了将展陈、培训、演艺整合在一起的非遗体验空间,传习所布置了“桃子龙工艺室”“舞蹈表演厅”等功能板块,依靠实物陈列与沉浸式认知,实现了舞蹈从观看体验项目到参与体验项目的空间过渡。而以“桃子龙进景区”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也成了当地文旅融合的常规项目,在蚕姑庙会、春游赏花节等活动中轮番上演,吸引了众多游客观看且参与互动,不仅营造了浓厚节庆氛围,还实现了文化记忆的有效联结。
桃子龙舞还在城市节庆空间中获得了多场景嫁接的路径,在春节期间,遂宁市船山区的“非遗年货节”“民俗游园会”“新春潮玩夜市”等文旅项目,均将桃子龙舞纳列为了主舞台展演内容,同时引入了“桃龙巡游”“非遗快闪”“桃龙送福”等沉浸互动体验,将桃子龙舞从“民俗活动”升级为“节庆特色亮点”。在活动中,舞者们穿着桃红色装束,在商圈、广场、古街等地进行穿梭式展现,结合灯光音效开展剧情演绎,重构“桃林仙境”的文化意境,成功提升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在旅游衍生品开发与城市品牌传播领域,当地也开始应用桃子龙舞的图形IP,遂宁市船山区通过“非遗+文旅”的融合规划,实现了桃子龙舞图形IP的系统开发,基于桃形龙节原型设计的钥匙扣、书签、年画、非遗手工包等文创产品,在各类节庆活动中纷纷亮相,深受年轻游客欢迎。形象传播视觉的固化让桃子龙舞实现从“表演形象”到“场景符号”的转化,为地方文旅空间提供了可持续且可进行再生产的叙事资料。
2.3观演互动机制与参与体验感的提升路径
数字媒介与场景互动融合的走向,让非遗舞蹈成为了能参与互动、可触达认知、可沉浸领悟的动态体验单元,互动机制的创立提升了观众的情感融入,加深了记忆深度,为非遗舞蹈的动态传播搭建了社会支撑体系,在互动性提升路径方面,桃子龙舞创建了多层级结构,包括线下参与机制、线上传播机制与虚拟沉浸机制三方面。
在线下层面,演出机制逐步往“观演—共演—沉浸”递进,在春节时段的文旅演出场合中,专业队伍不再局限于表演桃子龙舞,而是邀约市民与游客参与“桃龙献福”“桃舞招财”之类的互动表演,部分舞段简化后开放给游客模仿体验,配合主持人的解说与背景旋律,形成“游客也是演员”的沉浸式演艺情境,在龙潭非遗传习所,由传承人指导,游客可亲手制作桃龙模型,体验舞龙动作,完成从外围观者到核心参与者的角色专业。
在线上,用户互动与平台传播构建起了双向的共创体系,在视频平台,地方文旅账号举办了“桃龙迎春挑战”“桃子龙模仿秀”等主题互动活动,鼓励用户模仿动作,然后上传短视频,创建依托UGC(用户生产内容)的传播生态架构,某些账号还将“桃子龙”归入了直播栏目,凭借实时互动、弹幕解析和线上投票等形式,增强了用户参与度与传播黏合度。在虚拟空间方面,桃子龙舞借助AR/VR技术拓展了沉浸式的传播边界,部分博物馆、文化平台合作开发的“桃子龙虚拟体验舱”,凭借3D建模及动作捕捉技术,让观众借助佩戴的设备投身虚拟桃林,体验“仙桃献寿”场景。虚拟交互系统能有效激发年轻用的户兴趣,延长舞蹈文化的接纳周期,推动其跟科技场景的深度融合。
3.数字化驱动下的融合传播机制与优化路径
3.1传播链路整合与平台运营策略的协同优化
数字传播非遗舞蹈高度依赖平台机制与链路结构的协同,不同平台上非遗类内容的传播,存在传播逻辑破碎、受众流向分散、内容重复度偏高等问题,需要搭建内容统一、节奏协调合理、策略协同一致的传播链路体系,在传播链条的整合阶段,需统筹考虑内容生成、内容分发和用户触达三个核心方面,实现从“多平台独立推送”向“跨平台协同放大”的过渡。
将内容差异化布局与节奏分级发布作为平台运营策略优化的核心,需依照平台特性调整内容的呈现方式,如短视频平台需采用高频短内容,政务平台突出权威性及仪式性质,图文平台聚焦于文化的拓展深化与知识的阐释;运营策略还包括构建“节点化—模块化—周期化”的发布运作机制,将桃子龙舞的年度演出、专题展播、文化活动等内容归类为传播节点,将主文案、主视觉与主账号统一整合,实现内容风格契合、时间排布有序的协同推送,形成内容在多平台上的有效联动,增强传播系统化水平。
3.2效能评估闭环与数据驱动内容的精准迭代
数字化传播不仅为内容提供了多样出口,还给文化传播提供了数据反馈及内容修正的能力。在非遗舞蹈传播中,传统“经验判断式”内容运营模式,难以适应平台算法逻辑与用户行为的快速演变,应以数据为支撑搭建传播效果的评估体系,实现“内容—反馈—优化”的动态循环。
效能评估应针对传播路径、用户响应及内容质量三个方面建立指标模型,在传播路径层面,监测播放量、转发率及受众分布;在用户响应层面,留意互动数、弹幕内容、评论的情感特征与停留时长;内容质量层面需将受众偏好和平台推荐反馈加以整合,评估视听结构与文化表达的相符程度。依托多平台数据聚合与可视化分析,能生成传播效果的动态呈现,数据驱动的内容迭代,需聚焦于用户行为特征与内容呈现方式的耦合联系,如根据年轻用户偏好,可对“桃子龙各耍各”造型细节的特写予以强化,以剪辑手段加速动作节奏,搭配简洁的字幕与故事化文案,降低文化理解壁垒,提高观看的趣味性及传播接受度。
评估闭环的终极目的是增强内容结构与传播的契合度,实现“用户理解—文化感知—情感共鸣”传播路径的持续优化。
3.3政策机制联动与数字生态系统的协同建设
非遗舞蹈的数字传播除了依赖平台与创作者的努力,还需依赖制度层面的支撑和生态层面的协同保障,政府文化政策、平台治理机制与产业协同机制,构成了非遗数字传播生态系统的三大支柱,三者的协调状况直接影响传播覆盖的广度与表达的深度。
在政策机制方面,需促成“内容引导—技术支持—平台对接”三位一体政策落实模式,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地方非遗的数字采集及传播转化;另一方面,构建以传承人、创作者、平台机构为主体的非遗数字传播项目库,推动内容价值链从资源整理向深度开发转化。为建设数字生态系统,需推动平台与行业的跨界合作,多元主体如文化馆、旅游局、新媒体平台等应在内容开发、形象一致化、品牌授权、数据共享等方面达成机制互通,实现传播资源的共建共享,贯通从文化创作、媒介传播到文旅项目落地的产业脉络,形成上下游协同共进、资源互补共享、运行高效稳定的融合传播架构,增进非遗舞蹈在数字环境下的整体传播成效与社会认知度。
4.结语
以数字化为背景非遗舞蹈传播实践,不只是传统文化的陈列,更是一种关乎技术、空间与认同机制的深度革新,桃子龙舞作为兼具仪式美学与民间活力的舞蹈形态,在媒介转变与场景重构中需持续衍生新的文化内涵,通过视觉符号的塑造、叙事母题的激活和参与机制的嵌入,桃子龙舞可在跨域传播过程中承载起地方记忆、文化自信与社群情感的多样功能,数字传播的价值不只是传播这一意义,更在于构筑起人与文化、人与空间、人与历史间更为柔韧且延续的连接渠道,为非遗在现代社会的留存与再生提供真实且持久的路径支撑。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