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球选手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击球动作控制能力的影响分析
摘要:为提升青少年网球选手击球动作控制能力,结合相关实验,研究了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青少年网球选手击球动作控制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某高校40名网球青少年选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体能训练,结果表明,实验组选手在击球动作的稳定性、精准度以及动作一致性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网球选手的击球动作控制能力。
关键词:青少年网球选手;核心稳定性;训练;正反手击球能力;影响
核心稳定性作为身体运动的基础,对于网球选手在击球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发力传导以及动作精准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聚焦于青少年网球选手,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的测试分析,深入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其击球动作控制能力的影响,这对推动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青少年网球选手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作用
青少年网球选手核心稳定性训练包括“鸟狗式练习”“死虫式练习”“瑞士球训练”“悬吊练习”等内容。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网球选手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强化青少年的强化腰-骨盆-髋关节区域的肌肉群,增强击球时的动态平衡能力,提升提高击球的深度、速度和落点控制能力[1]。二是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强化青少年网球选手的移动能力、敏捷性,满足网球比赛中频繁急停、变向、快速启动的运动要求,帮助青少年在网球比赛中步法调整更加精准,启动更加迅速。三是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降低青少年网球选手运动受伤风险[2]。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强化青少年的核心肌群,更好地稳固脊柱和骨盆,减少青少年网球选手的关节异常负荷。比如通过平板支撑等训练可有效预防腰椎压力过大导致的椎间盘损伤。
2.青少年网球选手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击球动作控制能力带来的影响分析
2.1研究对象
为更好地研究青少年网球选手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击球动作控制能力带来的影响,本研究以某高校2022级40名网球专项男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为国家二级运动员,现将40名男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组各20人,开展为期14周的干预实验。实验对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从中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网球选手年龄、身高、体重等没有明显差异。
表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
组别 人数(名) 年龄(yr) 身高(cm) 体重(kg) 运动等级
实验组 20 19.66±0.63 174.57±4.45 73.40±5.41 二级运动员
对照组 20 20.19±0.62 173.26±2.58 73.01±4.42 二级运动员
2.2研究方法
本次实验时间为 2023 年 10 月—2024年 1月,其中实验首周与最后一周属于实验前测与后测时间,每周分别在周二、周五进行两次训练。其中实验组采用了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主要包括“鸟狗式练习”“死虫式练习”“瑞士球训练”“悬吊练习”等训练方法内容。对照组采用了常规的训练方法(抗阻力量训练),主要包括“俯卧撑”“开合跳”“仰卧起坐”“波比跳”“高抬腿”“哑铃提踵”等内容。除了训练方法不同以外,实验组与对照组“次数/组别”“训练间歇时间”均保持一致,分别是“20次/3组”“20~30秒”。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场地、测试器材、测试方法等也均保持一致。
2.3测试方法
关于“击球动作控制能力的影响”分析,本次选择了“网球正反手击球能力”作为核心测试指标,测试依据为“国际网联网球技术等级评级系统,简称(INT)”,测试内容主要包括网球选手在网球底线正反手击球的深度、精度与速度。本次选择了青少年网球选手的正反手击球深度—速度、正反手击球精度—速度作为测试指标,具体测试方法如下。
(1)网球底线正反手击球深度—球速测试。测试总分值为 90 分,要求网球选手测试 10 颗球,正手击球与反手击球各5个。在测试网球场地,需要先采用标志贴划分五个得分区域,其中四个属于常规的得分区域,剩余一个属于双倍得分区,前者得分区域要求是网球的第一落点且均在单打界内。后者得分区是网球的第二落点,位于界外。青少年网球选手站在网球场底线中点区域等待击球,由专业的教练站在隔网发球线T点位置进行喂球。喂球时要求正反手轮流进行,网球的落点不宜过偏,应在发球线与底线间的半场区域。在确认选手做好准备后,教练开始喂球,并由专业计分员记录选手得分信息。在测试击球结果时,需要在击球位置正后方架设雷达测速枪进行记录,记录员根据测速枪显示的结果,记录击球时的速度。
(2)网球底线正反手击球精度—球速测试。 本次测试的总分值为84分,共12颗网球,按照击球直线、斜线各六个进行测试。在具体测试时,需要先将网球场地分为四个得分区,其中三个是常规的分区,是网球第一落点区域。剩余一个是双倍得分区,是网球第二落点的得分区域。网球选手站在底线中点位置等待击球,教练负责喂球,所在喂球的位置与测试深度时站位一致。喂球时需要将网球发到发球线与底线之间的区域,单打边线与底线中点之间,目的是为网球选手预留充足的空间进行击球。在网球选手相应的击球位置正后方架设雷达测速枪,记录网球落点球速。
2.4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先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统计,随后采用SPSS27.0 软件进行实验前后独立样本以及单独样本T检验分析,当P>0.05,说明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当P<0.05,说明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当P<0.01,说明数据存在极显著差异。
2.5结果讨论分析
2.5.1实验前两组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能力得分对比分析
表2展示了实验前两组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能力得分对比情况,从中可知,在正反手底线击球深度测试指标与精度方面的P值分别是0.458、0.351,均>0.05,说明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正手击球速度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P值为0.282>0.05,说明差异并不显著。在反手击球速度方面,P值为0.602>0.05,说明不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在实验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正反手击球深度、精度、速度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表明整个实验不会因为不同青少年网球选手技术水平差异对实验结果造成较大的误差影响。
表2 实验前两组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能力得分对比表(N=40)
测试指标(单位)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正反手击球深度(得分) 50.21±5.02 52.60±4.90 -0.993 0.458
正反手击球精度(得分) 52.17±5.20 53.53±5.51 -0.565 0.351
正手击球速度(km/h) 72.85±10.41 75.69±7.03 -0.847 0.282
反手击球速度(km/h) 71.95±9.45 72.43±9.26 -0.124 0.602
2.5.2实验后实验组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能力得分对比分析
表3展示了实验后实验组测试前后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能力得分对比情况,从中可知,在经过核心稳定性训练后,青少年网球选手的正反手击球深度、精度以及击球速度均得到了明显提升。其中正反手击球的深度与精度P值均为0.000,P<0.01,说明实验前后存在极显著差异。正反手击球速度P值分别是0.001、0.000,P<0.01,说明实验前后存在极显著差异。从上述分析可知,在经过核心稳定性训练后,四项测试指标均<0.01,实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说明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青少年网球选手击球动作控制能力有着非常好的提升效果。
表3 实验后实验组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能力得分对比表(N=40)
测试指标(单位) 实验前测 实验后测 T P
正反手击球深度(得分) 50.21±5.02 71.18±5.33 3.15 0.000
正反手击球精度(得分) 52.17±5.20 75.12±4.92 3.24 0.000
正手击球速度(km/h) 72.85±10.41 91.97±11.01 2.52 0.001
反手击球速度(km/h) 71.95±9.45 88.51±10.05 2.47 0.000
2.5.3实验后对照组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能力得分对比分析
表4展示了实验后对照组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能力得分对比情况,从中可知,在常规训练方法下,青少年网球选手的正反手击球深度、精度P值分别是0.031、0.022,P<0.05,说明实验前后存在显著差异。在正反手击球速度方面,P值分别是0.017、0.039,P小于0.05,说明实验前后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经过常规训练后,对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能力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3]。通过抗阻力量训练,青少年网球选手的各部位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得到增强,身体协调与爆发力提升,从而提高了正反手击球动作控制能力水平。
表4 实验后对照组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能力得分对比表(N=40)
测试指标(单位) 实验前测 实验后测 T P
正反手击球深度(得分) 52.60±4.90 56.97±5.20 2.13 0.031
正反手击球精度(得分) 53.53±5.51 62.29±5.99 2.79 0.022
正手击球速度(km/h) 75.69±7.03 82.53±7.73 1.98 0.017
反手击球速度(km/h) 72.43±9.26 78.33±11.39 1.56 0.039
2.5.4实验后两组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能力得分对比分析
表5展示了实验后两组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能力得分对比情况,从中可知,在正反手底线击球深度测试指标与精度方面的P值分别是0.000、0.001,均<0.01,说明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在正拍击球速度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P值为0.282>0.05,说明差异并不显著。在正拍击球速度方面,P值为0.602>0.05,说明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正反手击球速度方面,P值分别是0.013、0.044,均<0.05,说明两组存在显著差异,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通过上述可知,相较于常规的训练方法,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对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动作控制能力水平提升的效果更加显著。
表5 实验后两组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能力得分对比表(N=40)
测试指标(单位)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正反手击球深度(得分) 71.18±5.33 56.97±5.20 4.62 0.000
正反手击球精度(得分) 75.12±4.92 62.29±5.99 4.07 0.001
正手击球速度(km/h) 91.97±11.01 82.53±7.73 2.97 0.013
反手击球速度(km/h) 88.51±10.05 78.33±11.39 2.99 0.044
3.结语
总之,本次研究表明,无论是传统阻抗力量训练,还是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均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网球选手正反手击球动作控制能力,且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提升的效果更好。原因可能是在网球底线正反手击球技术中,主要利用核心区域将下肢蹬地力量传导并传递至手臂上并作用到球拍,形成“鞭打”动力链。整个过程非常考验选手的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有效刺激神经中枢系统对肌肉控制能力,激活核心区域小肌肉群,增强肌肉力量与耐力,促使躯干更加稳定,力量传递效果更好,由此达到增强正反手击球动作控制的能力。而常规的抗阻力量训练以器械负重为主,自身负重为辅,主要针对全身肌肉能力提升,缺乏小肌肉的力量锻炼提升,因此在网球正反手击球效果方面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更具优势。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