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网球大单元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教会、勤练、常赛”理念的实践方略
【摘要】本文以“教会、勤练、常赛”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探讨网球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通过整合“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框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结构化课程设计,强调技术学习、分层训练与常态化竞赛的协同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网球技能、比赛参与度及体育核心素养,为新时代网球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范例。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模式;网球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学校体育要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体育教学正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学、练、赛”一体化要求,强调球类教学需培养学生快速反应、预判决策及团队协作能力[1]。然而当前中小学网球教学仍面临课时分散、技能碎片化、竞赛参与不足等现实困境,导致学生难以系统掌握运动技能,制约核心素养发展。为此,本研究以“教会、勤练、常赛”为切入点,构建网球大单元教学模式,着力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用脱节’问题,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路径。
1.理论框架:“教会、勤练、常赛”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构建
1.1核心理念解析
“教会、勤练、常赛”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练、赛”三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实现技能掌握与实战能力的协同发展。其中,“学”是基础,要求教师通过结构化知识传授,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原理;“练”是关键,需设计分层训练任务,强化动作规范性与稳定性;“赛”是升华,通过常态化比赛促进技能应用与心理素质提升。三者形成闭环,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变[2]。
1.2大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目标导向性:以新课标为基准,结合学生学情设定阶段性目标。例如,在“正手击球”单元中,目标涵盖技术掌握(如准备姿势、后摆引球)、体能提升(如上下肢协调性)及体育品德培养(如规则意识)。
内容结构化:将18学时划分为4个学习进程,见表1,从基础动作到战术应用逐步深化,避免知识点碎片化。
学生主体性:通过情境模拟、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性。例如,利用FLASH动画软件分解技术动作,吸引学生观看并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与提问。
评价多元化:在评价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如训练表现)与终结性评价(如挑战赛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反映学生发展,避免单一的评价学生成绩。
表1网球大单元教学进程设计
学习进程 | 课时 | 核心内容 | 目标 |
进程一 | 1-4 | 握拍、动作结构 | 掌握基础动作框架 |
进程二 | 5-8 | 击球方式、站位 | 提升动作规范性 |
进程三 | 9-14 | 节奏控制、上旋球技术 | 增强击球稳定性 |
进程四 | 15-18 | 方向控制、战术训练 | 实现实战应用 |
2.“教会、勤练、常赛”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实践价值
2.1技能发展,从“机械重复”到“动力定型”
2.1.1技能内化效率提升
勤练:通过模块化大单元设计(如“底线技术-发球衔接-战术组合”递进),将碎片化动作整合为连贯的技术链条,结合多球训练、情境任务(如“底线连续击球20次达标”)强化肌肉记忆。
常赛:在模拟比赛(如“抢七局”“双打轮换赛”)中暴露技术短板(如反手击球失误率偏高),倒逼针对性练习,形成“发现问题-修正动作-实战验证”的闭环。
2.1.2技术迁移能力增强
比赛场景的多样性(单打/双打、顺风/逆风局)迫使学生在动态环境中灵活调用技术(如高压球处理网前机会球、切削应对底线防守),避免“训练场高手,比赛场菜鸟”现象。
2.2战术素养,从“被动模仿”到“主动决策”
2.2.1比赛意识深度渗透
常赛创造真实决策情境,网球比赛中单打需根据对手弱点选择“压制反手”或“放短球调动”;而在双打比赛中需快速判断“补位封网”或“底线防守”,培养动态战术思维。赛后可以通过视频复盘(如分析“关键分失误原因”),将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战术策略库。
2.2.2团队协作与角色适应
双打比赛中的角色分工(如“网前截击手”与“底线防守者”)强化沟通与信任,学生通过轮换角色理解不同位置的责任,提升比赛阅读能力。
2.3心理与品格,从“技能训练”到“三全育人”
2.3.1抗压能力与情绪管理
常赛高压情境(如“盘点争夺战”)模拟真实竞技压力,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呼吸、控制失误后的焦躁情绪,培养“逆风局”下的心理韧性。通过积分制团队赛(如“班级网球联赛”),让学生在胜负中体会“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精神。
2.3.2规则意识与体育道德
比赛中严格执行判罚(如脚误、过网击球),引导学生理解规则对公平竞技的保障作用。赛后握手、主动承认失误(如触网主动示意)等细节,强化竞技礼仪与诚信品格。
2.4学习动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2.4.1兴趣驱动与成就反馈
游戏化任务(如“发球精准度闯关赛”)降低技术练习枯燥感。阶段性比赛成绩可视化(如“个人技术雷达图”“团队积分榜”),让学生直观感受进步,激发持续练习的内驱力。
2.4.2终身运动习惯奠基
通过高频比赛体验网球的竞技乐趣与社交属性(如双打配合、校际交流赛),帮助学生建立“以赛会友”的运动认同感,为终身体育参与埋下种子。
3.教学范式革新,破解传统痼疾
传统网球正手教学往往存在技术练习碎片化、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维度单一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难以迁移至实战。而“教学+勤练+常赛”大单元模式通过四维重构实现突破,见表2。
表2“教学+勤练+常赛”大单元模式四维重构
传统教学痛点 | “教学+勤练+常赛”大单元解决方案 |
技术孤立练习,学用脱节 | 模块化串联技术链,每阶段嵌入比赛任务检验 |
学生参与度低,兴趣易消退 | 游戏化任务+分层赛制(如青铜/白银/黄金分组) |
评价单一,忽视过程性成长 | 技术档案袋+比赛数据追踪(如UE/NUE统计) |
体能训练与技战术割裂 | 将专项体能(如折返跑)融入战术模拟情境 |
本研究的水平四网球大单元教学(18课时)案例围绕正手击球技术展开,分六个阶段递进:基础动作模仿(1-3课,分解动作+抛球练习)、移动击球(4-6课,步法结合对墙训练)、组合对抗(7-9课,斜线/直线+旋转控制)、实战应用(10-12课,单双打战术+高压球)、纠错强化(13-15课,修正拍面角度等错误)、复盘考核(16-18课,比赛录像分析+综合评估)。目标涵盖运动技能(动作链连贯、落点控制)、健康行为(热身与损伤处理)、体育品德(规则遵守与战术心理)三个核心素养,最终实现从动作定型到比赛实战的闭环提升。
4.实现路径,网球大单元教学模式落地的系统性策略
基于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本研究提出“四位一体”实施路径,覆盖课程开发、教师能力、资源支持、评价体系四大维度,旨在破解传统教学痛点,推动“教会、勤练、常赛”理念的深度渗透。
4.1课程开发,结构化设计与动态迭代
(1)网球教学的模块化技术链整合,其中技术串联逻辑以“正手击球”单元为例,将18课时划分为“动作基础—动态应用—战术强化—比赛复盘”四大模块,每模块嵌入“学-练-赛”闭环任务。例如,在“战术强化”模块中设计“连续变线击球练习+变线挑战赛”,通过实战检验技术迁移能力。跨学科知识融合,结合生物力学(击球角度分析)、运动心理学(压力情境模拟)等学科内容,提升课程深度。例如,在“击球稳定性训练”中引入心率监测设备,分析学生体能消耗与击球失误率的关系,引导学生科学分配体能。
(2)动态分层适配机制,通过“技术达标测试+比赛表现评估”建立学生能力画像(如动作规范性、战术决策力、心理韧性三级指标),划分青铜/白银/黄金组别,匹配差异化训练任务。例如,青铜组侧重击球动作矫正,黄金组强化战术组合设计。弹性课时调整,根据班级整体进度动态优化课时分配。若“正手击球稳定性”达标率低于60%,可延长进程三(节奏控制)的练习时间,增加多球强化训练环节。
4.2教师能力:从“传授者”到“全能教练”的角色转型
(1)培养教师复合型教学技能,角色能力矩阵:教师需兼具“技术教练+战术分析师+心理辅导员”三重角色。例如,在比赛中实时记录学生击球线路数据(如UE/NUE统计),赛后通过视频回放指导战术优化。立足专项培训体系,建立工作坊实战演练组织“模拟课堂+微型比赛”场景,提升教师临场指导能力(如何在学生连续失误时进行心理干预)。成立跨校教研联盟,建立区域网球教师协作组,共享大单元教案库与比赛案例资源。
(2)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用智能设备赋能,培训教师使用智能网球传感器(如Babolat Play)采集学生击球速度、旋转等数据,生成个性化训练报告。运用可视化教学工具,如Kinovea视频分析软件分解学生动作帧率,对比职业选手技术模型,直观呈现改进方向。
4.3资源支持:硬件升级与赛事生态构建
(1)场地与器材创新配置,低成本改造方案,在普通操场划分“迷你网球场”(使用可移动网架与标志盘),解决中小学专业场地不足问题。还有教具研发的开发“击球轨迹模拟器”(激光投射落点区域)辅助落点控制训练,或利用废旧网球制作“减阻训练球”提升初学成功率。
(2)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开发微课资源包,录制“正手击球常见错误30例”系列短视频,支持学生扫码自主学习。建立战术数据库,建立“单双打经典战术案例库”,按“压制反手”“网前截击”等标签分类,供学生赛前策略制定参考。
(3)常态化赛事体系搭建,见表3。
表3 常态化赛事体系
赛事层级 | 组织形式 | 功能定位 |
基础层 | 课内“挑战赛”(如10分钟抢分赛) | 即时检验技术应用 |
拓展层 | 年级“积分联赛”(按月更新排名) | 激发持续参与动力 |
高阶层 | 校际“网球嘉年华”(混合单双打) | 促进跨校交流与竞技提升 |
4.4评价体系,过程追踪与多元反馈
4.4.1三维度评价指标设计
在网球正手击球教学评价体系中,运动能力维度需综合考察技术规范性(如随挥动作完成度)、战术有效性(如压制对手弱点的成功率)和体能表现(如连续击球后的心率恢复速率);健康行为维度则关注热身防护依从性、损伤处理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如失误后是否采用深呼吸调整);体育品德维度通过规则遵守率(如主动示意出界次数)、团队协作度(双打中沟通频次)和竞赛礼仪(如赛后握手执行率)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形成涵盖技术、心理、道德的全方位评价系统。
4.4.2数据驱动的发展档案建立技术雷达图
每学期生成个人能力图谱,对比初始与当前数据,凸显进步维度(如击球稳定性从2.5星提升至4星)。并建立比赛数据追踪表,记录关键指标(如正手制胜分/非受迫性失误比),通过折线图呈现技术波动趋势,指导学生针对性强化短板。
5.结语
通过课程开发、师资升级、资源整合、评价优化四大路径的立体化推进,“教会、勤练、常赛”理念下的网球大单元教学模式可实现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落地的跨越。该模式不仅革新了传统体育课堂形态,更通过“以赛促学”的策略重塑学生的运动认知模式,为落实“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3]的学校体育目标提供可复制的范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战术模拟、个性化训练中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网球教学的智能化转型。
文章来源:《网球天地》 https://www.zzqklm.com/w/qt/3101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