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隐性教育方式下物流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研究

作者:马玉东来源:《物流科技》日期:2024-04-26人气:45

1  问题的提出

   物流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全球经济链条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脉。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在实现行业高效运作、促进国际贸易、提升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物流专业的教育不仅需要关注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授,更要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思政教育在物流专业的教学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当前,物流专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思政教育的要素与物流专业知识的传授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实践中出现的困境包括:思政教育与物流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并不顺畅,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基于"经验教育"理论,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体验与需求,物流课程的实务性、应用性提供了实现这一点的理想平台。在具体的物流操作、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学习专业技能,还能深入理解思政内容的现实意义。然而,如何有效地提炼物流课程中的实际情境,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当前物流教育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社会认知理论进一步强调了观察、模仿和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物流课程中的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决策制定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现实世界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吸收知识,这些环节同样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介入点。

   本文旨在通过探究隐性教育方式下物流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为物流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将思政教育理念整合到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直接的、明确的教育方式而言的。它是在课本和课堂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的实践活动、文化环境和社会交往中的隐性传递,使学生或参与者能够吸收和领会某种知识、价值观或行为模式。相关研究对其的定义较多,杨仲迎(2023)指出:“隐性课程”教育范式以其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社会参与思想、全面性内容建构思想等核心思想及历史性、渗透性、人本性、实践性等内涵属性,已成为解码我国传统思政课教育范式低效性问题的密钥周宏军(2022)表明:物质教育资源与精神教育资源的巧妙整合、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表达的艺术转换、身教示范与言传施教的交互作用,共同构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艺术创新的实践路径但其所表达的定义都是殊涂同归的:隐性教育注重的是过程与体验,而非单一的结果或输出。在物流教育背景下,隐性教育可以体现为通过物流实务操作、项目组织、团队协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和理解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意义。这种教育方式更为灵活、自然,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吸收。因为它是在真实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思政教育与物流实务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

2.2  物流教育

   物流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综合性强、实践性高的专业领域,它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物流技术、管理和策略相关的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物流教育所涉及的知识点广泛,从基础的仓储管理和货物配送到复杂的供应链优化和智能物流系统设计,要求教育者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霍宝锋、刘伟华(2022)指出: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物流系统思维训练,加强学生智能技术学习,促进学生前沿技术领域获取习惯的养成,完善智慧物流课程体系,更新物流课程教学方法李春茹、黄君录(2017)指出:物流产业文化融入专业教育是落实文化育人的迫切需要、贯彻以生为本的必要举措和培育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王韶清、李建萍(2011)从理论上探讨物流职业教育的系统化层次定位问题,提出珠三角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构想,为珠三角物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个全局性、系统性的职业教育决策参考。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物流教育正逐渐转向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系统的适应性教育。这种趋势要求物流教育不断引进新的教学资源,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云计算等技术,来模拟真实的物流环境和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

3  物流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调查

3.1  高校课程思政现状调查设计

   为深入了解高校物流课程中思政建设的现状,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一份详细的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受众为国内各大高校的物流学专业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知晓度、接受度、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对思政建设的建议等方面。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80份,经过筛选,有效问卷为560份,有效率为96.6%。为了确保调查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所选的样本尽量涵盖了不同的年级、性别和学习形式等多种背景。

1 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统计

信息类别

描述

人数

性别

300

260

年级

大一

140

大二

150

大三

145

大四

125

学习形式

全日制

510

非全日制

50

思政课程接触频次

每周1次以下

180

每周1-2次

260

每周3次以上

120

 

3.2  现状分析

3.2.1  思政课程知晓度与接触情况

   大部分学生对物流课程的思政建设有一定了解,这反映出高校在物流课程的思政教育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工作,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活动。然而,尽管有超过八成的学生表示完全知晓或一般了解,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几乎不知道课程中的思政内容。这部分学生因为多种原因对这一课程的内容缺乏了解,例如课程的宣传不足、思政内容融入不够明显或者是课程设置与学生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3.2.2  思政内容接受度

   大多数学生对物流课程的思政内容表示认同或基本接受,这说明目前融入物流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大体上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但是,接受度仍有待提高。少数学生表示中立或不太认同,这一数据值得高校教育者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而物流专业学生更加关注于课程的实用性和就业前景。因此,当思政内容过于理论或与物流实务脱节时,会影响学生的接受度。另一方面,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以及教材的选择也是影响学生接受度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适合现代大学生,他们更加倾向于互动、实践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

3.2.3  对思政教育的期望

   对于物流专业学生来说,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在大学阶段形成全面、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了解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具体期望,能为高校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和方向。根据表4的数据,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希望思政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与物流专业的实用特性是相契合的。他们不希望仅仅是理论的灌输,而是希望通过真实的案例、实际的经验分享以及与物流行业的实际结合,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政内容。此外,有部分学生期望思政教育能够增强与国际视野的结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物流行业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学生们希望,在思政教育中能够了解到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国际合作的经验以及如何在国际环境下更好地实施物流操作和管理。

4  物流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思政内容与物流课程融合的困难

   物流课程与思政内容融合的尝试面临着明显的挑战。一方面,物流课程的核心聚焦于实际操作、物流管理技术与供应链优化等技术性和实践性内容,而思政内容则主要涵盖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和历史文化知识。这种内容上的鲜明差异导致直接结合时出现的内容碰撞与不协调,对学生来说,有时难以在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中找到平衡。另一方面,物流专业课程结构相对稳定,每个环节都为配合学生掌握必要的物流技能而设置。要将思政内容纳入这一已有框架,就需深思如何调整课时、设计课程大纲,以及如何确保在融入新内容时,不损害物流技术性内容的传授。此外,面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在物流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一个实际问题。物流教学更注重实践、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而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讲授式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两者能够有机结合,既不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又能够确保思政教育的深入。

4.2  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态度与反馈

   在物流专业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尝试,在学生中引发了不同的回响。学生们对于课程内容的反馈显示,他们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对其质量和方式有着具体的期望和要求,这些反馈为进一步整合提供了宝贵的洞见。许多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在塑造专业精神和职业伦理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物流行业中,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和道德准则被视为不可或缺的个人素质。学生们普遍认同,物流专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供应链中的伦理困境、环保问题以及工作中的法律遵守,都需要在思政教育中得到强调和讨论。然而,学生们也指出,有时思政教育的内容与物流专业知识的结合显得不够流畅,需要进一步优化融合的方法和策略。有的学生建议,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项目式学习等更加互动和实践的教学方法,来加强思政内容的吸收和理解。他们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也有助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于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学生们持有不同的见解。部分学生希望在课程中获得更系统的关于物流行业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知识,以支持他们的职业成长和发展。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强调,思政教育应精炼其内容,避免过多占用物流技术和管理学习的时间和资源。

4.3  教学资源与方法的局限性

   物流专业教材以技术和管理为核心,重点关注物流操作、系统设计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领域。由于这种专业定位,为思政内容在教材中找到合适的融入空间变得困难。这种情况导致课程内容在融入思政元素时出现不连贯或无法深入讲解的现象。同时,物流专业学生所展现出的特性和需求意味着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常规的讲座、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显得不够深入。而物流领域的实际问题往往要求学生在这些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此外,现有的教学资源往往缺乏与物流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思政案例。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将思政知识与物流领域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从而影响到他们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  实践方案

5.1  加强物流专业教材中的思政内容融合

   物流专业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领域,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政观念培养双重要求显得尤为关键。如何在物流专业教材中巧妙融入思政内容,既不破坏教材的专业性,又能达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挑战。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功能,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因此,而思政内容对于物流教材的加入应被视为对整体教材功能的补充与完善,使其更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具体方案如下:

  整合现有案例:在教材中,可以加入与物流行业相关的现实案例,展示物流领域中的道德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等与思政息息相关的内容。例如,对于供应链的透明度、公平贸易等议题,可以结合国内外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并与思政知识相结合。

  模块化设计:将思政内容以模块化的形式融入物流教材。例如,在关于物流技术或管理的章节结束后,设置一个小节专门探讨该知识点在社会、道德和国家层面的意义,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思政的认识。

  跨学科融合:结合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将思政内容与物流知识相融合,使教材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广泛性。

  强调实践导向: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物流项目中,将思政知识付诸实践,如在物流项目管理中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公正公平原则等,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

5.2  创新隐性教育方法与手段,使其更贴近物流实务

   结合物流实务与思政教育,能有效地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真实、更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物流中涉及的众多环节,如供应链管理、货物运输、仓储管理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情境教育”理论指出,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将知识和技能放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和价值。因此,可以将物流实务的真实场景引入课堂。在讨论供应链管理时,教育者可以深入探讨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建设、责任和权利的平衡等议题。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物流知识,还能够让他们深入体会到思政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同样,在物流配送环节,教育者可以设计真实的配送场景,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和反思,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内容。

5.3  增强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培训与指导

   物流领域的快速变革要求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需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对于思政教育重要性的理解,以及提升其在专业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的能力。教师队伍的培训应专注于将思政教育内容与物流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策略。培训内容需超越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在讲授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供应链优化等专业课程时,有效地引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在实践中,高等教育机构与业界合作,开发与物流实际紧密相连的思政教育资源,如行业内部的道德规范案例、物流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等,使教师能在课程中提供具体、实际的案例分析。此外,学校应当为教师建立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这一体系旨在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解决问题,提供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特别是在应用新技术、新媒体于思政教育方面。这样的支持体系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也能够确保物流专业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步,助力构建富有成效的物流教育体系。

6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同时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物流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和有效性,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对高校物流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本文揭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建议,旨在进一步加强物流专业教材中的思政内容融合,创新隐性教育方法,并促进学界与产业界之间的深度合作。期望本文的研究和建议能为物流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来源:  《物流科技》  https://www.zzqklm.com/w/jg/309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