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荒诞了。居然AI写的本子能中过基金!所以学术圈到底能不能用AI?怎么用AI啊?国自然刚刚放榜,有人来报来喜讯,说自己用AI梳理的本子居然中了!所以到底写本子能不能用AI 啊,如果能用,为什么写论文却不能用呢?之前各大期刊杜绝用AI写作。但在国自然却能通过用AI写的本子。是否双重标准。AI时代的学术到底怎么玩?科研写作反AI,难道说反了个寂寞吗?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规范使用生成式AI,自ChatGPT兴起时就引发热议。国内期刊要求AI查重。越是等级高的期刊,要求越严格。大部分期刊要求30%以内,核心期刊要求严格一点的20%以内。甚至有些期刊甚至发现了AI写作,就会拉入黑名单。AI用途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本优化(如拼写、语法、可读性优化);另一类是内容生成。一般来说,前者可以辅助内容生产,无需说明;但是后者则需要对此说明,避免因为内容生成过度依赖AI而产生的不良后果。因此AI工具也不能一杆子打死,毕竟AI在科研写作领域正在逐渐普及是事实。虽然用了AI工具,但是idea是自己的,AI只是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帮自己梳理内容,只要在合理规定的范围内就行。在AI飞速发展的现在,已经不能一味的摒弃或者抵制了,科研人应该要积极拥抱AI,正确使用AI,并不断学习AI,国家也提倡使用AI作为辅助工具。AI好用,但是AI查重率技术就显得没有那么可靠了。目前虽然对于AIGC的重复率有规范,然而技术却跟不上趟。早前就有人反映出AI查重的问题。比如误判率较高,自己纯手写的内容却被误判为AI生成。还有检测结果不稳定的问题,同一篇论文在不同平台或不同时间检测,结果可能差异巨大(如从10%飙升至60%)。当前AI检测依赖模型,但是论文写作的风格就是规范与逻辑清晰,这样容易被误判为AI生成。尽管对于AI的使用做出了方方面面的规定,可是检测技术却不到位。话说回来,到底如何合理使用AI?除了写作人,审稿人是否也能用AI来写意见评语呢?这样算不算使用了AI呢?以及,其实在使用AI检测本身就是使用AI工具,也是用了AI。总之,AI对于学术研究的冲击,还在继续。以及我们对于AI的认识与使用,也需要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