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动力探讨
1.引言
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农业发展的自然空间。我国人口基数大,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非常大,因此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战略性产业在实现农业产量增收、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的过程中需要先进的科技成果、工业发展带来的应用成果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大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工业化相互支撑、互为促进,同时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强调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与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程度,依靠科学技术、农村劳动力专业素质、农业生产机械装备、配套的农田基础设施以及农产品产业链相关的服务体系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产品附加值、资源利用率、市场化率、农业全产业可持续化能力,实现农产品尤其是战略性粮食资源的优质高产,保障农业的生态完全,为生态依赖性较强的农业提供外部支持,达到产业高度化、农产品特色化、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产品市场标准化、资源利用集约化、服务体系信息化的目标。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包括: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极大缓解粮食的有效供给与粮食安全问题,高产出、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绿色生态安全,为确保食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市场需求,发展低碳农业、循环农业、机械化农业、有机农业等保障农产品的供给安全;信息化农业,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结合,通过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为拉动点,健全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完善信息化维护的运行机制,切实有效的提高信息化在涉农领域的应用水平;多功能性,现代农业对生态建设的贡献、农村文化的保护以及休闲旅游等影响力愈加深刻,充分发挥食品供给、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等功能,拉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牢固的支撑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集约高效利用资源、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的推广应用、健全的服务体系、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小农经营与大农业生产的合理结合,为农民投入农业生产大大地降低了市场风险,同时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社会生态建设的缓冲区;始终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将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农村反哺城市,工业拉动农村就业,农村为工业提供劳动力保障等全新的社会生产局面。
2. 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从粮食产量、农业从人员收入状况以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方面体现。由于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因此保证稳定的粮食产量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旱涝保收是农业生产中的极大挑战。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在抵抗环境灾害的影响下,已经实现了粮食产量九连增。对比过去我国粮食产量情况,在推广农业现代化中后期已经解决了粮食产量动荡的影响,基本实现粮食的增产保收任务。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在近十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变化显著,农民收入有了质的提高,根据统计公告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年均收入从2002年的3325.46元增加到7342.16元,增长了近54.71%,年均增长率达到7.61%。就农民收入结构而言,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70%降到 2011年61%,相应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小幅提高。而农产品市场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与上升阶段,目前还处于上升阶段后期,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农产品市场在区域分布上基本实现了有城乡特色的空间布局结构,即城市—农村农产品供给、物流、采购、营销、保险、信息反馈等一体化的农产品产业链结构。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科技应用、农机推广、涉农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对于促进农产品优质生产,产量提高,抵抗农业经营风险贡献巨大。现阶段,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中,各农科所加紧育种研究,提高农作物单产,增强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抗病能力、抗自然灾害能力等。此外关于农业机械化推广中,从播种到收购等一系列生产流程需要对机械构成的适当改进,最大程度的利用机械应用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效率福利。涉农信息网络平台旨在为农业提供第一手信息咨询,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失、对农产品生产规模调度提供事前预期信息,尤其在农产品市场上对于农产品需求信息及物流渠道信息等对农业产出提供有参考价值的选择信息。
3. 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元素
农业现代化进程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推动农业发展的源动力因其持续能力有限,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后劲不足,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发展中后期速度放缓,对农业生产、产品流通、产品安全、品牌推广等环节拉动效果明显不如启动阶段强劲。其中,农业科技应用创新、流通环节保障、风险规避的金融支持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有程度已经出现了结构性不协调。现阶段的农业现代化支撑体系中,科技应用、流通信息服务以及金融支持的功能范围、推广应用程度已经与当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出现不协调的状况。因此,在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元素应当适应新的发展需要,通过相应的结构调整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发展动力。鉴于此,本文将分别从农业科技应用、流通信息服务以及涉农金融支持三方面阐述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元素:
(1)农业科技应用。农业科技创新应当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特色以及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有目的的进行技术创新与科研攻关。我国因国土复员辽阔,区域自然条件迥异,因此我国农业生产分布有很强的局域特色。在农业科技应用中,不能简单的把区域科研成果或技术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否则必然会带来不必要的应用障碍或效率下降的负面影响。因此,按照我国农业区域划分,各地区应加强本土化的科研投入以及配套技术服务的建立。
(2)流通环节保障。农产品保质周期短,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路线长、天气条件影响、农产品货物仓储需求大,因此,实现农产品的仓储运输安全是对农产品的安全供给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农业物流而言,首先,针对农产品运转频率快,市场需求持续且需求量大,快捷、通畅的物流体系是保障市场有效供给的重要环节。农产品向其他区域输送必然要通过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河运、海运或者少量的保险保质的昂贵农产品通过空运实现农产品的空间转移。对于现阶段,无论是农村消费者还是城市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要求以及营养要求随着城乡人均收入的提升,需求结构及需求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对产品物流速度以及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愈加严格。而快速、安全、畅通的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比如:高速公路建设、增加物理运输工具的供给、运输安全技术的提升等。其次,对于仓储条件的要求,农产品保质保鲜,农产品市场流通安全最为重要的环节,仓储能力的大小决定了本地农产品市场的规模,同时决定了农产品在当地市场中的持续有效供给。尤其是农产品城镇市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主要来自郊区或者更远的农村,因此农产品在城市的储存容量与储存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占据该地区农产品城镇市场的供给。最后,流通信息调度、缓解区域性农产品稀缺性需求,在市场需求信息及通讯调度信息的支配下,高速的物流运输能极大的缓解需求的稀缺性,比如发生自然灾害等条件下,对农产品的短暂性强烈需求,需要在有效调度信息的支配下对该区域快速运送农产品。
(3)农业生产经营的金融支持。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市场在各个环节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而农业经营大多是单个农户或者农户联合的结果。对于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性或者对市场供给需求结构预测的不准确加上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一旦出现市场估计错误,谷贱伤农的现象,那么对于农户而言,经营性损失将远超过农户的承担能力。此外,农户在经营过程中,无论在生产、加工、流通、技术投入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才能保证经营的顺利开展。因此,涉农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制约了农业经营的运行与规模的扩大。金融业与农业的融合,合理的解决了农业产业化中的资金投入问题以及产品生产、市场流通过程中的风险规避问题。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对于涉农技术创新、普及以及推广应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资金向农业的回流,反哺农业,大大降低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的潜在成本与投资风险,为农户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吸纳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
4.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保障
在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差异的前提下,各农业产区应在总体上继续加大粮食生产安全,确保农产品供给;增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的增产增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以生态友好为前提,生产效率化为目标,实现农业生态效益最大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关系着农产品的外围市场供给,保质的运输条件下,实现物流运输的高速化和便利化。金融支持作为农业现代化中的新生力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便利条件。鉴于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具体如下: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提高粮食和农业产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关键是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生产投入效率。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应用,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节能环保、高科技含量、安全操作性强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推广使用。提高农业组织化、经营规模化转变农民增收与农业发展方式。要注重培养农民对于技术、农产品企业经营等方面的专业技能,鼓励农民从事商业活动,对农产品加工施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优化区域农业产业布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竞争力的农业分布格局。
(2)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便利化。通过对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的增速保质化改革,适应市场上对物流快速运输、农产品品质的需求,同时对于市场占有区域较大的农产品需求也要求物流服务体系的全面提升。在物流信息督导下,将农产品准确的送到需求量大的市场,并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3)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首先银行要大力支持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金融优惠,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仓储、市场拓展等环节要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可特事特办,最大限度的发挥银行在涉农金融支持中的服务主体作用,进一步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实现金融服务深度,农业发展与社会效应的三重收益。其次,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完善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化转型的运作指导,明确公司组织形式、财务管理等方面,有条理的实现公司化运作。政府对于专业化合作组织要加大扶持力度,前期以鼓励农户产业为主,到现阶段应当以鼓励合作组织合理化运行,给予该类组织在税费、日常经营上的绿色服务,此外,对于合作社转型合作补贴,要进行差异化补偿,奖罚分明,对经营效益好的组织要公开奖励并推广其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1.
[2]郭强.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创[J]新中国证券期货,2010(3).
[3]易棉阳, 姚会元.近代中国农业的转型及其特点[J].福建论坛,2008(1).
[4]信乃诠.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1.
[10] 蒋和平.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世界农业,2009.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