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群众舞蹈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以山西“群星奖”舞蹈比赛为例

作者:王梓煜来源:《尚舞》日期:2025-11-24人气:12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舞蹈,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山西“群星奖”舞蹈比赛作为群众文艺的重要展示平台,不仅汇聚了众多优秀的舞蹈作品,更反映了当前群众舞蹈现象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文章将以山西“群星奖”舞蹈比赛为例,深入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群众舞蹈的特点、趋势及其背后的社会动因,旨在为群众舞蹈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群星奖”;群众文艺;为人民服务

 

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举办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提出了文艺要“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的方针,自此也基本上确定了文艺的创作方向,确立了“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基调。山西省第十二届“群星奖”舞蹈比赛作为群众文艺领域的一项重要活动,也秉承了这一原则。参赛作品大多来源于群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用舞蹈的形式讲好山西故事,展示了山西省群众舞蹈艺术的较高水平,也体现了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新时代下,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对高质量生活方式不断追求,群众舞蹈作为一种可兼顾人身体健康和人体心理的娱乐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人们需求多元化使得群众舞蹈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越来越多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群众舞蹈出现,被观众所认知。中国的舞蹈起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为了繁荣社会文化视野,激励文艺创作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设立了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奖,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舞蹈作为“群星奖”的一个门类,成为了政府奖的一个最高奖项,深受舞蹈爱好者们的喜爱。同时,“群星奖”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着群众舞蹈的创作和发展。

 

1.群星奖舞蹈作品内在要素的分析

群星奖自1991年设立以来,至2024年止,历经33年,共有12届有舞蹈品类的评奖活动。在33年间,经历了探索、发展和成熟阶段。评选方法几经修订,但舞蹈作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过去的11届中,舞蹈爱好者们在“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创新题材,凝练主题思想,塑造鲜活人物形象,从而创作出更多符合新时代的优秀作品。

1.1题材内容的更新

在山西省第十二届“群星奖”舞蹈比赛上,作品的题材选择紧跟时代步伐,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元素特征巧妙融合,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舞蹈紧密相连,不仅展现了国家非遗文化的魅力,也将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例如群舞《噙起鼓儿庆丰收》是一支深入挖掘山西晋城沁水土沃乡老花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巧妙融入舞蹈之中的优秀作品。该舞蹈的主题为庆祝丰收,通过舞者们的精湛表演,生动展示了太行山农家妇女欢庆丰收的喜庆场面。作品中洋溢着浓厚的喜庆氛围和丰收的喜悦,展现了太行儿女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崭新形象。这种积极向上的主题和情感,不仅让观众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更传递了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舞蹈中还融入了幽默风趣的元素,如后半段出现的手机和支架,随着一声“三、二、一,上链接”,将观众带进了直播间,这一设计巧妙地将舞蹈作品与当下的现实生活连接,让艺术更加贴近生活。

1.2主题思想的凝练

   从文艺理论角度来说,有思想高度和内涵深度的舞蹈作品更加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只有视觉冲击和肢体美感的舞蹈作品,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但是却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提升观众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内涵。群星奖舞蹈作品在主题上往往追求凝练和深刻,能够准确捕捉到社会热点和人民心声。例如群舞《和合情 暖天下》是由忻州市文化馆表演的舞台舞,在山西省群星奖舞蹈比赛中,它是一支富有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舞蹈以“和合”与“温暖”为主题,将戏曲花旦形象、山西小花戏、蒙族元素、山西踢鼓子秧歌和民间各种人物形象有机融合,传达了和谐、和睦、团结、友爱的社会价值观,展现了人间真情和温暖的力量。这支舞蹈不仅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传递了正能量,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际友谊具有积极意义。

1.3人物形象的塑造

   舞蹈作品的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需要舞蹈演员对人物的典型特征进行准确把握并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同时也是人物塑造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在群众舞蹈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舞蹈的创新点之一,也为后期的群众舞蹈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广场舞《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少女是舞蹈中的核心形象,通常被描绘为年轻、美丽、清新脱俗的女子。在“亲圪蛋”这一昵称下,她显得尤为可爱和宠溺。通过舞蹈中的动作和表情,少女形象被生动地刻画出来。她跪在河畔石块上洗衣服,双手揉搓衣裳,小辫儿随着动作甩动,展现出一种勤劳而又不失娇美的形象。

 

2.群星奖舞蹈作品呈现形式的分析

舞蹈的呈现形式是指通过舞蹈语言、逻辑结构、体裁样式、舞蹈类别等艺术手段来表现舞蹈作品主题的表现方式。这些表现手法通常是在社会生活中,根据舞蹈形象的特征,形态、性格、特点、情绪等,经过提炼和加工,使之表现方式艺术化,韵律化、造型化,提升舞蹈的艺术美感,准确传达舞蹈的主题思想。

2.1舞蹈语言的融合

舞蹈语言是将舞蹈动作、舞蹈组合和舞蹈语汇这三种要素有机综合起来的、具有抒发和传递情感作用的一种舞蹈术语。舞蹈是通过一个一个的舞蹈动作或组合,串联成一个一个的舞句,再联句成段,最终叙述完整的故事,抒发连绵的情感。这些舞蹈语言有可能来自于生活中的动作模仿,或是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动作元素。编导通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动作,对舞蹈进行表征或者表意。例如群舞《黄河旋鼓》,该舞蹈以黄河和旋鼓为核心元素,旨在通过舞蹈艺术展现黄河儿女的精神风貌和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作品主题鲜明,既体现了对黄河的敬仰和赞美,又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舞蹈语言方面,《黄河旋鼓》充分展现了旋鼓舞的粗犷豪放、气势磅礴等特点。演员们腰系旋鼓,双手转动鼓身使鼓在腰间旋转起来,同时配合有力的击鼓,将旋鼓舞的韵律和节奏展现得淋漓尽致。队形的编排上也是独出一辙,如开场的S形流水,从舞台蔓延到大鼓上,展现了黄河之水源远流长,进一步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

2.2舞蹈结构的架设

在舞蹈表演中,第一个环节是创作构思,这是编导的重要工作。虽然有的舞蹈依然是根据民族的自娱性舞蹈作为创作素材,进行编排,但是在舞蹈内容中融入了更多的内容和思想,更有深度和艺术价值,这就要求编导要注重框架的搭建,并添加丰富的内容。

比如群舞《噙起鼓儿庆丰收》的舞蹈结构架设得十分精妙,开头一群农家妇女拿着计算器喜气洋洋的算着今年的收成,瞬间将观众带入到丰收的喜悦氛围中,展现出农家妇女在秋收时节欢庆丰收的喜庆场面。这一部分的动作和表情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为整个舞蹈定下了欢快的基调。主体部分是舞蹈的核心,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和节奏变化,展现出舞者们的技艺和情感,舞者们用嘴噙住小腰鼓,双手奋力挥舞着鼓槌,舞姿奔放,情感浓烈。随着音乐的起伏,舞蹈动作也呈现出快慢结合、强弱对比的特点,使得整个舞蹈更加生动和有趣。此外,舞蹈后半段还巧妙地加入了手机和支架这一现代元素,随着一声“三、二、一,上链接”,将观众带进了直播间的情境,这一设计使得舞蹈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增强了舞蹈的时代感和趣味性。

2.3舞台道具的运用

伴随着群星奖的改革和《群星奖评奖办法》的发布,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舞蹈艺术创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丰富,从历届的群星奖舞蹈作品来看,除了扩大了题材的表现范围,增加了作品的内容容量以外,舞蹈的表现手段也越来越丰富。舞蹈的表现手段包括肢体动作、视觉造型、道具、构图等。而一些主题思想和故事内容往往不是从表意上能够直观地表达出来,而是需要编导团队、舞蹈演员运用道具将其展现。例如舞蹈《花伞情》以花伞为道具做为引子,通过奶奶给孙女讲述花伞的故事,勾起了奶奶的回忆,舞蹈以奶奶的回忆为主线,讲述奶奶年轻时的结婚场景,实现老中青三代同时登台亮相,充分体现了花伞这一省级非遗项目传承的优越性。再如群舞《黄河旋鼓》中,年轻的小伙子们将鼓系在腰间,双手旋拧转动鼓身,使得鼓悬于腰间急速转动,这种道具设计使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结尾众人将大鼓抬起,一人站立于大鼓中央,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集中展示了黄土地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精神世界,反映了黄河儿女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时代风貌,以及黄土高原淳朴的风土人情。

 

3.群星奖舞蹈作品的特征分析

舞蹈作为参与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地域性显著的舞蹈题材,还是民族风格浓郁的民间舞蹈,在舞台呈现、内容表达、编创构思、形象塑造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群星奖评选活动由政府主导,对舞蹈的题材、类型、体裁、规模等有着明确要求。该奖项在全国性的大舞台上展开角逐,承载着文艺理想的追求。群星奖的设立,有效激发了创作热情,促使舞蹈表现手法不断探索创新,舞台表现从单一迈向多元,创作逐步走向本土自觉,舞蹈形象得以创新拓展。从近 30 年群星奖的获奖作品中,能够清晰洞察群众舞蹈横向的相互影响与纵向的发展脉络,有力推动了群众舞蹈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3.1舞台表现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纵观历届群星奖获奖作品的内容,其舞台表现呈现出从单一化逐步迈向多元化的显著发展轨迹。在初始阶段,以第二届、第四届的部分作品为例,作品内容相对单一,往往围绕某一民族舞蹈元素或特定舞蹈形象展开创作。例如1992年第二届的《开花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左权小花戏的质朴风貌与本真特色。而1996年的《筑路哥哥》虽同样融入小花戏元素,但在表现手法上已有所创新,将重点置于舞蹈形象的塑造,小花戏在此仅作为凸显山西地域特色的表现形式。进入第二个阶段,《做军鞋》与《海英和她的妈妈们》等作品使舞台表现实现进一步升级,营造出“新瓶装老酒”的独特视觉效果。此时的舞蹈虽仍以小花戏元素为内核,却已从90年代的“全盘吸纳”转变为提炼、加工与变形的创作模式。舞蹈提炼了左权小花戏诸如“三步颠”、手部舞扇动作和民歌音乐等典型动律,既彰显山西地域特色,又为民间小花戏注入崭新活力,使其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诉求与观赏偏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第12届群星奖舞蹈比赛更是大放光彩,如作品《噙起腰鼓庆丰收》中展现了山西晋城沁水土沃乡老花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且融入了直播带货这一创新点;《黄河旋鼓》对于道具的独特设计与运用更是别出心裁;《和合情 暖天下》将戏曲花旦形象、山西小花戏、蒙族元素、山西踢鼓子秧歌和民间各种人物形象有机融合,传达了和谐、和睦、团结、友爱的社会价值观,展现了人间真情和温暖的力量。

3.2舞蹈创作走向本土化自觉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舞蹈艺术受到了外来舞蹈艺术的冲击,如现代舞、交谊舞、芭蕾舞等。国内的民间舞蹈反而被人们遗忘。从历届获奖作品不难看出,舞蹈经历了继承民族民间舞蹈,到迷恋西方舞蹈艺术,再到吸取外来舞蹈编创技法、舞种、元素并进行本土化创作的自觉,使群众舞蹈走上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对文化复兴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例如广场舞《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是根据一首同名的山西左权民歌改编的,这首民歌反映了山西人民的日常起居、劳作和情感,主要以劳动与爱情为题材。舞蹈通过生动的场景再现和人物刻画,展现了黄土高原上土生土长的男女青年朴实无华的爱情故事,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山西乡土气息和田园文化特色。通过舞蹈,我们可以感受到山西地区丰富的民间文化和风土人情。这支舞蹈不仅弘扬了山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还传递了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3舞蹈形象的创新与升华

   舞蹈形象是观众在欣赏舞蹈过程中能够被感知的主要对象和审美主体。他们是由人体动作、舞姿、体态、造型等所形成,并借助道具、音乐、灯光、服饰、妆容等所构成一个审美意象。例如群舞《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演员们身着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服饰,如绣花鞋、银锁、牛角小辫等,这些服饰不仅符合舞蹈角色的设定,还进一步增强了舞蹈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群舞《噙起鼓儿庆丰收》的舞蹈动作设计独特,充满活力和激情。舞者们通过口噙小腰鼓,双手奋力挥舞鼓槌,展现出淳朴百姓在秋收时节喜见庄稼丰收的欢愉状态。舞蹈编排巧妙,将传统舞蹈元素与现代舞蹈技巧相结合,使得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在舞蹈《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中,舞蹈形象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服饰上,更体现在演员们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演绎上。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情、生动的动作,将山西青年的纯朴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那片黄土高原,亲身感受那份真挚与热烈。而群舞《噙起鼓儿庆丰收》则通过独特的舞蹈动作设计,将传统舞蹈的韵律与现代舞蹈的张力完美融合,展现出一种既古朴又时尚的艺术美感。舞者们口噙小腰鼓,双手挥舞鼓槌,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激情,将丰收时节的喜悦之情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这种舞蹈形象的创新与升华,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更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了深刻的审美体验。

 

4.结语

   山西群星奖舞蹈比赛在山西省的文化艺术版图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堪称艺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犹如一个绚丽多彩的舞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出山西舞蹈艺术丰富多元的独特魅力。这场比赛是创新理念的孵化场与试验田,舞者们、编创者们在这里挣脱传统束缚,大胆探索全新的舞蹈表现形式、独特的动作编排以及别出心裁的舞台呈现方式,让山西舞蹈艺术始终流淌着创新的鲜活血液,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