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圈层融合”校园文化育人实施路径探究

作者:郑璇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8-08-29人气:1675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正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命题之一。如何在坚守文化育人与舆论引导阵地的基础上,高校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校园文化育人新思路,进行创新与融合,有效地融合新媒体圈层思维,打破信息交互屏障,构建新型校园文化育人多维度“圈层融合”的教育模式,这对贯彻“文化兴国”思想,尤其是发展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新媒体“圈层化”概念

圈层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1826 年在其著作《孤立国》中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之后,该理论不断发展演变,逐步应用到城市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就包括对文化圈层现象的分析。“圈层化”是网络社交群体的一种形态,具体表现在一些具有共性特征的用户在某个网络平台上聚集,形成的一个个网络聚合体。新媒体是具有明显文化圈层效应的传播载体,例如:微博、微信是基于情感关系链而连接起来的交流平台,它使得具有某种或多种有相似特性和共同喜好的人群相互连接,这种连接是相对稳定的,且明显区分于其他群体。“圈层化”同样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中信息交互现象和特点的表现。

二、新媒体"圈层化"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困境

(一) “圈层化”易导致思维定势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和信息渠道,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圈层化”容易让学生产生“免疫”心理,只关注自己所喜欢的圈层信息,并且随着时间会增强依赖度,而屏蔽掉其它圈层的信息,造成了个体信息感知趋向的封闭性,形成思维定势。圈层化"中的大学生,其思维活动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事物认知和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扼杀了思维碰撞,创新的活力,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容易造成从外在自主开放,实际内在封闭的现象。

(二) “圈层化”易导致群体思想观念极化

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社会,在教育管理中,圈层化有明显的表现。学校,专业、年级、班级、都是就是由不同的圈层组成的。圈层的形成,除了地理、习俗等外部原因之外,更主要是归因于情感的维系,如兴趣、爱好,类似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等也起重要的导向作用。每个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同时每个圈层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意见领袖”。如果在某圈层中有核心“意见领袖”存在,容易出校某些圈层群体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为了遵从权威的观点,即使内心认为是错误的,也会盲目跟风,而“意见领袖”得到其他人的认同之后会更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就容易造成群体观念极化现象,不能独立理性地思考问题,如“钓鱼岛事件"就暴露出大学生群体观念极化的危害。

三、“圈层化”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育人路径思考

(一)以第一课堂为主导,创新融合,拓展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思路

对于90后大学生,网络已经融入到他们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主动去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新融合,拓展校园文化育人的思路。传统的填鸭式和说教式教育方式,让学生易产生腻烦心理,趋于被动,并没有真正去领会和实践。新媒体注重以用户为中心,互动交流激发思想碰撞;注重内容精炼化,致力于怎么讲才有价值,而不是内容的多少;注重思想的渗透性,让受众愉悦轻松地理解到思想的内涵,自主地延伸学习,从而产生思想的共鸣,改变生活学习的态度。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心灵自悟,潜移默化为外在行动,可以看出两者在宗旨和目标上有很多共性。面对教育实效性和影响力不足的困境,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帮助学生从碎片信息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是高校教育者需要思考并付诸实际的。

教育不是免疫,开放是进行教育事业的唯一方式。人文学科教学中要防止人文内涵的丢失,即把人文类课程作为纯粹的“知识”来教学。生动有趣的讲授要比照本宣科的长篇大论更有吸引力,只有能与学生进行最广泛与深刻的分享的教育者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成功的教育者。因此高校要转变观念,拓展思路,充分整合文化教育软硬件资源,提高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这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重要的意义。

(二)以第二课堂为依托,搭建高校“三自”校园文化实践育人平台

在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中,课堂传授理论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搭建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充分尊重学生和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在获取资源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例如:依托高校“四微服务”平台的构建,学生自主发起不同的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创建“微行动”小组,共同策划,讨论和实践。通过一系列的平台的构建,构建有共同兴趣和思想的学生圈层,在“三自”实践中将课堂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潜移默化当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也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理念。

(三)以网络“第三课堂”为阵地,丰富教育内容和载体

校园文化育人网络化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拓展教育思路的重要方向。高校必须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新载体,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网络阵地建设。新媒体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囊括了各种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学习,并积极分享和传播,良性循环营造了非常成熟的互动交流的氛围。而我国的开放资源推广渠道过分狭窄,应注重网络平台的运用,如微博、社交网络等增强影响力。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可以尝试以新媒体为基础,集结有活力的思想,创建更符合学校实际的线上线下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尝试参照新媒体模式,构建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文化分享载体,可以由学校新媒体平台自己发起申请,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讨论和思想交流的舞台, 激励他们去挖掘自身潜力,展现文化魅力。另一方面,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立足与文化价值的本真,回归教育初心,坚持品牌教育活动O2O模式,内容主题辐射各个领域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可结合社会热门话题,分享各种信息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去深入思考。依托网络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文化育人,既贴近学生,也扩大了校园文化育人的辐射面,激发学生自悟和传播有价值思想的主动性。

(四)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现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生活化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都还未成型,因此,校园文化育人工作需要采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易于认同的形式来传播表达。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稳定且具有强烈的情感黏性,是基于朋友关系链的微信传播更多的是情感交流。高校共青团文化育人被 “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不走心”,缺乏“生活气息”。复旦投毒案等校园暴力事件折射出高校共青团文化育人的缺陷: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足。新媒体善于建立情感联系来构建“圈层化”,更多的是从受众需求和情感上去引起共鸣和认同。情感就是最好的教育,校园文化育人要取得实效,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去了解学生真正想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给予学生个体的生活领悟和情感体验,贴近生活、融入实际、引领风尚,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生活化。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工作需要构建起与青年大学生思想、价值、情感、心理、诉求等方面匹配协调的话语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青年语言”、“生活语言”、“网络语言”、“时代语言”,使用接“地气”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等的认识和认同,凸显出文化育人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大学生整体的素质和文化素养。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高校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应积极地以开放和创新的姿态去适应碎片化时代,合理地借鉴新媒体等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校园文化育人路径,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领悟,在思想的碰撞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素质,从而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营造和谐育人校园文化氛围。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