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形象的传播策略研究——基于《中国日报》的个案分析

作者:崔雯,王亚玲来源:《视听》日期:2018-12-26人气:2151

国家形象是一国生存与发展的软实力,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中国对外传播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被西方国家误读,如何扭转局势?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显得日益重要。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其中的新闻报道展开文本分析及话语解读,分别从新闻报道的技术层面和形象塑造的内容层面展开,进而探讨中国对外传播过程中的策略。研究发现:媒介的对外传播始终强调互利共赢,注重表现中国风格,呈现大国形象、传递大国思想。

一、研究来源

“一带一路”是2013年习近平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战略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旨在加强与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该倡议提出后,受到欢迎的同时,也收到了一些国家的质疑和曲解。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对外传播的不当,这就急需国内的传媒走出国门,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国家形象”的责任,将本土化的概念、本国的特色理念通过国际渠道更好的传递。

由此,选取了这份创刊于1981年的国家级英文报刊——《中国日报》,这是一份有效进入西方主流社会,被广泛转载的报纸。《中国日报》的系列报道,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也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所以,对其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有助于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发掘其中的学理价值,了解其中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 

国家形象和对外传播的研究历来不在少数。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国家形象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也是施动者对客体主动传播的过程。马丁和埃诺路主张国家形象表现在三个层面即:政治、经济、文化,国家形象是一系列观念、印象、信念的总和。所以不难理解,形象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建构出的一种主观认知。媒体虽然不是影响国家形象的唯一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众媒介却是构建国家形象最有影响力的方式之一。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戴·雨果教授认为,人们都希望国家有一个良好的特征和形象,而不同国家特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记者报道、媒体呈现出的。美国政治学家博尔丁认为,国家形象是本国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主体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总体上的综合认知,形象的传播和认知是一个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的作者刘继南等人,从国际关系的理论视角出发,以社会学、传播学的分析框架入手,分析中美两国媒体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上的博弈,并提出了“国际传播力”的新理念。另有学者则从策略出发,探讨了国家形象建构的路径,《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一书,从文本、制度和受众三个方面探讨了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的合理方式。尽管我国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已有成果显现,但是纵观整个研究层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三、研究内容

(一)媒介: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

西方世界曾出版了两本有关中国的畅销书: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和安德烈﹒马尔罗的《人的状况》。“人间乐园”和“人间炼狱”分别是这两本书中所呈现出的中国形象,在很长时间一段时间中,中国形象就是通过文学作品被动地对外传播,文学作品也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形象的直接渠道。

大众传媒在形象塑造与传播上,具有重要的表达权利,甚至可以通过引导、界定等手段,改变个体对外在环境的价值判断与行动准则。大众传媒在传递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塑造国家形象和建构认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方面掌握着说什么的权利,一方面控制着怎么说的话语权利。《中国日报》作为一份世界性的英文报纸,在对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者以“一带一路”为报道主题在《中国日报》上随机抽取100篇相关文章进行话语解读和文本分析,探究这份报纸的报道艺术与技巧。

(二)国家镜像:多层面的形象塑造

2018年1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调查显示海外受访者对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增加,对中国整体印象打分为6.22(10分制),历史悠久、充满魅力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成为最突出的印象评价。其次中国的治理水平、国际事务影响力、发展道路均获得了海外受访者的肯定。

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总是通过说什么来影响受众对某一议题重要性的感知,媒介对现实的塑造并不是完全的还原,总是依托于信息发布者的主观设定,一带一路主张发展成果世界人民共享,合作共赢是其主旋律。在相关的报道中,这种意志得到程度不同地凸显,为了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中媒介意图表现的国家形象,笔者从样本中筛选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报道,通过对新闻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探究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中西方由于空间阻隔,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在政治往来中的摩擦与较量此起彼伏,外界民众及媒体不免对中国的政策与方针存在着误读的情况。为了应对不恰当的解读,《中国日报》在政治新闻报道中更加注重表现中国政治的亲和与友好,不管是重大的国际盛会还是领导人会晤,媒介意图呈现一个开放与包容的中国政治形象。在抽取的样本中,13篇政治类报道均引用了典故如“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借用历史上的友好的政治外交活动来隐喻中国政治的一贯主张——“开放”与“包容”。经济类的新闻报道从官方与民间的合作着手,强调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如:中国将高铁技术输出,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改善交通状况,助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民间的企业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交流与合作,取得经济上的收益与发展。《全球化趋势将为非洲提供一个迅速的发展机会》、《瑞士总统称一带一路将会减少贫困》、《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作用》、《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关系有新突破》、《阿里巴巴下属公司蚂蚁金融将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等新闻报道的切入角度均集中在国家与公司层面的合作,经济类报道中力图塑造一个大国形象,即一带一路将为当地发展带来的是机会,而不是 经济威胁。文化交流类的新闻报道从多方面介绍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悠久的历史,同时注重展示他国灿烂的文化。文化在交流之中体现流光溢彩的之美,绽放着光辉。“孔子学院”出现了16次、“汉语热”出现了20次、“京剧”出现了14次、这些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词语高频率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通过对新闻文本的整理以及语义的深层次理解,可以发现,《中国日报》致力于将中国打造成一个政治开放、文明包容、经济互利、文化互信的大国形象。反复出现的报道主题以及高频词的呈现,在记忆上和思想上不断地锤炼,给予受众以潜移默化地暗示。

(三)媒介镜像:报道层面的技术处理

国家形象的呈现必须依附在特定的媒介传播中,媒介通过话语、符号等表现形式和修辞手段对其进行建构,技术层面的运用会助力新闻思想的表达与传递。在对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修辞丰富与多角度叙事是新闻报道中高频率使用的技巧。

1.修辞丰富

 修辞的运用使得新闻思想和新闻主题可以得到最佳地传播,亚里士多德指出: “既然修辞术的目的在于影响判断,那么演说者不仅必须考虑如何使他的言说能证明论点,使人信服,还必须显示他具有某种品质,须使听众认为他是在用某种态度对待他们。”研究样本中,比喻、拟人、象征、排比等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在一带一路系列专题报道中,《中国日报》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中国的外交理念传播,习近平主席与印度领导人通过“茶文化”讲述着两国的政治主张,“世界各国人民都有爱好的茶饮品,我们要尊重对方的习惯并且尝试着去接纳对方的爱好”,新闻报道将外交理念与品茶文化联系起来,通过“象征”深入浅出的讲述着中国的对外方针,形象不失生动,娓娓道来千百年的治国智慧。除此之外,比喻的手法也是频繁出现。在《“一带一路”铺就新疆软件园的“国际范儿”之路》一文中,将“一带一路”倡议比喻为种子,“五年后的今天,这一倡议经历了雨水的灌溉,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并让一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疆企业嗅到了春天”。生动地展现了一带一路的长久不衰,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一改严肃类新闻沉闷的一面,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2.多角度叙事

叙事伴随着人类文明兴起,并渗透到很多学科。叙述话语涉及到以下因素:叙述者、受叙者、叙述层次、聚焦、叙述时间。叙事关注内涵和意义产生的机制和过程。在文本研究中,《中国日报》的叙述者主要是以官方这一视角展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新闻主体:“本国政要”、“专家学者”、“企业”、“民间团体”“他国政要”和“典型代表”。其中国家领导人成为报道中高频出现的客体,在展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多从宏观的角度切入,展现一个整体的发展情况,受叙者集中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小视角的展现平凡人物故事的新闻报道有所增加,《西安市民享受“一带一路”新福利》一文报道了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瞄准中亚地区特色产品,与西安铁路局加强货源组织工作,让西安市民拥有优质生活,西安民众可以享受到“白金之国”带来的舌尖上的福利。这种报道手法与西方以小见大的新闻传播理念不谋而合,与一带一路的有关的故事尽显其中,从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变化来展现一带一路给各个人群带来的影响,一带一路的建设带来的是美好而不是破坏,新闻报道充满了具体的客观实在,新闻报道被赋予了有血有肉的生机与活力。除了对客观实体的报道,针对国际上存在的中国政府的最新殖民扩张,有关中国威胁论及新形式“马歇尔计划”的论调,《中国日报》也是采取各种方式一一予以击破。

四、总结

2018年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稳中有升,内政外交表现受好评,一带一路倡议赢得普遍点赞,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获公认,未来发展赢得海外信心。本文以《中国日报》作为研究个案,分析《中国日报》对外传播过程中的艺术与技巧。作为一家国际性英文媒体,《中国日报》面向广阔的海外受众,数年来的积淀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国家形象的塑造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收到各方多元的评价,针对一些异议,有策略地予以化解,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做出正确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在对研究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天下大同”“和谐发展”“互惠互利”的观念通过新闻文本得到彰显,很好的传递出了中国人民的愿景及希冀。但是国家形象的塑造不只是政府和公民的单独使命,急需要发挥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功能,整合传播资源,通过多种渠道,让不同类型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在对外传播中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同时鼓励本国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进国家活动,积极借助民间的交流活动,展开国家战略传播。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