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引领听力教学新课堂-教学论文
作者:郭梅来源:原创日期:2012-07-19人气:993
设置有针对性的预听任务。在90分钟的课堂中,预听活动要占到40-45分钟。必不可少。常见的预听活动包括:第一,熟悉相关单词和表达法。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组学习本次课所涉及的词汇、语言点。如果课堂时间有限,可以课前让学生预学这一部分,到了课堂上再用给定背景造句的方式进行复习。如学习”Invitation”这一小节时,可以给1分钟先让学生归纳这部分可能会出现的词汇,然后让学生翻开书,去看书本上列出的词汇,让他们找出自己不熟的词汇,用小组轮流造句并轮流改正、做对话、编小情景剧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反复接触这些词汇,这个过程根据词汇量的难易大约需要5-10分钟。第二,提供文化背景知识。听力理解不仅与所听材料本身的语言知识有关,同时也与听者对材料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的熟悉程度有关。如果需要听一篇有关航天知识的文章,而文章的背景是学生熟悉的,那么他们在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起码的基础。背景知识之于学外语的学生而言是他们想像和理解的依托。因此教师必须利用预听活动给学生扩大与听力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尽可能置身于一定的语言背景中。
第三,设置任务情景。教师要在课前根据听力任务的内容设置相关的引导问题和情景供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学生对将要听的材料进行预测。假如要听“Youneedrelaxation(你需要放松)”这节,教师可以给个情境——假设你学习很累,情绪很坏,感觉压抑,这时你碰到同学,你们可以谈谈用什么方法放松自己?这既给了学生情景也给了角色和问题,学生们可以根据情景编即景对话,通过对话,互相了解一些不同的放松方法。经历了这个铺垫,听材料时就会有一定的共鸣。很多时候学生会在材料中听到他或他的同学提到的类似方法和英语表达——这是很有趣的体验。有些学者把这个过程称作给学生描一幅“mindmap”。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积累了感性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输入所讨论的信息并与大脑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对他要听的内容形成一个大概轮廓,使听材料的过程变得轻松。
2、听力过程
在90分钟的课堂中,真正让学生“听”的时间只能有30分钟。这是由人的注意力的生理特性决定的。
第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听力战略相结合。“自上而下”是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听力材料的背景知识、上下文情景和听力材料的类型,同时听材料的大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材料的条理有意识让学生运用预测法推测下一步将要出现的内容,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已听的内容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经过假设、思考、判断、修正、证实,从整体上理解语篇,获取信息。
“自下而上”是指教师要用与材料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听”细节,辨认同义词,了解词序等属于英语语音、语调、停顿、节奏、重读、连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听力材料要以正常的语速提供给学生,训练学生掌握通过正常语速的练习捕捉重要信息。
这两种方法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活动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一般说来,几乎所有听力材料的学习都可以结合这两种方法,而且教师使用方法的时候最好形成定式,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熟悉并习惯这种定式,他们会习惯“听”材料前要做预测,了解必须的背景知识,推理材料中会被涉及到的问题,他们会尝试用语言第一使用者的方式去考虑一些问题,而这正是外语学习的瓶颈突破点。
第二,补充适当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听力教学中,只使用听力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与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一般只由几位外籍人士朗读。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逐渐熟悉了他们的语调、发音等,而对其他不同的口音会有陌生感及不适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主教材的篇章选择相关声像内容加以补充。
第三,听后活动。听力任务结束后,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听后活动来检查学生听懂了没有,听懂了多少。而这个活动可以通过给出话题让学生讨论,教师通过提问来获得反馈。
第四,任务明确的课外练习。听能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时不够的,要让学生课后听力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必须编制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同时在下次课严格检查。教师对于检查的态度直接决定学生课后训练的态度。
听力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思路的理解和驾驭,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听力策略,优化设计教学程序,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
第三,设置任务情景。教师要在课前根据听力任务的内容设置相关的引导问题和情景供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学生对将要听的材料进行预测。假如要听“Youneedrelaxation(你需要放松)”这节,教师可以给个情境——假设你学习很累,情绪很坏,感觉压抑,这时你碰到同学,你们可以谈谈用什么方法放松自己?这既给了学生情景也给了角色和问题,学生们可以根据情景编即景对话,通过对话,互相了解一些不同的放松方法。经历了这个铺垫,听材料时就会有一定的共鸣。很多时候学生会在材料中听到他或他的同学提到的类似方法和英语表达——这是很有趣的体验。有些学者把这个过程称作给学生描一幅“mindmap”。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积累了感性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输入所讨论的信息并与大脑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对他要听的内容形成一个大概轮廓,使听材料的过程变得轻松。
2、听力过程
在90分钟的课堂中,真正让学生“听”的时间只能有30分钟。这是由人的注意力的生理特性决定的。
第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听力战略相结合。“自上而下”是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听力材料的背景知识、上下文情景和听力材料的类型,同时听材料的大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材料的条理有意识让学生运用预测法推测下一步将要出现的内容,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已听的内容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经过假设、思考、判断、修正、证实,从整体上理解语篇,获取信息。
“自下而上”是指教师要用与材料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听”细节,辨认同义词,了解词序等属于英语语音、语调、停顿、节奏、重读、连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听力材料要以正常的语速提供给学生,训练学生掌握通过正常语速的练习捕捉重要信息。
这两种方法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活动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一般说来,几乎所有听力材料的学习都可以结合这两种方法,而且教师使用方法的时候最好形成定式,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熟悉并习惯这种定式,他们会习惯“听”材料前要做预测,了解必须的背景知识,推理材料中会被涉及到的问题,他们会尝试用语言第一使用者的方式去考虑一些问题,而这正是外语学习的瓶颈突破点。
第二,补充适当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听力教学中,只使用听力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与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一般只由几位外籍人士朗读。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逐渐熟悉了他们的语调、发音等,而对其他不同的口音会有陌生感及不适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主教材的篇章选择相关声像内容加以补充。
第三,听后活动。听力任务结束后,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听后活动来检查学生听懂了没有,听懂了多少。而这个活动可以通过给出话题让学生讨论,教师通过提问来获得反馈。
第四,任务明确的课外练习。听能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时不够的,要让学生课后听力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必须编制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同时在下次课严格检查。教师对于检查的态度直接决定学生课后训练的态度。
听力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思路的理解和驾驭,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听力策略,优化设计教学程序,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