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舞《宴乐》中舞俑活态呈现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艺术与文学领域,“活态”常用来形容艺术品和文学作品所展现出的活力与变化。独舞《宴乐》便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概念,舞者以精湛的肢体语言,将静态的舞俑转化为动态的舞人形象,再现了盛唐的风貌。文章旨在探讨独舞《宴乐》中舞俑活态呈现的实践过程及其艺术价值。通过对历史原型与舞台转生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宴乐》如何从古代文物中汲取灵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宴乐;活态;人物形象;舞俑;汉唐舞
1.《宴乐》的历史原型与舞台转生
汉墓陶俑的衣袖仍凝着未散的宴饮酒香,唐俑的釉彩里还流转着胡旋舞的风痕。这些被时光定格的舞者,不仅是两个时代乐舞生态的缩影,更成为孙颖创作《宴乐》时解码历史的密钥,让沉睡的舞俑在舞台上重新呼吸。
汉代舞俑的兴盛,与“视死如生”的厚葬传统密不可分。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彩绘长袖舞俑,常以“体如游龙,袖如素霓”的姿态陪伴墓主——其腰腹折曲近九十度,右手长袖斜曳及地,左手却反翘过顶,既显“折腰”之柔,又藏“翘袖”之劲。这种矛盾统一的体态,恰是《宴乐》开篇“楚腰卫鬓”段落的原型:舞者以腰椎为轴的顿挫折叠,复刻了陶俑肌肉线条的张力;广袖在“抛袖”“扬袖”间的骤然凝滞,更是将汉俑古朴顿滞的质感转化为动态语言。彼时贵族宴乐中“钟鸣鼎食,舞袖翩跹”的场景,通过舞俑与文献的互证,在《宴乐》中化为宴席间交错的身影,连舞者足尖碾地的沉缓节奏,都暗合了汉俑底座所暗示的“顿步”韵律。
唐代舞俑则在开放的时代浪潮中绽放多元之美。西安出土的唐三彩乐舞俑群中,既有梳双鬟、着襦裙的汉装舞俑作“提踏”之姿,又有深目高鼻的胡俑跳“旋身”之舞,印证了《教坊记》中“胡汉杂陈”的乐舞盛况。《宴乐》的“胡风宴”段落便直接取材于此:舞者借鉴胡旋俑“弦鼓一声双袖举”的急转姿态,以单足为轴的连续旋转再现“回雪飘飖”的动感;而与之对舞的汉装舞者,其“挽手踏歌”的集体动作,则脱胎于咸阳唐墓出土的联臂舞俑——那些陶俑肩肘相抵、足尖平齐的造型,在舞台上化为整齐划一的踏地节奏,将唐代“街陌皆唱”的市井欢腾与宫廷宴乐熔于一炉。
当《宴乐》中汉代舞段的“凝重”与唐代舞段的“流转”交替上演,实则是舞俑文化基因的当代苏醒。孙颖让洛阳汉俑的折腰在舞台上完成从静态到动态的蜕变,让西安唐俑的多元在舞步中延续文明的对话,最终证明:那些沉默的陶土,从来都是跳动的历史。
2.《宴乐》中舞俑活态呈现的动作设计
2.1汉唐三彩与彩绘舞俑的动态转译
独舞《宴乐》的姿态体系,实则是对汉唐三彩与彩绘舞俑的动态转译。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彩绘长袖舞俑,其右臂平伸如衡,衣袖在肘部形成一道近乎直角的折线——陶土的粗粝质感让这道折线带着天然的凝滞感,仿佛下一秒就要在重力作用下坠落。《宴乐》的舞者将这道折线转化为“抛袖”动作的核心语汇:当手臂从身侧骤然扬起,在与肩同高的位置戛然停顿,腕关节保持着与陶俑如出一辙的刚性角度,仿佛衣袖仍带着千年陶土的重量;而停顿后的骤然舒展,又让袖摆化作一道流畅的弧线划破空气,恰似敦煌飞天壁画中流转的云纹,刚与柔在同一瞬间完成碰撞。这种“凝”与“释”的交替,正是身韵“阴阳”美学的极致演绎——汉俑的“阳刚之骨”与飞天的“阴柔之韵”,在舞者的臂膀间达成了跨越时空的和解。
徐州汉墓的彩绘乐舞俑群中,有一尊拈物俑的右手食指与中指微微相扣,指节因施力而泛起陶土特有的青灰色,那是两千年前工匠对“拈”这个动作的凝固式解读。《宴乐》的舞者将这一细节放大为指尖的“微颤技法”:当表现汉代舞段时,指尖在“拈花”瞬间会有半秒的僵硬停顿,指腹微微内收,复刻陶俑指节的顿挫感;转入唐代场景后,指尖立刻松弛下来,以“抚云”的柔缓划弧掠过眼前,指缝间流淌的韵律,与西安出土的唐彩绘抚琴俑腕部的柔和曲线如出一辙。这种指尖质感的切换,恰似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从“俑的静态造型”到“人的灵动神态”的转换之门。
西安鲜于庭诲墓的唐三彩舞俑,其左足尖以75度锐角勾起,小腿与脚背形成一道笔挺的直线,裙摆随这一姿态自然垂落,在俑座上刻下清晰的折线阴影。《宴乐》的舞者将这一静态造型解构为“勾脚旁提”的动态序列:足尖勾起时刻意绷紧踝关节,复刻唐俑那如刀削般的锐角;当身体以腰腹为轴向上提拎时,绷紧的小腿肌肉保持着陶俑式的稳定感,而髋关节的旋拧又让躯干自然形成敦煌特有的“S”形曲线——此时舞者旋转的裙摆,恰如唐俑釉彩在阳光下流动的光泽,将陶土的厚重与釉色的灵动,熔铸成旋转中不断生长的生命韵律。
这些转译绝非简单的形态复制。舞者通过呼吸的提沉、肌肉的张弛、关节的顿挫,让汉俑的古朴顿滞与唐俑的雍容灵动,在舞台上获得了全新的生命维度——那些曾经被时光定格的陶土线条,终于在《宴乐》的舞步中,流淌出属于活人的呼吸与心跳。
2.2技巧设计的独具匠心
《宴乐》的技巧设计,恰似一场精密的“考古复原工程”。舞者的每个腾转的每个折体,都藏着破译陶俑动态密码的巧思,让沉睡千年的俑像在技巧的张力中,苏醒得既忠于历史又富于生命。
翻身动作的设计,堪称对唐墓胡旋俑的“动态翻译”。西安出土的唐三彩胡旋俑,裙摆呈漩涡状飞旋,釉彩在旋转处形成深浅不一的流痕——那是唐代工匠对“弦鼓一声双袖举”的凝固式解读。《宴乐》的舞者将这道漩涡转化为可量化的离心力控制:当完成“点翻”时,以头顶为圆心,躯干每旋转180度,双臂便如胡旋俑的衣袖般向外甩出30度,指尖轨迹与俑像裙摆的螺旋纹完全重合;而“串翻身”时,每秒2.5圈的转速里,腰腹肌肉的收紧程度精确对应着陶俑腰部的弧度,既让旋转保留胡旋舞“回雪飘飖”的灵动,又在每次转体的顶点加入0.3秒的微顿——那是模仿陶俑颈部与躯干连接处的细微裂痕,让胡风的奔放始终带着俑像的历史厚重。更精妙的是“旁变后”动作:舞者以腰为轴向后折体,腰椎的折叠角度复刻了吐鲁番唐俑“仰身旋舞”的姿态,而双腿在空中划出的弧线,恰与胡旋俑底座的圆形托板形成呼应,让技巧的难度与文物的形制达成奇妙的平衡。
贯穿全舞的“顿挫感”,是技巧设计中最富叙事性的匠心。开篇“俑像活化”段落,舞者的肌肉控制堪称“人体陶塑术”:当第一声铃铛响起,舞者瞬间凝固成洛阳烧沟汉墓舞俑“折腰掩袖”的造型——肩胛骨如陶片般凸起,肘关节角度误差不超过5度,连指尖下垂的弧度都与文物拓片完全吻合;而鼓声落下时的姿态切换,更藏着“陶土开裂”的隐喻:从汉俑的顿挺到唐俑的舒展,颈部转动的0.5秒延迟里,肌肉先如陶土般僵硬绷紧,再突然松弛如釉色流淌,让观众清晰看见“俑”的坚硬如何在动态中皲裂,露出“人”的柔软肌理。这种顿点式变化绝非简单的停顿,而是对文物时间感的提炼:西安唐俑历经千年形成的冰裂纹,在动作切换的棱角中化作可见的“历史痕迹”;徐州汉俑衣袖的残破边缘,则转化为手臂动作的骤然收束,让技巧成为跨越时空的触觉符号。
技巧设计的终极匠心,在于构建“陶俑—文献—音乐”的三重对话。舞者“躺身蹦子”的旋转轨迹,既对应着《乐府诗集》中“体如游龙”的描述,又暗合唐三彩乐舞俑群的布局;而“碾转”动作的步频,精确匹配着唐代羯鼓的节奏——每步0.8秒的停顿,恰与西安出土的唐代鼓面纹饰间距相契。当舞者最终以“探海”姿态定格,右腿的舒展如汉俑的永恒伫立,左腿的微颤似唐俑的瞬间呼吸,这种“凝”与“动”的共存,道尽了技巧设计的深意:不是对历史的复刻,而是让陶俑的线条、古籍的文字、失传的乐律,在舞者的血肉之躯里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共生。
3.《宴乐》舞俑活态呈现的情感表达
《宴乐》的舞台上,舞俑的“复活”不仅是肢体的苏醒,更是汉唐精神的情感复现。那些凝结在陶土中的时代气韵,通过舞者的眼神、呼吸与肢体张力,化作可触可感的情绪洪流,完成从文物到生命的情感跃迁。
3.1复现汉唐舞蹈风貌:让陶俑的姿态流淌时代精神
当第一声鼓点如惊雷炸响,舞台上凝固的身影骤然苏醒——那眼神里跃动的坚定,与咸阳汉墓出土的彩绘乐舞俑瞳孔中凝固的昂扬如出一辙。膊的震颤频率,恰与洛阳烧沟汉墓舞俑肩胛处的肌肉线条形成奇妙共振:陶俑双臂平展时微微凸起的三角肌,在舞者快速抖肩时化作每秒三次的精准震颤,仿佛能听见陶土颗粒在时光里簌簌脱落的声响。
足尖叩击地面的节奏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汉代“七盘舞”俑群中,那些足尖点地、足跟悬空的造型,被转化为舞者足尖与地面的密集对话——每三次急促的点踏后必有一次沉缓的碾地,恰似汉画像砖上“盘间腾蹑”的韵律。当右腿猛地向斜前方延伸至极致,膝盖绷直如汉俑的陶塑小腿,足尖勾起的锐角复刻着徐州汉俑“翘首折腰”时的张力;而骤然砸地的重拍里,足跟与地面碰撞的闷响,带着西汉彩绘俑底座般的沉实,却在落地瞬间以脚踝0.5厘米的微颤,让陶土的僵硬突然洇出活人的血脉搏动。这种“顿”与“挫”的交替,藏着汉代舞俑最深刻的精神密码:洛阳汉俑折腰近90度却始终挺直的脖颈,西安汉俑屈膝蹲伏却绷紧如弦的脚背,都在诉说“折腰不折气”的雄浑——《宴乐》的舞者将这份精神注入腰椎的转折,每一次折体都让脊椎如汉简般层层叠起,既显“翘袖折腰”的柔,更藏“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刚。
结尾处的风格转捩,是唐俑釉彩里沸腾的时代气韵在舞动。西安出土的唐三彩乐舞俑群中,胡俑深目高鼻的面庞与汉装俑双鬟垂肩的温婉,本是凝固在釉色里的共生;而《宴乐》的舞者让这份共生有了呼吸。抬腿勾脚时,足尖75度的锐角完全复刻唐俑“胡旋踏节”的足形,脚踝的快速翻转却带着西域马球俑的灵动;双手捧掌弹指的脆劲,对应着吐鲁番唐俑执琵琶时的指尖张力,指腹与掌心碰撞的声响,恰似丝绸之路驼铃与长安市声的交响。棱角分明的手臂划出道道折线,是唐俑“健舞”姿态的刚劲;纤细手型勾勒的柔婉弧线,是唐俑“软舞”韵味的流转——当这两种线条在敦煌“S”形曲线中交织,舞者的“三道弯”体态便成了立体的历史:右肩下沉如西安汉装俑的温婉,左胯顶出似唐三彩胡俑的奔放,脖颈的微扬则藏着唐代“天可汗”时代的自信。
陶俑的釉彩终会褪色,但《宴乐》的舞姿让那些凝固的姿态长出了时代的筋骨。当汉代舞段的沉实与唐代舞段的灵动在舞台上交替,实则是汉俑的雄浑与唐俑的包容在共舞——那些陶土里封存的时代精神,终于顺着舞者的呼吸,流淌成了可感可知的生命韵律。
3.2继承汉唐审美风格:用对立统一的韵律传递古韵
《宴乐》的舞台,恰似一座流动的汉唐美学博物馆。那些镌刻在陶俑身上的对立统一密码,在舞者的举手投足间被层层破译,让“刚柔相济”的古老哲思,化作可感的韵律流淌
第一个造型便藏着汉代审美的基因密码。舞者重心随胯部向右倾斜,右腰眼如被无形之手轻按的陶土,腰肌舒展如洛阳汉俑腰间垂落的绶带——那尊出土于烧沟汉墓的彩绘舞俑,正是以同样的姿态跪坐于宴饮俑群中,右胯微沉却始终保持脊椎的挺拔。《宴乐》的舞者将这份张力推向极致:脊椎如堆叠的汉简般节节竖起,颈椎与腰椎形成15度的夹角,既不似现代舞蹈的垂直紧绷,也不似戏曲身段的刻意拧转,恰如汉俑“折腰不折骨”的倔强。当腰肌的柔与脊椎的刚在同一具躯体里角力,观者能清晰看见:徐州汉俑“翘袖折腰”时绷如弓弦的背肌,西安汉俑“仰首望日”时舒展如翼的胁肋,都在这一造型中完成了从陶土到血肉的转化。厚重与轻疾的共生在此显形:足尖碾地的沉实带着汉俑底座的稳重,而肩头若有若无的颤动,又让陶土的厚重洇出活人的呼吸。
《宴乐》将这种平衡转化为动态韵律:当手腕轻颤如弱柳扶风时,指尖的每一次颤动都对应着软舞俑裙摆的褶皱;而脚下踏步如金石落地的重音,又与健舞俑靴底的防滑纹路形成跨时空的共振。柔中藏刚的张力在此沸腾:看似柔弱的掩面动作里,小臂肌肉的微隆藏着胡旋俑的力量;而刚劲的踏步之间,脚踝的内扣又泄露出软舞俑的温婉。
贯穿全舞的“圆”形身韵,让汉唐审美的对立统一有了流动的血脉。从指尖划弧如唐俑手持的玉璧,到腰腹旋转似汉画像砖上的“长虹贯日”,每个动作都在完成“起承转合”的循环。当舞者以肩为轴划下半个圆弧,肘尖的轨迹恰似西安唐俑披帛的曲线;而当这道弧线在胸前骤然收束,又化作洛阳汉俑手中玉璜的锐角。这种“圆中藏方”的韵律,让陶俑的静态线条长出了动态的筋骨:汉代舞俑凝固的“圆弧袖”,在旋转中成为流动的“太极图”;唐代俑像分段的“折线腰”,在拧转中连成气韵贯通的“游龙”。从指尖到腰腹的气韵循环,让“古韵”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的冷寂,而成为舞者毛孔中渗出的温热——就像唐三彩釉色在不同光线下会变幻出青、黄、褐的层次,《宴乐》的每个动作都在刚柔、虚实、藏露的交替中,让汉唐审美绽放出永不褪色的光彩。
4.结语
《宴乐》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技巧设计的独具匠心与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在于它对汉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让古老的陶俑与现代的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人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与精神共鸣。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像《宴乐》这样的作品出现,它们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更能够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