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电梯检验过程中的风险及其防控措施

作者: 邓君湘来源:《产品可靠性报告》日期:2025-11-27人气:28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高层建筑数量激增,电梯保有量激增,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核心设备,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然而,近年来的电梯安全事故频发,给高层建筑的使用者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通过对电梯安全事故的分析可知,电梯检验质量直接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电梯检验属于高危特种作业,检验人员需在井道、轿顶、底坑等受限空间接触机械运动部件和高压电气设备,面临复杂风险。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年行动方案》强调,必须重点整治电梯检验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检验质量管控。本文旨在系统分析电梯检验风险,提出科学防控措施,为行业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一、电梯检验核心内容

(一)曳引与悬挂系统检测

曳引与悬挂系统是电梯运行的动力核心,其检验需严格遵循国家标准。检验内容包括曳引轮绳槽磨损度测量,当绳槽磨损深度超过2mm或槽壁厚度不足原厚度的80%时,将显著降低曳引力,存在轿厢溜车风险;钢丝绳张力均衡性测试要求各绳张力偏差不超过5%,张力不均会导致局部受力过大引发断丝;此外,还需检查绳头组合固定状态,确保锥套、弹簧等部件无松动,避免钢丝绳整体脱落。在实际检验中,部分老旧电梯因长期未更换钢丝绳,断丝数超过标准限值,成为重大安全隐患[1]。

(二)轿厢与门系统检查

轿厢与门系统直接关联乘客安全,其检验涵盖多个关键指标。轿厢结构强度检测需核查轿壁、轿顶的变形情况,防止因撞击或超载导致结构失效;门机系统测试要求开关门平均速度不超过0.3m/s,且关门力不大于150N,以避免夹伤乘客;门锁啮合深度测量必须确保层门、轿门门锁啮合长度≥7mm,否则可能引发开门走梯事故。数据显示,70%的电梯困人事故源于门系统故障,如门锁触点氧化导致误动作。

(三)导向与导轨系统评估

导轨系统作为轿厢运行的导向装置,其精度直接影响电梯稳定性。检验人员需使用导轨垂直度检测仪,确保每5m导轨垂直度偏差≤1mm;导轨接头间隙应控制在≤0.5mm,且台阶高度≤0.05mm,超差将导致轿厢运行抖动甚至脱轨。此外,对导靴与导轨的配合间隙也需精确测量,滑动导靴间隙一般为0.5-1mm,滚动导靴则需检查弹簧压力的一致性[2]。

(四)电气系统检验

控制柜是电梯的“大脑”,其检验需关注电气元件老化问题,如接触器触点烧蚀、继电器线圈绝缘破损等;线路绝缘电阻测试要求动力电路≥0.5MΩ,控制电路≥0.25MΩ,绝缘下降易引发漏电事故。此外,接地保护系统需确保接地电阻≤4Ω,部分老旧电梯因接地扁钢锈蚀断裂,导致外壳带电风险激增。驱动系统检验包括变频器参数核查,需验证输出频率、电压的稳定性;PLC程序逻辑检查则确保电梯运行符合平层、减速等控制要求。例如,某高速电梯因变频器过流保护功能失效,导致电机烧毁,暴露了控制系统检验的重要性。另外,应急电源需满足断电后持续供电≥30分钟的标准,同时测试紧急报警装置与值班室的通讯畅通性。轿厢照明亮度应≥50lx,部分电梯因LED灯板老化,导致照明不足,影响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应急电源与照明检测也是电气系统检测的重点内容,应急电源需满足断电后持续供电≥30分钟的标准,同时测试紧急报警装置与值班室的通讯畅通性。轿厢照明亮度应≥50lx,部分电梯因LED灯板老化,导致照明不足,影响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3]。

(五) 安全保护装置检验

限速器-安全钳是电梯的“救命装置”,检验时需模拟115%额定速度触发限速器,验证安全钳能否在2m内制动轿厢。部分电梯因限速器弹簧疲劳,导致触发速度超标,失去保护功能。液压缓冲器需进行复位试验,要求压缩后120秒内自动复位;弹簧缓冲器则需测量压缩行程,确保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曾有案例显示,某货梯因缓冲器内液压油泄漏,导致轿厢坠落时无法有效缓冲。光幕保护装置需在遮挡任意光束时立即反向开门,安全触板动作力应≤5N。部分电梯因光幕积灰或触板变形,导致防夹功能失效,增加乘客受伤风险。

二、电梯检验过程中的主要风险类型及成因分析

(一)机械伤害风险

机械伤害在电梯检验场景中呈现多发性与复杂性。从部件运行机制来看,电梯曳引系统中高速运转的曳引轮、限速器,以及轿厢门系统的自动启闭装置,均构成潜在危险。例如,在对曳引轮进行磨损度检测时,若未对设备进行有效制动与隔离,检验人员的衣物、工具一旦接触运转部件,极有可能被卷入,导致肢体严重损伤。数据显示,在近五年电梯检验事故统计中,机械伤害占比高达35%。究其原因,具有多维度特征。设备层面,部分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老旧电梯,因缺乏系统性维护,机械部件出现严重磨损、防护装置老化失效;管理层面,使用单位未严格执行检验前设备锁定与隔离流程,或未在危险区域设置明显警示标识;人员层面,部分检验人员存在经验主义,对机械风险的动态变化认识不足,在未确认设备完全停止的情况下盲目操作[4]。

(二) 高处坠落风险

轿顶与井道作业环境的特殊性,使高处坠落成为高风险作业场景。轿顶作业面通常仅1.5-2平方米,且四周无有效围挡,检验人员在检测轿厢顶部设备时,需频繁移动身体位置,稍有不慎即有坠落风险。而井道内各楼层开口处防护缺失、照明昏暗,人员在攀爬导轨或穿越楼层时,极易因踏空、滑倒导致坠落。据不完全统计,井道内坠落事故中,因未规范使用安全带导致的占比达62%。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主要集中于防护缺失与操作违规两方面。防护设施方面,部分电梯井道未按标准安装防护网,轿顶护栏高度低于1.2米安全标准;操作层面,部分检验人员为追求效率,简化安全绳系挂流程,或使用已损坏的安全锁扣,增加坠落隐患。同时,夜间检验作业时,井道内照明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坠落风险。

(三)电气安全风险

电梯电气系统的复杂性与隐蔽性,使电气安全风险防控难度显著提升。控制柜内密布的强电线路、变频器,以及随行电缆的绝缘层老化问题,均可能引发触电或电气火灾。在对老旧电梯电气线路进行检测时,若未严格执行“断电-验电-接地”标准流程,直接接触疑似故障线路,将导致触电事故。某检验案例中,检验人员因未确认电源状态,徒手拆卸控制柜元件,造成380V电压触电重伤。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性问题是设备老化,超过10年使用期的电梯,电气线路绝缘层老化概率达75%以上。技术层面,部分检验人员对新型智能电梯的电气原理认知不足,无法准确识别高压区域;管理层面,检验机构未定期对绝缘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导致检测结果失准,埋下安全隐患[5]。

(四)被困与窒息风险

电梯设备的突发性故障,使检验人员面临被困风险。制动器失效导致轿厢意外移动、门锁装置卡滞造成人员被困轿厢或底坑,若未及时救援,将引发严重后果。同时,井道作为相对封闭空间,若通风系统失效,氧气含量可能在30分钟内降至18%以下,加之装修残留的甲醛、焊接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积聚,极易导致窒息中毒。风险成因涉及设备、环境与救援三方面。设备层面,应急对讲系统损坏、紧急报警装置失效导致被困人员无法呼救;环境层面,井道长期封闭,未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即开展作业;救援层面,部分使用单位未定期演练救援流程,导致救援响应时间超过45分钟的黄金救援期。

(五)人为操作风险

人为因素是电梯检验风险的核心变量。新入职检验员因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对风险点识别能力不足,在检测限速器动作速度时,可能错误设置参数导致设备误触发;部分资深检验员存在侥幸心理,简化安全确认流程,如未对作业区域进行二次确认即开始操作。同时,疲劳作业现象普遍存在,据行业调研,每周工作时长超过40小时的检验人员,操作失误概率增加40%。事故原因主要是,管理层面,检验机构未建立有效的技能考核与奖惩机制,对违规操作行为处罚力度不足;培训层面,安全培训流于形式,缺乏案例教学与实操演练,导致人员风险防控意识薄弱。

三、电梯检验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一)制度建设层面

构建全流程安全管理制度是风险防控的基础。在操作规范方面,制定《电梯检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细化12个关键检验环节的操作步骤,明确双人互检、三级复核制度。例如,在电气检验环节,强制要求“一人操作、一人监护”,并对断电后的验电过程进行视频记录。建立检验前风险评估机制,通过LEC风险评价法,对作业环境、设备状态、人员状况进行量化评分,针对高风险项目制定专项防控方案。监管机制创新方面,推行“互联网+监管”模式,检验机构需实时上传检验数据至监管平台,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异常数据(如检验时长过短、隐患零报告)进行重点核查。建立企业安全信用档案,将检验事故率、隐患整改率与机构资质年审挂钩,对连续两年事故率超标的机构,暂停其检验资质。

(二) 技术创新层面

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风险防控效能。在硬件设备方面,研发多功能检验机器人,集成激光测距、超声波探伤、红外测温等功能,可自主完成井道尺寸测量、导轨垂直度检测等作业,减少人员进入高危区域频次。例如,某型号机器人可在20分钟内完成传统人工需2小时的井道检测任务,且检测精度提升30%。安全防护技术持续迭代,新型智能安全带配备GPS定位与生命体征监测功能,当人员发生坠落时,系统自动向管理平台发送求救信号,并记录坠落时间、位置信息。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电梯运行参数,检验人员可在轿厢外完成数据监测,避免直接接触带电部件。

(三)人员培训层面

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有效提升人员专业素养。新入职人员需通过“理论学习-模拟实操-跟岗实习”三阶段培训,重点掌握安全防护技能与基础检验流程,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作业。针对资深检验员,开展每年不少于60学时的进阶培训,内容涵盖新型电梯技术、智能检测设备操作等前沿领域。应急能力建设注重实战化演练,每季度开展多场景模拟训练,包括轿厢被困救援、触电急救、火灾逃生等科目。引入VR虚拟仿真技术,还原真实事故场景,使培训人员身临其境感受风险危害。同时,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定期为检验人员开展压力管理培训,避免因情绪波动引发操作失误。

(四)环境改善层面

标准化作业环境改造从源头降低风险。使用单位需在检验前完成井道清理,铺设防滑作业平台,并确保照明亮度不低于300lux。推广模块化防护装置,如可快速安装的井道防护网、轿顶伸缩式护栏,提升防护效率。在通风系统方面,配备便携式强制通风设备,确保井道内空气流通速度不低于0.25m/s。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实现风险实时预警,在井道内安装多参数传感器,实时监测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含量、温湿度等指标。当氧气含量低于19.5%时,系统自动触发声光报警,并启动应急通风装置。通过物联网技术,环境数据同步上传至检验人员手持终端,便于其动态掌握作业环境安全状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梯检验内容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决定了检验过程中风险的多样性,设备老化、操作不规范、人员技能不足及管理监督缺位是导致风险的核心因素。为满足要求,电梯检验风险防控需构建“制度-技术-人员-环境”四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通过完善法规标准、推广智能技术、强化人员培训,可显著降低事故发生率。未来,随着5G、物联网技术的普及,电梯检验将向远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风险防控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需持续加强跨部门协作,推动形成政府监管、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的多元化格局。





文章来源:《产品可靠性报告https://www.zzqklm.com/w/kj/32519.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