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作者:张晗来源:《河南经济报》日期:2025-04-17人气:113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然而,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并非坦途,尚存诸多现实困境亟待破解。鉴于此,本文立足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着重解构管理运行、教学实施以及支持保障机制,旨在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协同育人工作有效开展。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

(一)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战略高度不可或缺。高等院校应审度国家教育方针、社会人才渴求及自身办学定位,擘画切合实际的协同育人宏伟蓝图。发展方向需界定明晰,意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之高素质人才;重点任务条分缕析,例如构筑特色思政课程集群,培育示范专业课程;课程建设方面,课程标准宜规范化,思政元素融入应有明确要求;教师职责层面,不同课程教师于协同育人中之分工需细化;考核评价制度务求完善,全方位评价指标体系亟待构建。多措并举,方能为协同育人奠定坚实制度基石,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行之有效。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为构建高效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促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高校应成立协同育人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挂帅,整合校内各方资源与力量,对协同育人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推进。其中,教务处负责协同育人的整体教学安排,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等,确保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阵地,承担着理论引领与教学指导的重任,为其他课程提供思政教育的专业支持;各专业院系,当立足自身特点,深度发掘专业课程蕴含之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融合。

(三)沟通协调与资源整合

沟通协调和资源整合是高等院校落实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关键,常态化沟通机制不可或缺,例如双周协同育人交流会议的设立。借由会议平台,经验得以分享,问题得以探讨,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进程亦能清晰呈现,由此可打破部门壁垒,教务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专业院系信息得以顺畅流通与交换,促成协同工作的无缝衔接。教学资源的统合亦相当重要,校内校外资源均应囊括在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可考虑与企业、科研机构协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深化思政教育内涵,专家学者讲座亦应积极开展,以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多方资源整合,方能为协同育人奠定坚实基础,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教学机制

(一)课程体系协同

构建科学协同的课程体系,是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在这一体系中,思政课程作为核心,承担着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任。通识课程凭借学科间的融通性,可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等领域,多维拓展学生认知边界,这为思政教育输送了多元化素材与思维路径,值得重视;专业课程依据自身专业特色,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过程。各高校应明晰不同课程的定位与功能,并在之上增强协同配合,从教学大纲拟定及教学内容选择等层面入手,确保课程内容间的有效衔接,进而使学生可以于学习进程中逐步内化思政教育,达成综合素养的提升,此乃育人之关键。

(二)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是提升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果的关键路径。案例教学注重引入社会关注议题、行业代表事例,引导学生凭借掌握的思政知识解析问题,旨在提升其理论认知深度与实践运用技巧项目式学习模式下,学生以团队协作形式参与项目问题解决导向的过程,有利于协作意识孕育,创新思维锤炼,社会责任感深化实践教学则侧重组织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及实习实训,力求使学生于实践中切实履行思政理念,从而强化其价值观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构建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教学范式线上可借助慕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提供多元学习资源,突破时空制约,线下则应开展课堂研讨、小组互动等,加强师生交流二者优势互补,共同拓展思政教育维度,既能满足学生日趋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又能有效提高协同育人的质量与效果。

(三)教学评价协同

教学评价协同是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需要突破传统单一的知识考核模式,综合考量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情况,既要关注其对思政知识的掌握,价值观的塑造亦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其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践行是其外在体现,且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乃至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程度,皆应纳入评价范畴。教师教学评价,自然应衡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实际效果,且教师是否能有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一)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工作稳定、高效开展的基石。高校应完善协同育人相关制度,课程建设制度要明确课程标准、规范思政元素融入的深度与广度,确保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教师培训制度需规划系统的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满足协同育人的师资需求;考核评价制度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综合考量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等因素,客观评估协同育人成效;周期性巡查与评估亦必不可少,藉由细致审查协同育人诸环节,自教学计划之执行至教学目标之达成,工作质控务必全程把控。

(二)经费保障

经费保障是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高校应设立协同育人专项经费,为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建设等关键环节提供资金支持。在课程开发方面,资助教师团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编写特色教材;师资培训方面,确保教师有机会参与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合理安排经费预算也至关重要,需依照现实需求,科学调配资金额度,对重点项目予以资源倾斜,避免资源损耗,切实提升经费使用效益。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拓展亦不可忽视,加强与企业、基金会等社会主体的协作是有效路径。吸引社会资源注入协同育人工作,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设立专项奖学金等形式能够整合多方资源,为协同育人供给更为充裕的资金保障,推动工作开展。

(三)文化保障

文化保障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中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对此,高校应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文化节、社团活动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活动过程中传播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校园历史文化资源,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校园景观、文化标识、规章制度等方面。比如,在校园雕塑、文化长廊中融入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通过完善管理、教学与保障机制,能有效提升协同育人成效。但这一机制的完善是持续过程,高校需不断探索创新,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优化体制机制,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