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新闻使用行为及引导策略——基于上海市高校的调研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以手机为载体终端的新媒体工具对人们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显而易见。2013年起,与微信井喷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社交网络和微博的使用活跃度大幅下降,其中微博使用率下降了9.2个百分点。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习惯,从媒介的角度引导和塑造着大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也对高校教学模式和德育方式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社会舆论乱象丛生
伴随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和手机上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机制相应发生着质的改变。一方面信息传播主体呈现去中心化的特点,人人都随身携带摄像头的记者,随时随地可以发布信息,信息传播方式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及时快捷。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审核机制,自媒体传播的内容纷杂,可信度较差。但毋庸置疑的是,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之间逐步渗透交织,相互博弈,甚至公开较量,形成舆论漩涡,舆论热点事件常常出现戏剧性转折,真相似乎扑朔迷离,使得普通民众无所适从,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其冲击和影响不容小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亟需变革
与信息传播机制的急速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多维化、接受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在校学生、部分教师的倦怠情绪相当严重,甚至出现了一部分教师在课堂讲授的第一阵地上肆意抹黑,“眦必中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重要课题。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教师讲授、新闻广播、门户网站、社交网站、手机终端等多种渠道收集舆情信息,并经过自身认知、加工再次传播出去,同时扮演着受众与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在此过程中,抓住规律,正确引导大学生发挥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源中选择内化利于自身成长的因素,培养其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既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又能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推动专业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促进德育与专业素养教育相互融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大学生网络新闻使用行为现状
在2014年面向上海市10所高校全日制在读学生的一次调研中,通过发放随机问卷和个别深度访谈的方式,针对大学生网络和新媒体使用行为、新闻信息使用偏好的核心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累计发放纸质或网络问卷共计560份,回收有效问卷492份,回收率87.9%。
(一)智能手机普及率高,使用手机上网时间长
在校大学生网络设备使用偏好中,智能手机遥遥领先,根据调查统计结果,99.1%的大学生拥有至少一部智能手机,同时七成同学配有笔记本电脑,过半同学拥有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终端设备,台式机因体积庞大逐步淡出大学生宿舍。同时伴随4G网络技术发展和校园WIFI热点的普遍覆盖,在上海的大学校园内基本实现随时随地随手使用网络,大多数同学把大量碎片化的时间用于手机上网,超过40%的同学表示日均使用手机上网时间大于3小时。9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出生,网络早已成为其生活的有机构成,27.1%的同学表示,闲暇时间不上网就觉得难以忍受,仅有6.5%的同学表示每天用于手机上网的时间低于1小时。
(二)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使用目的更加明确
相对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大学生更习惯使用新媒体,新媒体日均使用频次超过传统媒体10倍以上。新闻客户端、综合性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含客户端)成为新媒体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位。另外,每天阅读微博和微信的频次也远高于传统媒体,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首次纳入微信阅读,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率为每天两次,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20.1%的上海在校大学生表示自己需要无时无刻刷新微信朋友圈,否则就会担心遗漏重要信息。本科三年级以上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同学新媒体使用时间更长,但是使用的目的性也更加明确,除了社交需求,高年级学生更愿意把上网时间花在浏览新闻资讯或者专业学习,而非视听娱乐或者网络游戏。
(三)大学生对网络新闻有明确的价值判断
调查显示,85%的同学表示会经常浏览各种新闻,并进行相关讨论,虽然关注的新闻类型中文体娱乐与时政要闻比重相当,但大部分大学生都认同关心时事要闻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在被问及网络新闻的核心要素时,真实性成为同学们的首选,时效性占比其次。在突发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高达63.27%的同学选择更加信赖政府的官方发布,远高于选择微博大V的16.78%。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大学生并没有丧失基本的价值判断,具有鲜明的明辨是非能力。作为与新媒体共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也更加善于运用新媒体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
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凸显思政教育内容多元化与教育手段单一之间的突出矛盾,但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有效性,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内容,集合优势网络资源
应及时梳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内容,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观念,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活力,与教育者协同互动,形成合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项目和优秀作品,形成网络文化素养供给的造血机制。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通过尝试网络文章认定机制等方式深入挖掘专业教师智力支持。
(二)发挥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协同效应,合力育人
对高校现有网络阵地如校园网、红色主题网站、易班互动社区、进行系统性整合,做好战略规划。针对大学生网络新闻使用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分析,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活跃实名新媒体账号等校内外相关新媒体矩阵等媒介平台,打通信息双向流动通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立联动机制,有效收集舆情的同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系统协同。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