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中国画课程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策略研究

作者:马琳琳 邓茨方 楚孟琦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7-11人气:28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艺术创造力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画课程作为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应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目标,而是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分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开设中国画课程的价值,以及课程开展的现实情况,进而具体探讨了中国画课程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画课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文化素养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发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德育品质的关键职能。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传统的中国画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方法的调整,才能有效提升公共艺术教育中国画课程教学的实效。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师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立足高校发展现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转变老旧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及方法,为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实效提供保障。

一、公共艺术教育概述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广义的层面来解释,公共艺术教育是指一切与艺术相关的教育活动,强调教育活动的公共性特征,如果是单独的家教形式的艺术教育则不能称其为公共艺术教育。从狭义的层面来解释,公共艺术教育则主要是指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主的专业教育,以及向学生传授与艺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等非专业性的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则属于狭义层面的公共艺术教育,是以培养艺术专业人才以及传授学生与艺术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为主的专业教育特别是中国画课程,仍然是以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并未充分体现出中国画课程的民族性与文化性、审美性与教育性,无法最大程度发挥中国画课程开展对学生审美素养、文化素养发展的积极作用[1]。因此,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应该加大对公共艺术教育中课程的优化和改革的力度,全面推动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开设中国画课程的价值

伴随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和德育的关键途径,更应注重对公共艺术教育中课程的优化和创新,改进中国画课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对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画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深入、清晰的认知,既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又能实现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和发扬[2]。具体来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开设中国画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中国画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其体现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态度和美学原则,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开设中国画课程,不仅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通过对中国画课程的优化设置,创新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有所了解,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同时也能够通过对优秀中国画作品的鉴赏与赏析,挖掘中国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稳固学生的传统文化根基。另外,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开设中国画课程,对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重要的作用,对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创新传统文化的发展路线等也有积极价值。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促进综合发展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改变以往的人才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和德育,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备健全的人才以及远大的人生理想。公共艺术教育中开设中国画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发展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在中国画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作品进行赏析,使学生能够通过作品中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创作者所传递的思想情感,逐渐形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使学生形成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中,课程教师已经基本意识到只传授学生课程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发展的需求,还要加强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中国画课程教学中传授学生基本的绘画技巧、中国画原理等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审美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在欣赏中国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悟作品的意境,能够实现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鉴别能力、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标。此外,借助中国画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和优化,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中国画的研究和创作,真正实现学生的内外兼修,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画课程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现状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好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优化设置,是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础。中国画课程是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否以及课程教学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从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国画课程开展情况来看,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学理念相对老旧

现阶段,各高校为深入落实美育、德育,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加大了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不断完善公共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置。但是就中国画课程开展情况而言,仍然存在教学理念老旧的问题。部分中国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绘画技巧、中国画理论知识等的教学和指导,并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不足,不仅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影响学生对中国画的品鉴,影响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课程内容缺乏民族性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教学不仅是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讲解中国画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借助课程开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活动,使学生能够从中国画的品鉴以及创作中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但是从当前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国画课程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并未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艺术元素融入中国画课程内容中,导致课程内容缺乏民族性,未能充分发挥中国画课程在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未能借助中国画课程教学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单一老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国画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大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件、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借助语言描述给学生讲解灌输相关的理论知识,缺少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学生在中国画课程教学中参与积极性较低。这种教学形式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缺乏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影响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作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中国画课程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文化素养培养

诗画本为一体。著名诗人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中国画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与各类文学形式相结合,能够让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运用贴合文人情趣的表达方式进行绘画创作,准确的描绘事物寄托情感,实现不断拓宽中国画的表现视野。基于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国画课程教学中,也应积极转变传统老旧的教学理念,能够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例如,在进行中国画中倪瓒绘画风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六君子图》,这是倪瓒比较经典的作品,在教学时,教师先从作品中黄公望的题诗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和思考“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这几句题诗,秉承“诗画本一律”原则,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倪瓒所具备的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品质和君子风范,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画作进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画作的内涵。

(二)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丰富课程内容

民间艺术作为我国艺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拥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部分优秀的民间艺术已经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国画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应顺应国家艺术文化发展形势,能够加强高校所在地域的特点的分析,并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艺术元素融入中国画课程中,丰富课程的内容。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本地地域特色的分析和研究,收集整理本地特有的民间艺术资源,并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将拥有相同文化底蕴的艺术资源整合到一起,以便在中国画课程教学中的使用。特别是与中国画相关的艺术资源,挖掘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以及分析民间艺术与中国画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丰富中国画课程内容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5]。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高校可以邀请民间艺术传承人给学生进行有关民间艺术的讲解,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在中国画课程的学习中通过与不同艺术形式进行互动,促进中国画艺术的创新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统的中国画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且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性比较低,未能能够在中国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既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又能够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创新创造力。中国画课程教学中的互动强调师生之间在语言上的互动交流,教师要采用具有引导性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同时给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创造空间和条件。例如,在进行《簪花仕女图》这一作品的赏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观察品鉴这幅中国画作品,注重观察作品中留名女子的形态,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赏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表述出来,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互动教学形式中,学生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

(四)注重课堂写生拓展课外实践教学

中国画课程优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通过课堂写生与课外拓展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要实现课堂写生常态化,在古代就有“师造化”一说,就是说写生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至关重要。写生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技法描摹,也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中国画课程教师要注重日常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写生训练,将写生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写生环境,提供丰富的写生资源,让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画创作的乐趣,产生创作过程中独特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除了课堂写生训练外,教师还要注重拓展课外实践教学,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比赛、艺术展览以及艺术讲座等,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当地的艺术馆、非遗文化馆以及民俗场馆等地进行实地的考察和参观,参与当地组织的民间艺术活动,与民间艺人进行沟通、交流与互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中,应加强对中国画课程的优化和调整,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以及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等都有重要作用。在具体的课程改革和优化过程中,需要相关教师能够更新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能够结合当地的民间艺术,挖掘地域性民间艺术元素,将其融合到中国画课程内容中,实现丰富课程内容。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开展互动教学调动学生中国画鉴赏兴趣,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此外,还要将课堂写生与课外实践拓展进行有效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