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新时代的到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高校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栋梁之材的使命,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为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石,亦为提升人才培育水准的关键保障。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等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加强对教育效果评估等建议,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其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价值实现路径更加高效和科学。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价值实现路径;教育创新
一、功能定位
(一)功能理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承载着多重属性,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政治属性是其根本,这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并致力于培养青年一代对共产主义宏伟蓝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贞信仰,以此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保障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思想属性则是通过系统理论教育与丰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教育属性赋予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和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文化属性主要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基础上,通过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培育人格修养、形成价值共识,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
基于以上功能定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聚焦四个方面:一是围绕政治属性,加强思想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青年坚定政治立场,自觉听党话、跟党走。二是紧扣思想属性,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人才目标,依托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切实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助力学生塑造完整人格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三是契合教育属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育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引导青年正确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激励其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四是立足文化属性,深度发掘中华民族的卓越文化遗产,主动延续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及伦理准则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夯实学子们的文化底气,塑造坚韧的精神支柱。
(二)时代背景影响。处于新时代的大背景,面对新起点新任务,传统教育以往的认知模式与价值格局正面临重大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跟上时代的节奏,率先对其功能定位实施优化梳理,让其与当下阶段的人才需求和社会环境相吻合。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众多在校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变得多种多样,既有的思想教育方法覆盖学生需求的能力颇为有限,这也显示高校需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积极作为,依托新媒体技术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并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持续提升教育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如此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与价值理念。在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框架下,社会需求对高校在培育人才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其希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与层面,全力培养既具备良好品德,又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人才。此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协助学生恰当地抓住国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引导学生提升爱国情感、坚守信仰,同时也要顾及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及其心理状况,采用系统化、成体系的心理教育与生涯辅导途径,引导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就要积极地拓展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手段方式及传播载体,切实地去提升教学针对性与实施成效,为培育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打下坚实基础。
二、价值实现
(一)价值实现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路径体现在价值认同培育、价值践行促进和价值评估反馈三个方面。在培育价值认同的实施阶段,高校要聚焦课堂这个基础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以及各学科的授课内容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结合主题教育、志愿行动及实践体验等课外形式,指引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实现价值理念的自我内化。为促进价值践行的成效,高校要搭建形式多样的实践载体,诸如义工服务模式、科创培育站点等,让大学生借实践锻炼人格品质,最终实现自我成长,着力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培育其秉持法治精神与诚信理念的卓越道德风范,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外在表征与实际践行层面的有机结合。就价值观评估与反馈而言,高校需形成多元协同的评价体系,混合使用问卷采样、典型访谈、行为记录及数据解析等手段,多视角和多层面去剖析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态度取向、心理认同及其在实际行动中的践行状况,结合评价反馈资料,校方可迅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实施路径,增强教育实效性,进而落实因材施教的成长帮扶。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全面多维的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大学生信念并转化为其自觉行动,就必须在培育价值认同、促进价值践行、加强价值评估反馈等环节协同发力。
(二)实现路径优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实现路径的优化过程中,必须坚守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着力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精准度。教育者必须全面探究当下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规律,实施精准契合的个性教学举措,按照学生的兴趣倾向进行教学工作,开拓性地采用网络平台、自媒体等现代传播形式,采用新颖性教学手段,增进教学活动的吸聚力,应把学生的学科背景以及成长经历纳入考虑,就其在人生价值取向形成阶段的实际困难给予专项辅导,达成按需施教、贴合时代形势、动态演变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持续深化与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推动大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觉追求。在教学实施层面,需要完整呈现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促进其与学生个人修养及行为规范相结合;要长期坚持教学模式创新,采取志愿服务结合实践锻炼等综合手段,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知与实践践行能力。应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借助志愿活动、实践调研等主题性项目,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力与认同感。同时,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实证研究,依托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结合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实时监测教育目标的达成度与实施效果,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将成熟经验系统总结为可推广的框架,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多维度的渗透与延伸。
为持续优化高校思政教育价值达成的路径,关键在于提升其吸引力、强化目标导向、有效融入主流价值观并健全评估体系,方可充分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潜力,为助力新时代青年成为民族复兴的栋梁夯实发展基础。
三、结语
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承载起更为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其功能定位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对教学方法与知识体系进行迭代改良,从而提升教育成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既要着力培育价值认同、促进价值践行,又要健全价值评估反馈体系,引导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认知框架,培育兼具高尚道德品质与扎实专业素养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
文章来源:《安徽科技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317.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