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涉农高校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作者:杨文涛来源:《魅力中国》日期:2022-03-23人气:164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涉农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我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年磨一剑”,依据全国人大新修订的《教育法》、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教育厅《云南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从2009年起,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现已成为学院十四五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三门思政课之后的特色理论性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的优秀教学团队,课程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逐步摸索出一套以学校历史精神与校园文化、中国农耕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云南民族文化四个专题为主,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特色理论课程。

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大学教育进行了研究,但鲜有文献对涉农高校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路径、方法等进行深入分析,张晓黎【1】通过分析当下高校现状指出,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充分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有的教育教学更好的融合;林小丁【2】等通过剖析古典园林中植物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分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教育的有机结合点。

文章结合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及经验,尝试对中国传统文化助力涉农高校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涉农高校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我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对涉农高校提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涉农高校应该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把强农业、兴农村当作学农务农人的神圣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即将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目标,接续奋斗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我们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土地情怀、人文关怀、惜时惜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等中华传统农耕精神,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4】下面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校园构建、专业课学习、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美丽家乡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助力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助力思政教育

我们认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可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永久基因。在世界数十个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只有中华古代文明跨越五千年延续至今,这说明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植根在中国人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家国天下的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儒家思想家们严肃认真地探讨了人性、社会及政治,提出了“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及“仁政、民本、和谐”的治国理念;“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富有家国情怀的个人理想。儒家思想为人们提供了报国为民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中国人积极进取,胸怀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法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以及战国时期庄子的“精神自由”等思想,让人们“完善自我、怡情冶性”,让奋然前行的中国人学会去拥抱大自然,享受和热爱生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慈悲为怀的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指引着人们积德行善,寻求内心的宁静。佛家认为个人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如果大多数人都遵行“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因果循环”的宗旨去工作和生活,社会就会进入和谐友善的太平盛世的理想状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儒、释、道等东方哲学的智慧,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军事、文学艺术等社会活动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面看似矛盾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同时安放在中国人的内心,彼此和谐相生,构成完整的人格。可以说儒释道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人的文化主旨、做人标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哲学倾向等,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思政教育

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党中央提出,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12个词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扬弃,它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除去了其中不能适应今天时代发展的内容,如封建社会受时代局限对国家富强的狭隘理解;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地引入了“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能够引导人们去创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而不是采取道家消极躲避的小国寡民思想;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开放的胸怀,我们认为,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各种文化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今天我们研究和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坚定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通过对传统文化创新性继承、创造性转化,深挖传统资源,构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此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014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在学院党委书记领导下开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时获高校工委课题评选良好等级,组织课程组教师编写了23万字的21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项目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与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依托以上教学和研究成果,2015年11月《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研究》获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2015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云高工宣〔2015〕12号)。同时在学院党委、宣传部、课程组的共同努力下,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获得云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性学校荣誉称号。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建文化校园

大学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思想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它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一旦形成,就会发展出特定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对学校师生及员工起到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约束作用,使他们自觉地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明辨是非界限。

大学作为文化圣地,应当承担起传递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的重任,成为积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力量的主阵地。今天,建设大学文化校园的首要任务就是放眼世界,学习各优秀大学的先进文化,立足现实, 筑牢自身所处大学的文化基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国家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与自身大学的发展愿景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学校追求融入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中,并在自身的大学校训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拥有一千余亩的实习农场,建有数十个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基于以上认识,重点打造了小哨校区,将农耕文明、农业文化、学院校训精神、学院百年校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内道路、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的命名、实习农场、校园历史文化设施的建设,花庄河文化景观长廊等自然风光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一些文化特色。

1.挖掘丰富的百年校史文化,题写校训凝聚学校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第一次把文化自信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把坚持“三个自信”发展成为坚持“四个自信”。对于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更”来说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挖掘百年校史文化就是为了帮助学院师生树立文化自信。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云南蚕桑学堂”成立,同年11月18日正式开班办学,《云南教育史年鉴》评价:“云南蚕桑学堂首开云南职业教育之先河”。历尽艰辛,百年之后,“云南蚕桑学堂”的后代、两所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云南省农业学校”和“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于2002年合并成立高职院校——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迎来百年诞辰时,学校确立了“四词八字”校训:“耕道、养德,理想、开拓”其含义是:耕以道为准、养以德为范、借理想以为翱翔之翼、举开拓以为进取之犁。校训涵养了学校精神,即传承百年学校历史文化,继承农耕文化精髓,适应时代需要,学农、爱农、兴农,为发展现代化农业贡献自身的力量。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校史”和“校史馆建设”研究,党委宣传部冯志宏老师撰写并出版了23万字的《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百年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学院积极建设校史馆和农耕文化馆,展示百年校史和农耕文化精髓。百年沧桑,风雨兼程,一百多年来,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己任,高举科学和真理的大旗,恪守使命,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老校将以“耕道、养德,理想、开拓”的校训为精神指引,为广大人民的幸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牢记她的光荣历史,继承发展她的精神传承,是每位师生的历史责任。通过对广大教职员工和入学新生宣讲校史,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树立了农职院师生的文化自信。

依托以上教学和研究成果,2017年12月,《推动文化育人 增强文化自信》获得云南省高校工委2017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云高工宣〔2017〕17号)。

2.打造校园文化景观,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文化校园

根据学校的地理优势,打造小哨校区校园文化景观:以朱德、王德三等学校历史名人命名的教学楼群;以学校校训“耕道、养德、理想、开拓等命名的学生宿舍楼群;以表达农耕文化精神“神农、春华、秋实”等命名学校道路;还有长500 米的神农大道步行文化走廊,道路两旁的校史走廊、农耕文化广场、雕塑园等;以及用“春雨、夏耘、秋霜、冬藏”,“花庄物语”,“人合、若水、明镜”等命名的亭、台、廊等文化设施,构成天地人融为一体的花庄河文化景观长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营造优美又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创新创建校园文化品牌,推动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建设[7]。

学院茭菱校区的校史研究馆、农耕文化传习馆,小哨校区的众多文化教育建筑设施,校外祥云王德三故居等多个与地方共建的思政文化教育实践教学基地,都是学校丰厚的文化积累,文化育人的资源。

通过景观、道路、建筑物命名,传统宣传手段、新媒体建设,文体设施、花园式校园打造等多重手段,努力建设一个移步换景处处显文化、耳濡目染处处有文化、行止起坐人人爱文化的文化型校园。

中国传统文化和公共艺术电影艺术鉴赏课程负责人开展《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与文化校园构建研究》,编撰出版了校园文化专著《花庄物语——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影像志》(云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依托以上教学及研究成果,2016年7月,《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与文化校园构建研究》获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2016年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优秀成果三等奖(云高工宣〔2016〕11号)。 

3.打造了一批文化精品,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我们继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了多个文化宣传阵地及文化作品,包括宣传部、团委打造的可以长期传承的学校校歌《红土地上谱新章》。组织演出了舞蹈《农耕曲》、话剧《花庄河畔》、情景剧《碧血丹心耀农职》等文艺精品。策划了以“不忘初心”为主题的纪念建党文艺演出,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学院师德楷模表彰典礼、唱校歌红歌等大型文艺演出精品以宣传校史党史。

指导学生社团拍摄学院的宣传片、风光片、先进人物纪录片,制作学院手绘地图、学院历史连环画等;宣传部指导、校团委、学生新媒体中心合作《蚕桑之子》微信公众号建设,通过网络平台全方位宣传学校;宣传部指导完成的学校宣传影片、师德楷模宣传片;在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关心支持下,学校建设了高质量的高校电影院“七彩院线影院”;以每年两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为主要载体,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如茶艺、武术等社团活动,“建学风、传文化”经典诵读大赛、书画大赛、“美丽的家乡”PPT制作大赛、校园微电影大赛等。

2019年2月,由宣传部、团委、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组织参与的第八届云南省高校文化节《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经典文化活动》获“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征集活动二等奖(云高工发〔2019〕9号)。

“知行合一”,通过以上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才能让他们记忆深刻,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三)中国农耕文化助力学生专业课学习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民俗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农耕文化决定了汉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海洋文化、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既是培养农业高级专业技能人才的地方,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承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基地。传承农耕文化,与农业职业教育相融合,使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形成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认同,培养“学农、爱农、务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拥抱未来”的农耕情怀。

我们学校招收了包括互联网、经济管理、食品与药品大健康、园林园艺、畜牧兽医五个学院,我们课程组针对每个学院不同专业都会设计有针对性的特色教学内容,比如儒家思想与管理学,道家美学思想与园林艺术设计等,希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都有所帮助。

1.研习并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它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即申遗成功。我们组织了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研习并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如:组织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研习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园林园艺专业学生研习二十四节气与物候;中草药专业的学生研习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等。

2.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传统节日活动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致力于传承农耕文化,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工作。由学院党委、宣传部、团委、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联合组织开展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2017年12月23日,在学院“农耕文化传习馆”举办了面向社会的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文化体验活动;2018年6月6日在小哨校区花庄河畔组织学院师生举行“寻梦端午节”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庆典活动,并由学院新媒体中心首次实现了网络现场直播;2018年9月23日在小哨校区开展庆祝农民丰收节的活动,活动内容有农耕文化广场文艺演出、割稻谷、掰包谷比赛等。我们学院开展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经申报获第八届云南省高校文化节“一校一品”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三等奖(云高工发〔2019〕9号)。2020年12月20日,在小哨校区举行“捞鱼节”比赛活动。此系列活动将成为学校未来持续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

(四)弘扬云南民族文化助力建设美丽家乡

云南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高原农业和产业。云南民族文化虽不及中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却丰富多彩、鲜活生动,是孕育我们学生成长的沃土。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应紧紧围绕弘扬云南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产业,建设美丽家乡,精准扶贫,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来展开。我们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美丽家乡,我们在本专题设计的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制作PPT或视频,介绍家乡的历史、风俗、旅游文化,家乡的特产、现状、经济发展优势和契机、问题和短板等,为建设美丽家乡建言献策,事实证明这个专题的学生作品是最丰富多彩也最鲜活的。为深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农业职业教育研究》,课程组编写了30万字的创新型素质教育精品教材《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言实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教学及研究成果

(一)培养了一批新农职人

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对自己民族的、学校的、革命的和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充满自信,才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满激情,才能培育出对民族、国家、学校的文化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自信的学生。我校历届毕业生吃苦耐劳、勇于实践、立足基层、着眼细节的品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他们凭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娴熟的职业技能征战职场,养活自己,经营家庭,孝敬父母,贡献社会。

(二)教学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真正做到了教、学、研一体化,以学促教、以教促研、以研促改。2014—2020年,党委、宣传部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教师主持高校工委及学校重点课题5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组织编写出版教材2本,个人出版专著 2本,个人独立或合作在《学习强国》《学园》《课程教育研究》及学院内部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2015—2017年连续三年获高校工委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优秀成果奖。2018年党委、宣传部、团委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组织开展的第八届云南省高校文化节校园文化活动获得两项优秀成果奖。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教学研究经验

(一)党的领导是开展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项可以量化考评的教育教学工作,传统文化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来自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也比任何时期都更有优势和条件传承中华文化。在教学中我们认真学习和领悟党中央、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文件政策,收看学习强国等有关网络平台的文化知识,引导我们开展课程教育教学研究。

(二)精干高效的团队是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支撑

我们深刻认识到,如果教师不能首先做到真学真信真懂,就不可能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因此,必须首先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优秀团队,才能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担。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吸纳了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及各二级学院有文化底蕴的老师作为主讲教师,定期组织教学研讨,目前我们准备组织主讲教师录制教学专题视频,建立线上线下资源共享的混合教学模式。

(三)紧密联系实际是开展文化育人工程的正确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多彩,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下一步我们想设立《耕道讲坛》,对参赛优秀作品授予“耕道奖”,把优秀作品编辑为年鉴一样的《耕道文集》,每级一本。

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让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并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立志献身国家建设的可用之才,这也是国家空前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原因所在。

 

本文来源:《魅力中国》:https://www.zzqklm.com/w/wy/25805.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