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基于W市22个村湾的调研

作者:朱军来源:《村委主任》日期:2024-03-27人气:8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习总书记深刻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一、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一大因素,重视和解决人才问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重要前提。通过对W市远城区具有代表性的22个村湾的调研走访,在坚持党建引领的重要原则下,近年来各个村承接来自W市的企业和人才资源,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针对乡村人才的进一步稳固与培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领头雁”队伍建设面临新形势,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缺少对乡贤能人、返乡农民工、下乡市民等具备主观动能群体的稳固保障机制等。


(一)“领头雁”建设面临新形势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引领乡村振兴大局、保障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落实的“领头雁”,是人才振兴的核心抓手。W市近年在“选、引、派、聘”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拓宽村“两委”渠道,着力强化了农村“领头雁”队伍的建设,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在45岁以下的占比就达30%,大专以上学历也高于40%,同时后备干部培养计划累积了3000多名发展骨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伴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新理念和新形势,农村发展的环境条件也在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基层党员干部面临的实际问题相较以往更加复杂多变。要最大程度凝聚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力量和智慧,使其充分发挥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领头雁”作用,还须进一步深化认知拓展思维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实践能力。

(二)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匮乏

 农业农村专业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W市22个村湾实际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乡村都面临不同程度的人口空心化问题,尤其是乡村专业人才队伍普遍匮乏。一是农村常住人口生产劳动力欠缺,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突出,乡村常住人口大多由留守老人及儿童构成,生产劳动力欠缺,在知识的更新速度、事物的接受能力及思维的拓展转变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二是智力下乡的供给与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衔接不足,部分工商资本项目仍存在人才岗位空缺的现象,部分乡村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处于闲置状态,乡村产业项目的推动缺乏核心驱动力;三是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培育机制和理念不健全,农业农村专业人才的培育速成现象普遍,对新农科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够,没有切实与乡村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结合,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的后续建设略显疲态。


(三)社会多元主体的引入迟缓

构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致力乡村振兴大格局,是强化人才振兴的必要补充。目前W市各个乡村对社会人才的引入主要还是以教育、医疗、法律、企业、规划等传统领域为主,对乡贤能人、返乡农民工、下乡市民等具备主观动能群体的引入占比较少,近年W市通过鼓励“市民下乡”黄金二十条等相关政策为乡村引入了部分能人和市民,但对于如何长期留住这部分人才还缺少稳定的保障机制。一是激励政策不足,乡贤能人回流难度大,当前针对乡贤能人的激励机制欠缺,乡贤能人在回乡后普遍面临投资用地难的问题,同时基层金融服务水平低下,融资问题也紧随其后,乡村优秀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流失让常年在外的乡贤能人面临归属感缺失的困境;二是权利保障缺失,农民工返乡阻碍多,农村就业创业环境仍旧脆弱,返乡农民工较难在家门口顺利就业,乡村产业项目的劳动报酬和福利保障与城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发展空间受限,市民下乡受益小,由于缺少因应市民下乡的官方政策和鼓励市民下乡的保障机制,同时乡村区位优势薄弱,交通、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较大,近年掀起的市民下乡热潮并未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变量,真正能够稳固在乡村长期发展、形成有效投资的市民为数不多。


二、乡村人才振兴主要解决路径

当前乡村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重要时期,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打造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社会多元主体引入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

习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面对新形势,要不断深化认知拓展思维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实践能力才能更充分的发挥基层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

一是要深化认知拓展思维能力。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指出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战略兼具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明确基层党员干部职能定位的基础上,须进一步激励其不断提升其思维能力,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断深化对乡村发展新理念新形势的认知。同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通过基层宣讲等方式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尤其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解读与阐释,须深入结合本土实际补短板排盲区,拓展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顺应新形势下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提升驾驭乡村发展复杂局面的能力。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实践能力。围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强化基层党员干部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实践工作深化其对乡村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强化问题意识,重点针对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成果的长效管护、乡村产业农业生态底色的保护、农村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等问题展开实践,鼓励将组织生活与乡村振兴重点问题紧密结合,同时通过“共同缔造”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村民就问题共商共议,带动村民共同参与,调动和整合各类资源深入践行,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升级打造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培育理念

习总书记强调,要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农业农村专业人才不仅限于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个人或集体,还包含物流、财务、销售等领域在内的相关从业人员,相较传统农民更具现代生产生活技术技能。为农业农村培育专业人才后备役,是避免乡村人才断层,推动乡村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必要之举。必须通过更新人才培育理念,打造“一懂三爱”的新型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力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填补农村人口空心化,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坚持就地培养,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选拔培育一批长期扎根乡村本土的“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坚持长期跟进,以政府为主导,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人才输送渠道,强化培育方向的针对性,建立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高校及科研院所须结合乡村的客观发展规律不断对农林类学科进行革新,完善新农科的建设,致力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转型升级,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将数字信息化与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打造更加注重专业性的复合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农业学科回嵌乡土的培育理念,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教育机制,增加学科研究的乡土特色,避免统农业学科教育思维范式的过度沿用,将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与乡村的联合实践打通运用渠道,培育能够综合应用解决在地化实际问题的乡村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探索打造乡村振兴助力队。不同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智力”支撑,乡村振兴助力队着力为乡村振兴增进“动力”支持,主要针对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乡村地区,旨在畅通城乡之间的人才输送渠道,培育一批维持和增强地方活力的中坚人才。乡村振兴助力队需要建立完整的选派和培育体系,招募对象主要为对乡村的生态自然环境、农耕文化、农业农村发展饱含热情和向往,并且有在乡村长期扎根意愿的城市年轻一代。针对其建立政策制度,基层党组织接收满足条件的人员,将其委任为“乡村振兴协力队员”,根据地方需求制定任期,在一定任期内规定从业方向,参与农业相关产业项目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乡村治理的监督与评价、为村民提供生活支援等各类助力活动,并为队员提供任期内应有的经费、住所、设备、医疗等保障。针对任期届满并未扎根乡村的队员,可通过认租认养、志愿服务或支农助教等方式与乡村保持长期的助力联系,为更多外部资源、资金和技术的引入拓宽渠道,与乡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以此延伸助力成果的长效性。

(三)建立完善社会多元主体引入保障机制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近年来乡村面临乡贤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市民下乡的新契机,如何充分把握乡村本土人才的回归以及市民下乡带动的城乡资源流动,相较传统领域社会人才的引入,无疑能够节省大量成本。重视激励奖励机制、创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完善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建立政策保障体系等,是调动社会主体力量、探索人才服务乡村多元模式的关键。

一是构建“回乡”激励奖励机制,调动乡贤能人积极性。乡贤能人包括企业家、知识分子、离退休干部、种养专业户、农村经理人等在内,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资源和具备相应的投资管理能力,同时乡村本土出生的身份使其在本地具有一定名望,能够直接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通过定期建立乡贤联谊会等方式,积极引导在外乡贤能人为本土乡村的发展带头出谋划策,凝聚智慧;大力发扬以“乡愁”为核心的感召文化精神驱动力,调动更多企业家、创业者、知识分子、退伍军人、离退休人员等能人回乡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完善社会能人回乡创业投资环境,合理统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加快基层金融机构回归服务“三农”本源,建立健全涉农政策支持体系,发挥政策性农业担保优势,保障能人回乡创业投资的用地和融资权益,维护能人投资热情;完善激励奖励机制,广泛提倡和发扬乡贤文化,如利用闲置房屋等打造乡贤文化长廊、文化馆,通过举办乡贤论坛对乡贤优秀事迹进行表彰宣传,充分发挥乡贤典型影响力,激励乡贤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

二是完善就业创业环境,为农民工返乡创造条件。返乡农民工在参与城市建设发展中积累了相关的生产劳动技能,是最有条件向职业农民转换的人力资源。须坚持供需匹配原则,优化创业政策服务,在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中充分拓展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容纳力,密切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者需求,建立并完善供给与需求衔接的创业政策服务体系,稳定保障其就业收入;强化返乡农民工的联动合力,在农返乡农民工之间建立相关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创建协作组织和机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之间的团结性和组织性,加强人力、物资、社会等资源的积累和整合,从而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合力;注重对返乡农民工后续专业技能的拓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为其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根植条件。

三是畅通下乡渠道,充分保障市民权益。市民是潜在的闲置资本持有者,也是美丽乡村生态农业的需求方,市民下乡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前期须建立统一的市民下乡规划标准,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保障市民能从生态农林、项目投资、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等方面及时精确获取政策规划等信息服务;加快乡村基础设施的深入完善,持续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交通、教育、医疗、康居养老等配套制度,充分保障市民下乡的生活发展权益;在保留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基础上,通过乡村善治发扬共生文化,探索城乡文化融合路径,破除地域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增强市民在下乡过程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下乡市民落户需求的政策保障,破除限制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藩篱,发挥市民与农民的联合创业创新能力,达到资源收益共享的目标。


本文来源:《村委主任》https://www.zzqklm.com/w/xf/3217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