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专题片《美人虞姬》的音频制作与声音艺术创作
一、概述
电影是在空间中展现的时间艺术,又是在时间中延续的空间艺术。通常说到电影空间,人们常常会理解为画面和画面所展示的生活空间,它展现着无限的生活之流,但却依赖我们眼前的现实的银幕框架(一个有四个边的画框)而存在。这样,电影空间实际上就存在着两种形态: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画面带给我们视觉上正面有限的二维平面的事物,而人耳却可以获取三维空间中全方位的信息,大量的画外空间都需要通过声音表现。德国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就曾说过:“声音产生了一个实际空间的幻觉,而画面实际上没有这个深度。”
然而“听”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却扮演相当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从“听”的角度简单谈一谈《美人虞姬》这部文化类纪录片的音频后期制作与声音艺术创作。
二、《美人虞姬》音频制作分析
在电影制作中,由声音唤起观众头脑中实体空间的幻觉, 借助于人的联觉。联觉是把某一种感觉系统得来的印象, 迅速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系统的心理现象。联觉审美, 在艺术鉴赏中极为平常。懂得音乐的人在“听” 音乐的时候, 能“看”到音乐中描绘的一切;看电影时, 在声音的刺激下, 审美主体同样可产生视觉形象。这种只存活在头脑中的物像, 被称为“心像”。声音的作用在电影中无可替代,甚至越来越多的电影减少演员台词的比例,用音乐表达情绪。在《美人虞姬》这部影片中,音频的表现形式显得尤为突出。主要包括同期录音、旁白配音以及音乐制作等,下面将逐一分析。
(一)同期录音
这部作品里的“听”内容就十分丰富。首先,影片的基础声音构成是由大量的同期录音完成的,这其中主要包含了同期影片的录音,同期环境声的录音以及同期采访的录音。整个录音工作都为了获得干净的同期声,而所有环境声,采访声和影片分开收录,也是为了后期制作时更加精细的处理。
(二)旁白配音
由于《美人虞姬》这部文化类纪录片的特征,旁白配音是该片另一非常重要的声音元素构成。此次的旁白配音我们是采用了后期配音的制作方式,也就是在成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由配音演员在录音棚进行后期旁白配音,当然,我们在后期制作对于旁白音轨也进行了单独的EQ和压缩处理,使其声音在听感上更加饱满清晰。
(三)音乐制作
在音乐制作方面,《美人虞姬》全片的音乐都做了十分细致的制作和处理。从片头部分的原创音乐音效制作,到片中期大量的配乐选段,以及各类经典电影作品的选段等等。
1.原创音乐
本片的原创音乐主要在片头部分以及片中部分配乐,采用音频MIDI制作软件制作完成,片头部分主要配以大气磅礴感的管弦乐,体现出影片辉煌的气势。片中配乐部分则配合内容的起伏,时而紧张时而忧伤又时而振奋人心,音乐的叙事和推动情节发展性也在其中很好的体现出来。
2.配乐
片中引用了一些著名昆曲杂居原声录音以及经典电影作品选段,例如电影《霸王别姬》选段、杂剧《楚霸王垓下别虞姬》选段、《千金记—别姬》选段等等。这些原声的选择看似不经意,实则配合以原画面给观者带来更加生临其境的真实还原感,让观者从影片中真正去到片中虞姬那个年代,更好的感受影片的所带来的纪实性。
3.音效
片中还大量使用了效果性音频素材,无论是在片头的音乐部分配合以各种宏伟的战争场面效果音,又或是在片中婴儿出生的哭啼声等等,这些音效的加入会使得影片的声音更加丰满,也让影片同期音频和后期音乐配音完美融为一体,给观者带来立体式的听感。
三、《美人虞姬》中声音艺术创作“画外音”分析
一部影片,由声音唤起观众头脑中实体空间的幻觉, 借助于人的联觉。联觉是把某一种感觉系统得来的印象, 迅速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系统的心理现象。联觉审美, 在艺术鉴赏中极为平常。懂得音乐的人在“听” 音乐的时候, 能“看”到音乐中描绘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电影是从画外音叙述开始的”。因为早在19世纪末,许多电影在放映时都配备有“讲授者”来进行现场解说。真正意义上的画外音最早运用于电影是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是声画艺术, 利用联觉的审美特点在声画组合上可以发掘的潜力是很大的,画外空间就是其中之一。
画外空间的提出, 进一步沟通了银幕空间和现实空间联系的逼真程度。现实空间是无限的, 画框只能切取其中的一部分, 通过画外空间, 可以让观众的思想向外延伸, 使画框内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拓宽了观众的视听功能,接下来将着重介绍《美人虞姬》在“画外音”上的声音艺术创作。
(一)《美人虞姬》画外音(旁白)类型分析
1.第三人称解说叙事型旁白类
这种类型的旁白在本片中非常大量的进行使用,从片头到片尾贯穿其中起到了很好的解说作用,这也是旁白作为台词对白的一种附属形式,对画面内容进行介绍和补充同时起到了引发情节发展的作用,进而串联整个故事,推动影片的发展,让我们对于一部完整的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然,旁白在影视作品时间空间转换上有着特有的优势,他可以任意的出现在影片的任何地方,可以大幅度跳跃,大大加强了影片时间空间上的链接。如本片很多个场景转换的段落里,通过旁白的链接,让镜头十分自如地切换,使得整个段落浑然一体。
2.第一人称内心独白型旁白
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是画外音旁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电影的语言特性,通常难以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影片画面一般表现人物的行为或等外部特征,而旁白,作为人物的自述,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则可游刃有余地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美人虞姬》画外音响类型分析
1.同步画外音响效果
同步画外音响在本片里有着相对大量的使用,主要用于大量的背景环境音响效果以及一些特殊的场景效果,这些画外音响给观者对于影片精确的空间定位,并增强了影片的叙事表现。
(2) 画外先入音响效果
画外先入音响效果则较为特殊,在本片中最显著的使用在那个先入的婴儿哭泣声以及孩子们操练武功的喊叫声,这些先于画面进入的音响效果,都很好的起到了推动影片发展以及内容转换的作用,让原本相对突兀的转场显得不但十分自然,更增强银幕形象的空间感,多层次的丰富画面。
(3) 音响蒙太奇效果
画外音和画面内的声音及视像互相补充,互相衬托,就产生了音响蒙太奇的效果。幕形象的空间感,多层次的丰富画面,多侧面的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对比中深化了影片主题内涵。
(三)《美人虞姬》画外音乐类型分析
1.画外原声音乐的使用,片中多次使用经典原声音乐选段,通过画内外的进出结合,对比强调了反作用力对影片的影响,让影片更加真实的再现还原,而画外原声与画框内影片内容形成对比,强调反作用力对于画框内的影响。
2.画外配乐,在全片大量使用,通过音乐本身特有的功能引导性,给观者带入各种不同情绪感觉的音乐体验,并能够进入影片叙事,为影片故事发展做出铺垫并推动情节发展,
3.画外音乐的内在表现,主要表现在对于影片人物情感的推动作用上,在影片尾声项羽战败时抒情的段落尤为明显,凄冷的笛声加以悲壮的管乐以传达情感的方式来表现主题,加强影片的艺术表现力。
四、结语
《美人虞姬》这部专题片的声音制作,笔者不但在后期声音素材制作上做出细致的处理和调整,更重要的是在制作前期对于影片有充分的准备和认识,这样才可在制作中利用声音去更加主观的表现影片,让声音的艺术创作为影片出彩,让观者能够更多的“听”到影片,从“听”去感受。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