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C刊换届,所有人不再像往年一样欢欢喜喜看收录,而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比起升C刊(扩)的喜悦,今年更愁的是恐怕发过的期刊掉出C刊(扩)的目录,该怎么认定?一般来说,是看C刊后面的时间周期,比如,今年更新的是2025-2026字样。意味着只要在这个周期内发表的文章都能算在C刊中。比如《xxx》期刊此前是普刊,本轮换届中成功入选为CSSCI扩展版,按照规则,只要是25年-26年这两年内发的文章,都能直接认定C扩。有人可能会追问:如果论文是在 C 刊名单公布之前发表的,算不算数?答案同样以周期为准——只要发表时间在 “2025-2026” 周期内,即便早于名单公布日期,也能认定为 C 扩。但是问题来了,如果期刊掉出本轮目录,那么还算不算C刊(扩)成果了呢?如果刊物掉出,那么就不再被数据库检索,那么意味着发出来的成果就不予认可了吗?这就是南核的公布滞后问题带来的影响。部分单位会设置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还是可以认作C刊(扩)成果。“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7-2018)有效时间为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同时,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4-2016)延续执行至2017年12月31日。”如果按照这样来说,那么本轮目录有效时间CSSCI 来源期刊目录(2023-2024)可以延续执行至2025年12 月31 日。(仅为参考,不作为具体认定标准)当然,这是17年的情况。还有些单位仅仅依照纸质版封面来作为评价标准,反正各有各的说法。如果官方能统一,也算是有个依据。17年的目录也曾发生过大变更,一些老牌期刊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由C刊正刊降级为C扩。今年的目录同样有口碑不错的刊物掉出序列,以及老牌C刊的降级。让大家跌破眼镜!甚至后悔在该刊上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