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软件信息技术融合先进制造类专业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作者:李洋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日期:2019-01-24人气:1087

当前全球正处于信息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重构新一代制造业生态圈,引发制造业生产方式、制造手段、发展理念和价值链的重大变革。2015年5月,我国政府颁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指出中国制造向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方向。软件业作为信息技术产业中创新最活跃、增长最快的部门,已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软件信息业是一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传统制造业则是一劳动密集型领域,前者如何推动制造业“智造”升级,是摆在制造业和教育界面前的一重大挑战。

强国必先强教,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战略任务的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对于培养技术蓝领的职业教育,如何准确把握新时代制造业发展要求,与行业一起联合培养软件信息操作能力强、行业操作技能高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不适应制造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问题突出。

我国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生产基地”,目前还没有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很多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更新、师资力量配置等多方面与制造业的最新要求不相适应,很多新的信息化技术内容还未及时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培养理念上,很多院校还沉迷于“单项冠军”的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如何培养未来制造业的“多面手”还未形成统一认识。由于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工科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呈现“人才过剩”、“人才浪费”的虚假繁荣,在加大就业压力的同时,还阻碍“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推进。

职教毕业生缺乏良好的培育平台。好钢还需烈火淬。一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就职于中小型企业,从事相对低端的工作,给世人一种错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只能从事低端工作,职业教育是一种低端教育。与此相对应,国内很多大型、先进或高端制造企业,对企业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缺乏认识,常常设置较高的入职门槛,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很难进入,没有优质的施展平台和良好的锻炼环境,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很难培养出来。这对职业教育毕业生和国内制造企业来讲,无疑是一种双输的结果。

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复合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培养多以学科为本位,强调学科内的基础教学,忽视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单一技能居多,综合技能缺乏。校企合作不充分,产教融合不深入,培养方式过多依靠本校师资力量,学生实践环节往往脱离一线真实工作场景,从事较低层次的实践操作,造成有学时没内容,有动手没质量,实际工作能力差,中低端人才数量充裕,高端复合创新型人才难产,培养的毕业生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和企业用人的需要。

在技术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都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培养内容上,学科和专业设置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最新需要。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平台建设滞后,专业设置受限于我国相对刚性的专业目录,专业划分较细,转专业限制严格,学生知识面狭窄,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对现有工科专业从学习方式到教学内容上进行跨学科、复合化的调整或改革。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制造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还没有及时加入,部分专业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还落后于产业技术的发展。最后,产教融合是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经之路。然而国内制造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并未实质性地参与到工程人才的培养工作中,职业院校与制造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很多方面有合作但不够深入,有效果但不持久。

2  思考与对策

当前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正从传统制造模式向高度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引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和服务的升级,这些都将导致制造业内涵的新变化,职业教育必须时刻关注这些变化及其趋势,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2.1  改造和扩建制造业人才培育资源,实施制造业人才水平提升工程

教育具有滞后性,制造业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过技术和经验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更新才能铸造成才。首先,应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整合职业院校、制造企业、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工程技术人才培育资源,建成一批优质的实践实训基地、继续教育和培训平台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提高各项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接受从在校学生到从业人员的各层次制造业人才的水平提升培训和实践。以促进就业和提升水平为导向,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与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的有机衔接,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把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纳入到制造业人才执业资格与水平评价体系中,推行学历证书考试与职业资格或水平证书考试的双证书认证制度,将职业教育内容无缝衔接上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起制造业人才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工程教育体系框架。将制造业职业教育对接上终身学习,根据产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需要,拓宽学习和深造的各种渠道,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形成稳定的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与技能更新的长效运作机制。

2.2  强化信息技术,构建跨学科跨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兼顾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复合型的知识背景,只有具备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专业知识技能才能更好适应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和服务等需要,因此重点建设和培养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工程类专业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这要求我们调整和优化现有教学课程结构,重新搭建涵盖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在通用能力教学中,应强化现代信息技术而不只是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应用能力,把软件编程、网络运用等在先进制造企业中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纳入其中,同时注重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能力教学中,各院校在保证基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要结合地域和行业特征突出各自的特色和风格,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倾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拓展能力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服务业在制造业产业链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这两个方向教学内容的安排。具体课程开设上,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先进制造企业的一般需要,灵活机动地进行设置。如物流网、模数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数控技术等都是可以考虑的。多学科共建跨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复合型的知识技能结构,培养多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使其能够应对未来制造业的挑战。

2.3  完善现代学徒制,与先进制造企业联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院校应加强与先进制造企业的合作,加快建设现代教育体系,构建更为科学、合理、高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制造业输送大批专业技术高、信息化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应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既跟学校的教师学习,也接受企业的师傅指导。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企业接受一定强度的职业训练,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体验现代企业文化。学习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需求共同制定,考核也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让企业真正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制定、教学实施到教学评价的完整过程。



本文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http://www.zzqklm.com/w/qk/2122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