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从沙与海走过——《沙与海》的美学价值分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平凡日子的平凡景象,并不能算的上是美,但在纪录片大师的手中,将这些平凡的事物用自己独具特色的手法组接在一起便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具有了更加有代表性的意义,在画面以及内涵上都具有了美学的价值。下面,我将以《沙与海》为例,简要分析纪录片如何用最真实的镜头,展现最美丽的人生。
一、纪录片的音乐之美
(一)用音乐抒情:统一的音乐氛围
《沙与海》虽然是纪录片,但导演还是大胆地利用了音效和音乐的演绎,从成品最后所展现的效果来看,这也对于影片情感的升华起到了极大的渲染作用。本片分为沙和海两个部分,但整个片子看下来,观众并没有明显感觉到这两个部分的分界,它们好像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要达成这样的效果,蒙太奇手法的剪辑固然是是必要的,然而容易被人忽略的统一风格音乐的运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沙与海》中音乐从始自终就只有一首,在影片的开头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又一次出现,起到一种首尾照应的效果,达到一种因果往复的统一感,让人回味悠长。在影片的三次高潮部分也有这首乐曲的介入,展现了大漠的广袤与荒凉,催人泪下,将观众的情绪引向一个新的高潮。纪录片的音乐不同于电影或故事片的音乐,它出现的频率要远远低于其余片种,但它又应该出现在人物情绪饱满、画面充满韵味的恰当时机,在这一点上,《沙与海》为后来的中国纪录片做足了榜样。
在《沙与海》的音乐运用上还有一点非常特别,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本片唯一的音乐只运用在了刘泽远一家,但是我们在观影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对于刘丕成和刘泽远两家的厚此薄彼,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现象,仿佛影片将两家人化作了同一个剪影,我们对于其中某一家的触动与欣赏,也自然而然地化作对另一家人的印象,并成为超脱出两个家庭的更为广阔的民族印象。
(二)用音效转场:海浪和风声的运用
对于纪录片来说,现场音效的运用是增加影片真实性和生活性的不二法宝。在《沙与海》中,对海洋和沙漠的展现区别于一般纪录片中空镜头的大量运用,导演选择了在这两个对比强烈的场景中最为有代表性的声音——海浪和风声作为背景音效出现,通过听觉烘托海的广阔和沙的寂寥。导演甚至还巧妙地将其作为两家人镜头的转场,让观众在还没有见到主要人物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现场的环境,过渡自然而巧妙。
二、纪录片的结构之美
(一)蒙太奇的运用
《沙与海》区别于众多纪录片的原因最为明显的就是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刘丕成一家是生活在海边的渔民,刘泽远一家是生活在沙漠的牧民,按理说他们的生活应该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但导演巧妙地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两个相隔千里的人的生活交织连接在一起,来叙述人与自然的矛盾,潜隐在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整个片子非常严格地按照介绍完刘丕成后又介绍刘泽远,再转回介绍刘丕成的轮转的顺序,一个生活在海边的人家和一个生活在沙漠中的人家从此被联系在一起,平行对称,清晰有序,新鲜而不刻板,不容易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
《沙与海》在这一种镜头的运用上不是简单地两部纪录片地拼接,每一段相对应的镜头都有其相似的境遇和内涵。在海边和沙漠的生活看似大不一样,而在纪录片导演的眼中,它体现着同样的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思索。例如在大风刮过后,镜头展示了两家人相反却也相同的反应——刘丕成认为大海太不安稳,什么都留不住,他向往陆地的生活;而在陆地上的刘泽远则只能依靠着一口水井浑浊的水源过活,向往着海边的生活。这种蒙太奇镜头的统一和对比比起单独叙述一件事情显得更加丰满,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片最后传达给我们的主旨。
(二)空镜头的运用
《沙与海》别样的美感还体现在大量空镜头的运用。在拍摄刘泽远一家时,使用了一组长时间的空镜——茫茫沙漠中的两棵结满硕果的沙枣树。这种拍摄极富美感,也体现出深刻的象征意义,在沙漠和树的对比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壮阔蛮荒中生命的孤独与悲壮,这两棵树实际也代表了生活在这里的生命,代表了孤独生活在大沙漠里的刘泽远一家人的命运。他们像沙枣一样耐热耐旱,充满了极其顽强、坚韧的生命力,并且也像沙枣一样孤独无助,对未来无能为力,但他们也和沙枣一样“活着”,并且像沙枣一样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依然结出红艳艳的果实。虽是拍人,却将镜头对准了树,在沙漠里树的繁茂将一种“生”的意识通过对于沙枣树的空镜头拍摄传达给观众,既交代了环境,也突出了孤寂壮阔的氛围,加强了画面的美感,也为观众留出了想象的空间。
(三)画面造型语言的运用
特写是《沙与海》中极有特色的画面表现方式,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刘泽远大女儿的长达二十七秒的脸部特写。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记者对身穿红衣的刘泽远大女儿不断提问 “想不想离开这个地方?”“舍不得这个家是吗?”但刘泽远的大女儿始终低头不语,镜头的特写极其细致地表现了她脸部的表情和神情的变化,从而将她复杂矛盾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一面是对家人的责任,一面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这对于一个沙漠中长大的淳朴女孩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这样细腻的处理方式不仅更加易于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也留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让观众随着刘泽远大女儿的沉默想到更深更远的地方去。
还有一些特写镜头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在对于刮风后生活的处理上,给予了感叹着“一刮风就什么都保不住”的刘丕成抽烟的特写,他神情阴郁,粗糙黝黑的手上夹着一只烟,背影苍凉,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这是典型的靠海吃饭的渔民的形象,观众可以从这里清晰地感觉到他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而对住在沙漠的刘泽远,镜头则选取了他坐在沙漠中面对死去骆驼的表情。在辛苦寻找骆驼后最终只是发现了骆驼的遗骸,这种巨大的失望和对于生活的迷惘通过这一特写镜头完整地表现了出来。在大风过后的沙漠中,连原本就生活在这里的骆驼都死去了,我们不禁想象,两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样,没有什么可以永远留下。
三、纪录片的精神之美
纪录片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通过对于平凡的生命个体的真实记录来展现这一类人或物的生活状态,进而引发人们对于更深层次的精神的思考。
“生存”或许是这一部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最主要的精神。生活的幸福、生活的艰苦、生活的收获、生活的期望、生活的失望,都在这一部纪录片中体现出来。沙与海是刘丕成和刘泽远生活的环境,也是对于他们的生命的隐喻。沙漠和海的广阔博大,正如同他们面对生活的心胸;沙与海的飘渺无依、难以捉摸,正如同他们艰苦的生活和迷惘的未来。但他们又如同片中着重刻画的两棵沙枣树一样,不管条件如何艰苦恶劣,每一年都会开花结果,这是对他们顽强的生命和繁衍的一种象征。
当年亚广联的评委对这部片子的评价是:它反映了人类的普遍规律和全人类共同的生活特性并有利于本国的发展。《沙与海》所展现的生活就像一个完整的太极,沙漠和大海是阴阳的两极,生活在沙漠和大海上的两户人家的生活是如此的不同,但他们面对生活的相同的困苦迷惘、却又从不放弃的勇气又在极端的区别中完美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圆——这就是中国博大的土地上的最为朴实的原生居民的形象,他们老实本分,没有太多文化,面对生活的痛苦逆来顺受,并且一代又一代繁衍下去,他们最为自然,也就最为美丽。
但是这一种形象是在逐渐消失的,就像在《沙与海》中对于两个家庭子女的采访所展现的,大多数的孩子并不愿意留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而愿意去城市里讨生活,刘丕成和刘泽远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而这一种危机想必并不只是这两家人的问题,而是全中国甚至全人类在经济快速发展后所要面对的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像《沙与海》中质朴自然的生存状态或许在几十年后我们就再也无法看到了,这不禁让人扼腕。我们一边为他们所代表的最为朴素的中国底层人民艰苦的生活叹息,希望他们早日摆脱自然的束缚,一边却害怕生活品质的提高消磨了几千年来凝结的民族品质,这或许也是《沙与海》带给我们的永恒提问。
纪录片的美丽与魅力是多样的,独具特色的,就《沙与海》而言,记录的自然与真实所唤起的是每一个人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每一个人得出的结论都可能是不一样的。然而不管是沙漠还是海洋,人的一生所要面对的艰辛与困苦总是相似的,我们在属于自己的沙与海中生活,为生存拼搏努力,就像片中结尾“人这一辈子,在哪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