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媒介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中的运用-音乐论文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录音、彩像的使用所谓录音,简单地说,就是将声音信号保存在媒介上过程。从1900年前后的唱片录放音到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的光学录音、磁带录放音,直到今天已经普遍使用的数字录音与多轨录音。受惠于录音技术的飞速发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许多民歌、乐器与访谈工作都是由录音技术完成的。例如:随着工业化文明的进程,许多农耕时代的纯体力工作都由大机器代劳,那曾经铿锵有力、气壮山河的《打夯歌》、《洗衣歌》和沿江沿河流域的《船夫号子》巳成绝响。再如: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洶沙》和《昭君出塞》等作品由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于1950年夏天采用钢丝录音完成的。可以想见,在影视和网络媒介还未出现和广泛采用之时,录音技术在抢救民间艺术承担着多么重要的使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已经广泛使用数码录音技术,特别是具有体积小、存储大、音质好的录音笔的使用巳经成为“田野调查”工作者的必备工具。影像技术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乐器文物的搜集整理、乐谱留存都离不开影像的保存。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影像作用于人的视觉,前者是动态,后者是静态。我们今天可以在街头巷尾的音像店听到来自于蒙古草原的长调,云南彝族海菜腔,看到几千前的编钟、古琴图像,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迪产传播中电视、网络的运用
影视是电影和电视的合称,1929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1941年他研究成功彩色电视机,当今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电视已普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可充分借助这一大众媒体。在全国各大电视台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记录片的形式播出,不仅为观众普及了一些非遗保护的常识,同时也提高了观众对音乐本体的认识,如律、调、谱、器。此外,运用电视媒体进行非遗的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梨园擂台》栏目、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综艺部主办,杭州电视台、绍兴广电总台共同承办的《越女争锋》、河南电视台《梨园春少儿擂台赛》等,以比赛竞争的形式,利用电视媒体受众广、传播快的特点,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脱离了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阐述,贴近了大众,走人了生活。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它既有纸媒的时效性、可存储性,同时又兼具广播电视的形象性、生动性和互动性。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功能于一体,给21世纪的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争取了最大的时空效应。我们可以足不出户,轻点鼠标键盘即可看到声像结合、动静兼具、栩栩如生的影像。以2003年申遗成功的古琴为例,追溯历史,我们发现,古琴被贴上了“士大夫”和“文人音乐”的标签导致古琴只能在小众范围内进行自然传播,通过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上陈雷激的古琴弹奏’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也使得古琴走向了更大的受众群体。网络无延时功能让世界几十亿人同时见证了历史,感悟到古琴艺术的魅力。
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新思维、新技术的尝试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媒介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大众传媒改变了民间音乐以口语进行的传播方式,突破了“一对一”方式的传播空间范围。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许多专家学者提倡影视人类学的运用,这种用电影、电视的记录方式将作用于人眼、耳的试听形象完整地记录下来,集视听、声画同步功能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音乐保存的形象性、全面性和真实性。做结访:21批纪坫-个充满义化符号的时代.人芡的仏-埔活动从0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擂、电子传播发扱到网络传播比播时代.这典文化符。对代为我们提供『新的总义结抅和价沿体系亓乐类卄物坯2:化迪产的保沪既离不开传统媒介的参与,也;5要借助获兴媒体的广泛传播丨如何综合利川各件媒介力挝力^抨坫II丨合力’耑要我们在3;践中不断探索的作多人类学彬片灼常参加…乂作的"这实电彤”展淡舰后.我饲陆续拍粗远山的瑶耿》妨众林的丨“I忆/聢极溜了-乡》等影视人犬?7:作品.色,式;炎运用彩视人芡学手段乂4保存萨满仪忒的必要性^屮V迫广萨满敉蛣一种璀合广攻昀I饩乐―作牧和故华的押弟综合乙术栈们听拍祖钊的朵八族萨滇教的仪式卞要钉成生仪式罾祭祀议式1冶码仪式思仪式‘除样仅式等在篇技术使甩方面.丧闻合湾东吴大学的石计牛^林令进提出广凇逋保妒屮田野调奄的数字化技艺“时空.并将此枝水运川丁七北刃^二玉穴的籽吐绕哦“迪妍究“时空旧"为权们捉供丫一种捕捉空㈣化推]的跨越枘。质化研究的们1办法,为择乐类非物质文化13产的保沪。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