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哉勐僚》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特点与价值
2008年12月,在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中广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和广东中山广播电视台共同承办的纪录片评选活动中,《丽哉勐僚》荣获“中国-中山第二届国际环保纪录片周”暨“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国际纪录片金奖,并同时入选德国“自然视界”电视节和英国自然电视节。
一、纪录片《丽哉勐僚》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纪录片《丽哉勐僚》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部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鲜活地展示在观众面前的电视纪录片。
《丽哉勐僚》由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云南省民族学会壮学研究会、云南电视台、云南红扬影视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共12集,每集45分钟。其中,每集的名称都用壮语命名,诸如《宁董》(铜鼓文化)、《竜》(生态文化)、《那》(稻作文化)、《糇糯》(饮食文化)、《帕比 帕空》(服饰文化)、《曼栏》(村落文化)、《掌雅》(医药文化)、《欢景》(节日文化)、《禀礼》(礼俗文化)、《莱瓦》(艺术文化)、《摩》(宗教文化)、《伦》(歌圩文化)等。
创作团队走访了100多个壮族村寨,拍摄了200多个小时的素材才完成纪录片《丽哉勐僚》的制作。它通过大量的文化资料,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壮族文化,深刻揭示壮族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展示了壮人、壮乡、壮歌、壮锦的精华所在。
二、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涵义
纪录片是“以影像为媒介,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进行思考和描述,结合人类学、社会视角,来实现对人的生存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探寻,是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的体现。”王志敏提出了判定一部电影是否为少数民族影片的三个原则:“一个根本原则,文化原则;两个保证原则,一个是作者原则,一个是题材原则。”三、即创作者是少数民族身份,题材是以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为主,内容反映少数民族的人文精神风貌。而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是指只要涉及少数民族社会,以反映少数民族为主的纪录片,我们都属于本文的纳入讨论范畴范围。
三、纪录片《丽哉勐僚》的少数民族人文特点
(一)创作题材丰富且民族性显著
一个不同民族的民族性体现在其与其它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丽哉勐僚》被称为“中国惟一的一部少数民族影视族群志”的壮族文化探秘电视纪录片,总共12集。,其中的内容涉及到壮族文化中的宗教、铜鼓、生态、稻作、饮食、村寨、服饰、医药、节日、礼俗等诸多方面。每个部分都体现当地壮族原生态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云南文山州壮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创作团队者采访了当地的居民、上果村的布摩(布摩是布依族民间从事祭祀、占卜、禳灾、驱邪等活动的人)、民俗学者王明富、云南省状协会云南省壮协会何正廷副会长等对民族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大量的调查和交流使影片的题材更为丰富,内容更饱满。
(二)内容具有一定的对比性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经常在常把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进行文化对比。
,如把少数民族的文化传说与汉族的神话传说相比较。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云南文山州西畴县上果村都要举行祭祀太阳的仪式,而这个仪式与一个“射日”的古老传说有关。,与影片中把上果村的“射日传说”和汉族的“后羿射日”的传说极其相似,进行对比,“后羿射日”是指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后羿向天皇要箭,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使温度适宜人们居住。而上果村“射日传说”的故事概况如下:指远古有十二个太阳,一个勇士把十一个太阳射了下来,剩下的一个太阳却躲了起来,人们派一位身强力壮的妇女去找太阳,找了12年,到了12年后的二月初一,才找到太阳。为纪念这位妇女,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就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祭祀太阳。不同的民族有着相似的传说,而上果村壮族地区由于地域偏僻、发展缓慢等原因,祭祀太阳的礼俗被保存了下来。
此外,影片常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汉族的民俗相比较,又如,在婚礼中,按照汉族的婚礼传统,拜堂后新郎新娘人就要双双同入洞房,但壮族则截然不同——,新娘要由送亲的女伴陪同吃住,两天后,新娘又同送亲的人一起回娘家,人称“不落夫家”。,待到农忙、年节、有红白喜事时,新娘才到新郎家暂住几天,直到怀上孩子才来“坐家”。
(三)通俗易懂的解说词
当前的纪录片不仅有专业片发展,除了专业的影视创作者和影视机构进行制作之外,普通人们也开始用自己的视角来拍摄和观赏纪录片,纪录片的平民化有所发展。为适应这种发展,采用通俗的语言对各种习俗和当地专用语进行解说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的趋势。
在《丽哉勐僚》第9集“礼俗文化”中,影片介绍了婴儿出生时要举办满月酒,而其中的“满月礼”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外婆家要给婴儿送背带。,解说词结合创作者的理解和壮歌歌词,对送背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壮族古歌中曾经唱到,远古时代,婴儿出生一个死一个,后来布洛陀神告诉人们婴儿要用背带包裹,人们遵照布洛陀的教导,制作了背带,婴儿因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出生一个活一个。从此以后,壮族就有了给新生儿送背带的习俗。”另外,纪录片中还介绍了不少壮话,如“禀礼”是指按照传统的礼仪习俗行事;“认亲”指新郎新娘拜堂时,新娘要向每一位长者敬酒。
(四)丰富的同期声运用
解放后的少数民族影片带有浓烈的政治意味和宣传性,主要反映了民族政策和社会形势,但随着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去政治化和人们对纪录片的审美要求的提高,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越来越重视同期声的运用,不再是早期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期的单纯的“画面加解说”的模式,而是在拍摄画面的同时,把镜头里的发挥同期声应有的作用录制下来。
录音、摄像设备的发展更是让同期声的录制成为可能,后期制作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同期录音效果的修改、完善,以及剔除不必要的杂音等。现场的录音使得少数民族纪录片更具真实性,增强了受众的现场感。
在“婚礼”的介绍中,影片截取了当地壮族娘家对出嫁女儿以及婆家对新婚夫妇的嘱咐,“你去了之后,要做好人,多做好事,坏事一件也不要做”“第一你们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第二要孝敬父母” 。两家的殷切叮咛表现了婚后夫妇即将要担任的角色。而婚礼上的鞭炮声、乐声、小孩子的嬉闹声则展现了婚礼的热闹,增添了亲切感。另外,在各种仪式上的唱歌同期声则让受众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气息。
四、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价值
(一)唤醒人们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少数民族文化正被蚕食在日益流失。例如,如少数民族的服饰正日益汉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正日益减逐渐减少。
纪录片《丽哉勐僚》在第12集中介绍了云南壮族有趣的服饰文化。,云南壮族的妇女都会在背后把裙子包裹成一个鸟尾巴的形状,此外她们还有很多鸟元素的装饰,她们的服饰就像一件件艺术品,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有文化的熏陶。
该系列纪录片的内容涉及到云南壮族诸多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唤起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引起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流失的反思,进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虽然该片没有提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措施,但正如家罗伯特·麦基在其著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所说:“有史以来,所有的经典作品给予我们的绝不是解决办法,而是清醒的认识,并不是答案,而是富有诗意的坦诚,它们对人类世世代代为做一个人而必须解决的问题作出了不容忽视的揭示。”
(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在历史的沉淀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过历史沉淀,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留下许多瑰宝,只是大多由于地处我国偏远地区,无法被人们广泛了解。通过纪录片,反复传播,让全世界了解中我国少数民族的魅力,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工艺品的走俏,促进经济发展。
纪录片《丽哉勐僚》通过在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播出,让观众了解云南壮族文化的美丽,让观众也想亲临其境,感受云南壮族的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前往云南壮族地区,带动经济发展。
(三)为研究少数民族提供珍贵的史实资料
纪录片是以客观真实为表现对象,经过艺术加工与展现,记录客观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美国电影学者布鲁斯·F·卡温认为,纪录片是对所呈现的事实材料强调其所特殊面向或提出特殊观点的电影;它的符号具有事实的指涉,而不是幻想的结构;因此镜头的拍摄作为证据或史实,证明某个时间确实发生过的事件。
纪录片《丽哉勐僚》真实还原了今天云南壮族节日、服饰、宗教等方面文化,通过影像保存下来,成为明天的历史性的记录,是成为了解和、研究云南壮族文化珍贵的史实资料。
(四)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地理、经济等因素,外界对少数民族知之甚少。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纪录片这一载体的传播,拉近外界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距离,消除外界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56个民族的团结统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提到壮族,大多数人都只会想到广西,通过纪录片《丽哉勐僚》,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云南省也存在许多壮族人民,他们热情好客、勤劳朴素。《丽哉勐僚》向人们展示了云南省文山州壮族人民的生活图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加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有利于民族的和谐统一。
(五)为各地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同样遵循纪录片的发展规律,具有纪录片的真实性、艺术性和审美功能,实际上每一部成功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也能为其他纪录片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和表现手法。
《丽哉勐僚》是由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云南省民族学会壮学研究会、云南电视台、云南红扬影视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并大获一部较为成功的纪录片。影片,云南省各大团队的联合制作给其他地区尤其是壮族人口最多的由此,给壮族人最为集中的广西带来了一个启示:,要重视纪录片的发展,联合各界力量,把学术研究和实践创作结合起来,以纪录片的方式向大众展现神秘、优秀的民族文化。《丽哉勐僚》的总编导、总摄像谭乐水曾说称,“《丽哉勐僚》是一部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野,较为系统地梳理和解读壮族文化内涵的系列片。”因此,可见,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不仅要学会运用电视艺术表现手法,同时还应注重运用合适的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各领域的理论和观点作为支撑进行创作。
结语
然而,当前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虽有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还相对落后,纪录片的叙述风格不够自由,不能突破固有的先前的叙述模式。虽然已经开始注重同期声的运用,但是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采用单纯的“画面加解说”模式。
(二);从《丽哉勐僚》的内容上看,它记录的内容还停留在表面,对民族文化的反映没有超越以往民族纪录片的范畴,都只是很粗略的提及,有的内容也只是为了满足观众猎部分内容亦止于满足观众猎奇的心而已理。
同时,这也是当今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很肤浅的阶段,不能通过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来反映出文化表层下蕴藏的内涵,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深思,《丽哉勐僚》制作团队和的拍摄对象地和制作团队均在在云南省境内,而不是在壮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广西,而且《丽哉勐僚》在开篇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壮族历史文化印记保留的最为鲜明,最为完整的地方。由此可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却对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重视度尚不够,对文化遗产、民族特色人文风情的保护程度也不足。
对此,国家和各地少数民族地区都另外,今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应该加入更多的采访语言和旧资料片的引用,以及加深纪录片的深度。而纪录片的深度主要是依靠纪录片的策划还有拍摄人员对少数民族文化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